数码相机 IT业的新亮点

时间:2022-10-29 10:02:02

数码相机 IT业的新亮点

近期,到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里购买数码相机的外地游人特别多,原因是大城 市 数码相机的品种齐全;而在风景点,用数码相机拍照的人数也比去年增加了两成以上。数码 相机经过3年多的发展,在国内已显露出巨大的市场魅力,国内IT企业正是看到这个亮点, 纷纷投产数码相机,以期在“低迷”的IT战场冲出一条新路。

前景光明

有专家说:“数码相机是未来数字产品最有发展前景的产品之一。”据权威部门预测, 今年国内数码相机市场销量将达到100万台,这比去年的20万台扩大了5倍。

应该说,数码相机市场的发展是有根据的。首先,随着电脑越来越多的步入家庭,多媒 体应用也由原来的数码音乐开始转变为数码影音,电子图像、电子相册等时髦的概念开始撩 拨人心。人们对能使电脑应用得到扩展的相关产品投入了更大的兴趣,中国的IT消费环境也 逐步走向成熟。此外,彩色打印机、照片打印机的推出也为数码相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 好的应用基础。其次,互联网的普及彻底改变了人们对IT类消费品的认识,信息化和电子化 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接受了电脑,运用上了电脑,乃至于依赖上了电脑。为了获得更多有效 的信息和资料,加快工作的效率和速度,数码相机开始逐步的得到了普通消费者的青睐,加 上数码相机与电脑及互联网方便快捷的连接方式和数码相机性能的提高、价格的大幅下降以 及市场的细分,使得数码相机用户的范围拓宽,应用的范围也迅速扩大,随之市场也开始扩 大。

低端之路

目前国内无论是老牌相机生产厂家凤凰、海鸥,还是电脑和家电厂家如联想、方正、奥 迪、尼美、先科、中晶等,先后大约有30多家厂商纷纷进入这个领域。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 份额,竞争进一步加剧,要争得相应的份额,究竟从何下手呢?从数码相机市场看,如果把 富士、柯达、索尼、奥林巴斯这4个占据了将近70%以上市场份额的厂商算成第一梯队,第 二梯队的厂商则包括爱普生、三洋、尼康、佳能等。数码相机领域基本上被日系厂商把持着 。国内的凤凰、海鸥等厂商,以及新进入的IT企业都被挤在剩下的方寸之地里,如何才能在 这个狭小的空间里有所突破呢?占领低端市场应该是个明智的选择。

据调查,用于业余摄影和旅游摄影的比例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增长率分别达到31.1%和 23.7%。而对于业余和家庭摄影,100万~300万像素的相机就可以满足要求。在这个市场里 ,日本厂商的价格最低也在2000元左右。这说明,占领这个市场应该是对的。正如方正在推 出PhotoPower100数码相机时说的,我们的数码相机采用130万像素的CMOS图像传感器。主要 以满足需要简便快捷的拍摄和传输功能为目的。生产这类低像素相机,是因为这个市场的份 额确实诱人,数码相机的利润每台达到了近20%,而把持该市场的日系厂商在1000元左右的 普及价位处有断档。

Chip杂志实验室的有关专家也认为,未来的数码相机可能呈现两极性发展。一方面在提 高像素方面的竞争不会停止,另一方面还将出现一系列“停滞不前”的低端产品以适应那些 入门级使用者。尽管这样的产品在单品利润上比较低,但是一旦被接受,由此产生的销售量 却非常可观。

后顾之忧

作为“入门级”产品,大多是100万像素下的定焦相机,又以30万像素的产品居多,感 光材料以CMOS为主,比较小巧,一般也有摄像功能,甚至可以做PC机上的摄像头使用。从市 场的反应来看,这些低端的产品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一些人的欢迎,其最主要的还是因为其相 对其他高端产品的低廉价格,满足了消费者即想买,却又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的难题。但却产 生了另外一个问题,那就是这根本无法和高级点的百万像素的产品相比,而且购买之后还得 有相应的打印设备才能如同常规的光学照相机般将照片保存,而且还受到了打印效果的制约 ,在这方面还不具备挑战普通光学照相机的能力。除非走类似于柯达MC3的道路,在这个价 位上加上MP3的播放,数据的存储,在低价的前提下迈向多功能化,成为一种数字化的玩具 ,否则低端的数码相机将只能是面对相对较窄的用户群,而成为一种食之无味,弃之又可惜 的鸡肋产品。

时下,价格战火也开始烧到这一领域,只要你打开各大门户网站,380元、580元低价热 卖数码相机的广告就会扑面而来。然而,不少消费者仅在购买后的第二天便大呼上当,说这 些新鲜玩意儿,虽然看着小巧玲珑精致美观,但却“中看不中用”,影像效果差得让人跌破 眼镜。事实上,早有专家指出,由于低端的数码相机解像度低、像素少、色彩饱和度欠缺, 自然表现在电脑上全屏显示或把图片放大打印时就极不清晰。如此看来,厂家一味强调低价 低质,而不在质量和功能方面下功夫,只满足于“急功近利”,其市场命运将比当年的VCD 还要被人遗忘得快,甚至走向“虚火过旺必自焚”的境地也不是没有可能。

因此,在目前低价数码相机还正处于“热卖”的当儿,生产厂家应该趁消费者的“热劲 ”还没有完全消退之机,赶快推出升级产品,提高质量,价格即使涨一点,相信消费者还是 可以接受的;在营销策略上,千万不要在中关村的电子市场扎堆售卖,在那里与那些“水货 ”相比可能你没有任何优势。

上一篇:中国信息产业走出低谷之见系列报道之六――大... 下一篇:适时引入通胀指数化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