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病”缠身是何故

时间:2022-10-29 06:23:28

今年65岁的张大妈,一向身体挺好。子女们都各自成家立业,按理说张大妈可以享享清福了。可是,不知怎么张大妈身体却时常闹病,不是心慌心跳,就是头晕胸闷,要不就是胃口不好。而且自从生病,张大妈就什么也干不了了,一日三餐都要家人照顾,什么事都要人帮忙。到处去看病,但是医生也都说了,张大妈的心脏、大脑、肠胃,虽然随着年龄增长功能方面有些衰退,但属于正常范围,完全可以放心。可是这病怎么就是好不起来呢?困惑之下,张大妈的儿子带母亲去看了心理门诊。

经过心理医生的循循善诱才发现,张大妈是个有事喜欢闷在心里的人,退休了一人闲在家,看着儿子儿媳老伴都忙着工作,也没人跟她好好沟通,有事也经常一个人闷着不痛快。之前有一次病了,全家人不仅嘘寒问暖,还请假来照顾,让张大妈异常“受用”。

乍听下来,张大妈的儿子就急了:“那您这是在装病啊?”心理医生赶紧解释说:“这可是冤枉了!”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心病”跑到身体上

在心理医生看来,假如一个人患有许多身体不适的症状,如头疼、头晕、耳鸣、胃口欠佳、恶心、胸前闷痛、腰酸、背痛、四肢无力、消化不良等,长年感到这些身体的不舒适,而身体检查却查不出特别的躯体毛病,可能与心情有关时,就可能属于“体化症”了。“体化症”又称“躯体化障碍”,指一个人在遭遇挫折或心理上出现问题后,出现的对挫折反应的“躯体化”,主要以身体的症状呈现。这些身体症状通常与自律神经系统或内分泌系统有关,因长久的心理紧张或颓丧,这些系统出现障碍。

通俗地说,体化症其实就是心病跑到了身体上,是由于心理压力而扮演病人,并非身体上的毛病,而是心理上的毛病。由于所谓“体化症”的躯体症状,与内科性质的各种躯体疾患不易区别,所以,假如我们患有许多种躯体症状时,最好先请医生做内科检查。确认没有内科性质的躯体毛病,而且有各种迹象显示与心理因素有关,再以“体化症”来进行心理治疗。

是在装病吗

人的心灵世界分两个层面,一是显意识层,一是潜意识层。人的潜意识,更是深奥难测。人常常难于认识自己,就是因为这个潜意识。张大妈的病症就是潜意识扮演病人,这是人在进行心理防卫,避免内心的痛苦和焦虑。人的心理防卫机制都是建立在潜意识中的,是不知不觉中使用的。促使张大妈扮演病人的心理防卫机制叫作“退行作用”,就是指在遭受外部压力和内心冲突不能处理时,借退回到幼稚行为以使自己感到舒服、获得安慰的一种心理防卫机制。本来,人长大后应付现实的方式会变得逐渐成熟。可有时在遇到挫折时,也会放弃已经达到的成熟的适应技巧或方式,而恢复使用幼稚的方式,比如扮演病人,去应付困难或满足自己的欲望。总之,扮演病人是无意的,是潜意识的活动,装病是有意的,是思想意识里的活动。所以张大妈不是装病,是无意识地扮演病人,是躯体化现象。

经过沟通,心理医生建议,张大妈和家人应该多沟通,不要一味地压抑自我,有了心事,学会表达自己的心情和增进沟通,往往会让事情比较好地得到解决。最后,鼓励张大妈不再扮演病人。张大妈也表示同意说“既然没有病了,就放心了,料理家务,照顾孩子,我还行。”

上一篇:易损斑块,血管中的“不定时”炸弹 下一篇:高职院校课程应用“互联网+教育”的教学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