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9 09:36:58

数字化教学手段在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数字化音乐教学手段正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音乐课教学中。很多大中专院校的钢琴集体课、视唱练耳、配器等课程已广泛采用并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何将数字化手段融汇与声乐教学并发挥其特有的优势是现代化音乐教学探讨的新课题。

关键词:数学化教学;声乐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24-01

一、直观化

由于声音本身的抽象性特征,使得声乐教学也具有特殊性和抽象性。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声乐教学直观化成为现实。传统的声乐教学几乎全凭教学双方的经验和感觉,没有具体的参考值,导致课堂学习过程无法直观表达,一条练习或是一个音准往往都要反复教授多次,例如讲解发声的位置“高一点”“低一点”因为不直观学生很难掌握。其次学生多半是凭借教师示范和大师的音像资料为标准,缺乏自身参照,无法保存自己的声音进行比较,也不能很好的捕捉歌唱的灵感,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和音像资料削弱了自主的理解和再创造的能力。

数字化技术对声波进行分析,使声响变成了可视的声波,学生可以完整的记录下自己的声音,在比较分析中发现和解决问题。直观化最大的特点就是让学生获得真切的直观感受。

二、实施环境

数字化设备的配备可以因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定。在设备硬件上需选用586档次以上的电脑,一块数字音频卡或者档次较高的声卡,一只麦克风和一对监听音箱,以及相应的数字音频软件;在外部环境上,小课要求相对独立的空间,大课可单独设置或者与多媒体教室共用,只要环境对录音影响不大即可。麦克风和监听设备的选择,尽量对监听有较高的要求,提高声音的保真度。此外,要求教师要熟练音频软件的操作。

以歌曲《松花江上》为例看数字化教学手段在课堂上的实际运用。

(一)歌唱状态与音色的修正

正式进入歌曲演唱的教学前,教师都要对学生进行练声训练。这时教师可以操作设备进行阶段性的录制,将学生进入状态前后的声音进行有效记录,对比分析声波波形。进入状态前的声音波动不明显,声音力度较弱,进入状态后的波形振动清晰且规则,声响的强度较强,通过两条直观的波形状态分析,能够使学生直观的感受歌唱时身体的运动状态,明白身体各个部分在发声是的机能协作,从而加强歌唱状态的记忆。

1、吐字、咬字的校正

歌曲《松花江上》的开头处于男高音的中低音区(1=Be),“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一句中的“我”字容易造成归韵时间长的错误,导致演唱时值错误影响乐曲的表达。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可用铅笔工具修整波形时值或修改音头,标出归韵的时间点,把前后的波形进行对比,交给学生自己判断后取舍,这比教师多做两边示范的效果要好很多并且更加便捷可行。歌曲中“那里有森林煤矿……”一句中的“那”字,声母发音是南方学生的一个弱点,通过录音的比较学生可以达到自主纠错的效果,在歌唱中“爹娘啊”一句中,“爹”字需要用较强的音头来表达,学生在演唱时常会因为估计音高和情绪的多种因素,从而把强调“爹”字的归韵很成的很慢或是表达情绪不够。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解决方法是反复强调此处歌曲表达的情感示范,但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人不能很好的把握。

2、音准校正

这里说的音准问题指因歌唱状态的不正确而引起的音准问题。音准声乐教学中常遇到的较难的问题之一。往往歌者的内心音高是准的,但是由于技术不够娴熟造成音准的差异,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歌唱者是难以察觉的。

3、歌曲的情感处理

完成声音和歌曲的训练后,进入作品的情感处理环节。这是声乐教学中最重要的部分,作品有了声还不够要做到声中有情,这样处理后的作品才是完整的。传统教学中,教师先讲解作品,然后分段练习最后合成。这种一次合成的方式在一般的教学实践中难免有些不到之处。

三、教学拓展

将数字化教学引入声乐课堂,不但使有声变成有形还对声乐教学的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

(一)使传统声乐教学具备了延续性特征,学生在课下只能凭借记忆的练习变成可持续性的学习过程。

(二)数字化声乐教学把风格音乐引入课堂,使传统声乐教学单一的钢琴伴奏变成风格多样的乐队伴奏,丰富课堂教学。不但如此,数字化教学中还可以进行多声部的教学训练。

(三)数字化的视频设备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完成对学生舞台表演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数字化声乐教学的实施不但具备了传统声乐课堂所不具备的优势,同时也为现代声乐课提供了无限可行的空间。高校扩招的影响学生人数越来越多,声乐课堂一对一式的教学时间和质量都大打折扣,数字化教学手段的实施,可以实现几个学生同时接受辅导,为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实现看、听、练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提供了有效保证,为声乐教学翻开崭新的一页。

上一篇:浅析手工制作对小学生空间智能开发的意义 下一篇:积极探索农村群众文化发展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