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时间:2022-10-29 07:03:34

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培养

摘 要: 语文的审美教育就是利用语文教材中的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元素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美学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精神,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中学语文教师应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征,以审美教育为纽带,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

关键词: 中学语文教学 审美教育 美学精神 健全人格

文学的本质从根本上来说是审美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能激起人们对真、善、美的,或高扬生命的船帆,或在审美的里陶冶性情。过去讲文学常常直达思想内容,有的甚至将文学等同于政治,忽视了文学的审美性。

语文的审美教育,即通过语文学科教育活动进行美的教育。具体地说,就是从语文教材中挖掘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潜在因素,培养学生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评价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完善心灵美的塑造,这一教育过程即语文的审美教育,它和青少年健康心态和健全人格的培养紧密相连。

那么,语文的审美教育如何促进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作为文学课欣赏主体之一的教师,如何引导学生感受文学的美的魄力,从而进入审美的境界,达到精神上的陶冶?我从审美精神的四个特性入手,探讨中学语文教学的审美性,进而理顺它们与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关系。

一、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

什么是审美?借用周宪的话,美学的精神是一种游戏精神。审美的游戏性历来是中西美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也可以表述为审美无功利性,这是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的,后来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又有发展,他把审美教育看成是美同人的自由生命的游戏的冲动之间的联系。通过审美教育来克服人性的分裂,健全人格精神,培养多方面的兴趣,以及丰富的人性,而艺术就是产生于这种自由的审美的游戏。如沈从文的《边城》中翠翠与二老的爱情的挽歌,与作家在生活中“偶然”与几个女子相遇又发生情感的交汇后产生的压抑有关,作品是对爱的希冀的忧郁的歌。

审美无功利是指它是没有实际的功利目的审美判断。如看到珠宝,我们没有想占有它,而对它进行美的欣赏;如欣赏花,不需要像植物学家知道它的机体构造(目的功能),我们只欣赏它的外在形式。

文学在本质上是一种人类情感的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文学突出了人的情感和生命力,但它又是通过借助特定的形式来表现情感的。如鲁迅的《社戏》,表达儿时的天真、嬉戏,人类对纯真童心的渴求。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一方面借助艺术审美形式,强有力地表现了自己的感情,另一方面在表达自己感情的过程中,在物化了的艺术媒介中,又再次深刻地体验了所表达的感情。读者也是通过作家创造的有意味的形式,体味作家传达出来的人类的情感,从而领会文学的意义。人类的情感包括:爱自然,人类对生存的关注,人的亲情,爱美的事物,坚强、求生,人对死的恐惧,无畏、忧郁,反对异化,等等。如《泰坦尼克号》表达了对生命的渴求与本真,《我与地坛》展示了对人生的理性思索,《变形记》是对现代人生存状态的关注。

在今天,讨论“审美无功利”命题对我们深入理解新教材的导向,反思过去教材的问题,以及我们如何与学生一起进入审美的游戏之中是非常有意义的。

周宪先生指出:“在一个充满实用功利的日常生活中,多一点美学游戏精神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王夫之:“终日劳而不能度越于禄俭田宅妻子之中,数米计薪,日以挫其气,仰视天而不知其高,俯视地而不知其厚,虽觉如梦,虽视如盲,虽勤动其四肢而心不灵。”说的就是人被功利考虑压迫的窘境。显然,在这个日益商业化、专业化的社会里,青少年的感官日益钝化,目的日益功利。而审美的游戏性可以淡化和消解实用功利态度和专业态度,唤起他们的本真的童心和天真,使他们脱离日常生活的种种限制和成规,舒展自己的天性、情感和想象。在这方面,林语堂认为,真正的审美精神是一种游戏的精神,文学精神如要成为普遍的,要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就必然把文学视为游戏。

二、审美精神是一种超越精神

审美精神中的超越性是和游戏息相关的。游戏精神,从另一个角度说就是一种超越精神。

韦伯说日常生活带有“铁笼”的性质,说的是日常生活中的工具理性原则控制了人的行为。韦伯认为审美是有某种“救赎”的功能。我认为韦伯的说法揭示了审美的一个重要潜能,这个潜能不是受教,而是一种世俗的“救赎”,亦即一种超越。

审美活动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精神陶冶和满足想象的空间,这就打碎了琐碎的日常生活强加在个体身上的种种局限。但审美活动为个体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为打破这些局限创造了可能,你可以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中想象经历无限复杂的遭遇和命运,比如《阿Q正传》;在悲剧和喜剧中遭遇一生都会碰到的性格冲突,比如《雷雨》;在唯美的写景状物中体验似曾相识、似有若无的情感,比如《荷塘月色》。这正如你在绘画作品中看见从未见到过的色彩和景观,比如凡・高的《向日葵》;在聆听音乐时感受到无比振奋的情感,或者一种淡淡的忧伤,比如《某一晚上》《祖国啊,我的母亲》。当你和作品中的人物情感共鸣时,当你深刻体验到蕴含在作品中的复杂情绪时,当你随着情节展开而与人物一同喜怒哀乐时,你便暂时摆脱自己的生活局限,进入一个更加广阔的虚拟时空,现实对我们的种种限制在这时都不复存在了,你原本的有限的精神阅历变得无比丰富起来,这种审美的超越和情感的体验正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必需的。当然,美学精神所包含的超越性还表现在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唤起人的终极感情,即对人的意义、民族的命运、人类未来的关怀,比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三、美学精神是一种和谐的精神

美学精神有助于弥合由生活所导致的种种分裂和矛盾。就现代日常生活特性来说,种种对立与分裂日益显著,诸如理性与感性的分离,前者压倒了后者;物质对精神的侵蚀,前者吞噬了后者;社会与个体的矛盾,群体和从众行为遭遇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从根本上说,美学精神就是和谐,恰如美本身的和谐品格一样。

如果我们试着认识新教材建构的观念,会发现它是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即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三大板块组织教学。(苏教版《语文》)具体就课文来看,都渗透了人对自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审美观照。这种审美教育唤醒了作为接受主体的青少年对美、对和谐的潜意识。巴金的《繁星》,宗璞的《紫藤萝瀑布》,刘白羽的《白蝶之恋》,雨果的《诺曼底号遇难记》,泰戈尔诗,冰心诗,等等,作品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显示出各自独特的审美价值,有对自然美的赞美,有表现人在自然灾难面前的无畏,也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在对人与自我关系的审美观照方面,有于漪的《往事依依》,沈复的《幼时记趣》,秦文君的《伟人细胞》,田晓菲的《十三的际遇》,泰格特的《窗》,朱自清的《背影》,等等。对人与社会关系进行审美观照的有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德的《最后一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

如果在语文课本及语文课堂的感染下,青少年能够多一点审美的人文关怀,多一点美学趣味和修养,便可超越日常生活的局限,变成更加全面发展的人。

四、美学精神是一种独立精神

我们每天遭遇的日常生活事件,充满了媒体、影像、广告、时尚、偶像、成功典范等等。较之于传统社会的日常生活,现代社会的从众现象变得越来越普遍。群体的压力、他人的引导、依众的倾向,日常性的刻板等都在不同程度上消解个性。有心理学家做过典型的实验,发现人们在做出独立判断时往往受到外在环境的干扰,以至宁愿做出和群体一致的错误判断,而放弃自己的独立判断。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个体的“独立性受到空前的压制,日常生活通过种种策略,不断使人调适和社会化,从而塑造了大量的‘常人’和‘庸见’”。在这里,总有一种信念:作品的意义,客观的存在于作品中,不以读者的意志为转移,分析作品的目的,就在于寻求对文学作品最真实、最公正的终极的解释。当学生与教师的见解发生分歧时,也往往是简单地肯定一个而否定其余。这种非此即彼的态度,有人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或B解,或C解……然而,在文学的审美世界中,人们的个性和创造性则被视作最宝贵的东西而加以呵护。任何理解和创新都是一种过渡,都为其他理解留出了余地,都是独立的判断。有人把这种态度概括为一个公式就是:意义X=A解+B解+C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突出了审美理解的相对性和个体性。

以王愿坚的《草》和宋学孟的《柳叶儿》为例,文章向我们传达了忆苦思甜、发扬艰苦奋斗的情感。对于主题的理解,有的同学认为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倡导我们勤俭节约,保持传统的优良作风;有的同学联系自身,认为学生中攀比之风愈演愈盛,就是因为不知道父母挣钱不易,不知道什么叫做苦日子,所以家长要给予孩子朴素教育和吃苦教育;有的同学则认为,艰苦奋斗的传承不是表现在形式上,而是在于一种精神。艰苦奋斗并非要大家都要穿布鞋、吃草根、喝米汤,对流行趋势不管不问,对世界变幻充耳不闻。艰苦奋斗精神是一种在任何困境和挫折中都能表现为百折不挠、永不低头、一往无前的气概和平和从容、处乱不惊、宠辱两忘的心态。

杰克・伦敦的《热爱生命》,展现了人热爱生命的本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是所有价值创造的载体,所以,在任何极端状态下,都不能放弃生命。只要你有生命,只要你有信念,即使苟且偷生,即使含辱忍屈,即使命运多舛……这就消解了传统分析作品时产生的纯粹崇高和理想的观念,而使意义更加人性化和生活化。

人们习惯地认为鲁迅的《药》批判了资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严重脱离群众的错误;也有人持不同观点,认为《药》是歌颂旧民主主义战士的崇高品德。其实这两种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创作《药》的一九一九年,鲁迅的思想主要还是强调个性解放,强调先觉者的巨大作用,对于群众,主要是批判他们的愚昧和麻木。对于夏瑜这样的革命者,是持肯定和歌颂的态度的。

文学创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情感性、下意识的思维活动,作家实际上通过形象表现出来的东西,往往多于他试图表现的东西。我们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独立地理解作品,并设法在不同角度得出的结论之间建立起逻辑联系。这种独立的、联系的、发展的思维方式,一定会对学生的成长大有裨益。

人类教育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关注人的发展、实施人本教育是大势所趋。作为正处变革浪潮中的一线教师,我们有责任进行思考、总结和探索。我认为,全面理解和把握审美精神的特性,以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为纽带,带动培养青少年的健全人格,这就是在实践“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范登清.浅谈中学语文课的审美教育.语文天地,2008,(8).

[2]孟宪莉.语文课审美教育求索.中学教育教学论坛,2011,(3).

[3]曾繁仁.审美教育――使人成为“人”的教育.艺术的超越与文明的发展,2008,(16).

上一篇:金黄背景下的欢乐涌动 下一篇:新课改下教师反思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