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动机

时间:2022-10-29 08:30:58

浅谈中学数学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动机

摘要: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相比较,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性是长期的,它能使人“受益终身”。这样的教学往往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过程,带着感彩的意向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有魅力,让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

关键词:数学教学 感悟 学习动机 向往感 兴趣

近期,经笔者跟踪发现接触了喜欢玩电脑游戏的中学生,他们看起来个个聪明伶俐,但数学却都一塌糊涂,笔者个人也接触过一点电脑游戏,觉得它并不比数学简单,可为什么那些孩子们认为游戏是那样的简单,那样有意思,为了打好游戏,想尽一切办法,而数学却又是那么恐惧,问过他们中间一些人,他们把责任大多推给老师,说老师太古板、上课太枯燥……老师或许有一定的责任,但笔者认为原因更多是因为我们的学生太不自觉。对待那些不自觉的学生,我们就放之不管吗?怎样挽救他们,怎样让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比打电脑游戏更有趣味呢?

我们知道,数学是源于生活的,它是人们生活、劳动必不可少的工具,但传统的数学和现行的应试教育使数学变的枯燥无味,大部分的教学也只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训练和自主能力的培养,最为突出的问题是“重结果、轻过程”,其表现为只注重公式、定理的应用阶段,而忽视了其发现形成阶段的分析,老师往往用尽量少的时间将其公式、定理及证明作为现成的结果直接告诉大家,然后就用大量的时间教学生套公式、模拟解题,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虽然我们学的知识都是前人的结晶,但我们不能只让学生吃别人嚼过的东西,而要带领学生自主的去感悟、去创造,去亲身领略数学的探索过程。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知识相比较,知识的有效性是短暂的,思想方法的有效性是长期的,他能使人“受益终身”。

所以我个人认为,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好老师不应再把所有知识机械的讲授给学生,如“某定理是什么?它在这到题中是这样用的”,而应该转为对学生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只要你对框架性知识进行讲解,学生自行去填充其余知识,这样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理解的更到位、掌握的更充分。

这样的教学对老师的要求往往更高,怎样才能使学生对你所教的课产生兴趣呢?在一份对中学生喜爱老师的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中学生大多喜欢“善于激励学生,讲课有激情”的老师,这就意味着,老师的角色应转变,老师不应单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是学习的促进者。我们设想:假如我们每位老师都像说书先生一样,讲数学如同说评书,把学生完全吸引进去,使学生有“欲知后世如何?请听下回分解!”的感觉,学生下课后还在想:“再往后会怎样,为什么会是这样解的呢?”让学生产生一种欲知不得、欲罢不能的心理,即悬念心理。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学对象的未完成感和不满足感而产生的,学生在学习中产生这种心理具有巨大潜能,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下面介绍几种能使学生感到有意思的方法。

1.设计疑问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能使学生在心理上感到困惑,产生认知的冲突,进而拔动思维之弦。

这一系列的问题使学生“找结论”的思维之弦绷得很紧,也很想找出结论。而且这样得出的结论使学生记得牢固。

3.创造难度

难题对学生来说方向明确,目标也较具体,其作用是凝聚学生注意力,激发思维,使学生看到所学知识最高点,经常保持一种学习的未完成感。

例如:在讲“对数”一章以前,可提“给你”一张厚度为0.01厘米的纸(任意长),你知道折多少次,顺着它的高度就可爬上珠穆玛峰(8848米)吗?这一问题对没学过对数的学生来说既难又有趣,只要对折27次即可,答案怎么来的?学完对数方知。这样使学生心中始终有一个目标(解此难题)。

4.留点“余味”,涂上“神秘色彩”

在每节课结束时,设法在学生心理上留点“余味”,为后继课涂上“神秘色彩”,使学生产生一种向往感。

如学完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后,接着学根与系数的关系,这次课结束前,让学生任意找几个一元二次方根(>0),教师快速指出这些方程两根之和,两根之积,两根的符号及绝对值大小,引起学生未知欲,然后告诉学生一元二次方程的根与系数有必然联系,下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内容。

这样的教学往往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使教学过程成为一种学生渴望不断探索过程,带着感彩的意向活动,这样的教学才有魅力,让他们感到学习数学比打游戏更有意思,更简单。使他们更愿意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当中,把他们彻底从游戏中拉出来。

参考文献:

[1]毕恩材.数学与教学艺术[M],广西教育出版社,1983.

上一篇:浅谈农村信息技术教育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下一篇:初中作文批改浅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