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孩子学步想到的……

时间:2022-10-29 05:36:46

周岁左右的孩子,就要开始自己学步了。刚开始时,颤颤巍巍地站在原地,尽管离妈妈的怀抱只有一两步之遥,而且有妈妈伸出的双臂在保护着。孩子还是四下打量,迟迟不敢迈步,脸上写满了紧张与恐惧。这时,妈妈在嘴上咬着孩子平时喜欢吃的食品或平时喜欢玩的玩具,亲切地鼓励孩子自己过来拿。最终,孩子还是抗拒不了美食或玩具的诱惑,伸出手来,紧抓着妈妈的手臂,以妈妈的臂湾为依托,迈出了人生中的第一步。虽然只是经过跌跌撞撞的一两步,便投进了妈妈的怀里,但妈妈还是为这跌跌撞撞的一两步喝彩,并给予孩子以奖励。在妈妈的鼓励和赞赏下,紧接着,孩子又迈出了第二步、第三步……一段时间后,孩子便能独立亦步亦趋地去自己想去的地方了。

真可谓“知子莫若母”啊,周岁左右的孩子,能独自站立,会摸仿了,有了行走的欲望,却没有独立行走的能力。这时,如果把孩子放置于离自己太远的地方,还不具备行走能力的孩子只要一迈步,就会重重地摔在地上,甚至会头破血流。孩子也将会因此而害怕行走,不敢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如果把孩子放置在离胸怀太近的地方,孩子就不用迈步,只要稍稍地倾倾身体,就会自然地投入到妈妈的怀里。这样,孩子将学不会如何去迈开步子。所以妈妈选择了一个合适的位置――离自己只有一、两步之遥。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呢?我们在教学中也不妨来学学妈妈的经验。首先,应充分测知学生胸中的积蓄,了解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听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能思想些什么?怎样与人沟通?能作何种形式的表达?情感怎样?在全面了解他们的前提下,根据学生认知和积蓄的真实高度,去拟定触及他们所见、所思、所闻、所能表达的作文范围,引起他们的发表欲望,让他们经过努力后能达到自己的预期目标,体验作文带来的,以树立他们的作文信心。

当孩子站在原地,四下打量,觉得阻碍重重,显得既紧张又恐惧,迟迟不敢迈步时。妈妈的双手就成了孩子迈步过程中最有力的保障。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地紧抓着妈妈的手,依托着妈妈的臂湾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刚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亦然,他们在面对作文题目时,也往往也显得困难重重,不知道该怎样去写?写些什么?无从下手。有时候,心里明明知道该如何去写,却又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其实,当他们在写作过程中遇到困难时,语文教材就如同“妈妈的臂湾”,既是他们作文最好的依托,也是他们作文的导航明灯。文本中丰富的词汇和优美的语句,足以让他们修炼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学生通过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能接受精神的洗礼、心灵的滋养、灵性的启迪、美的享受;能感悟、积淀、升华美好情感;能让自已明白: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所以,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对话的同时,也要引导学生把自己平时的作文,与自己解读的文本融合在一起,进行纵向和横向的串联比较。让学生在从文本的解读过程中吸取自己的所需、所求。力求让学生能做到学以致用,做到我用我手写我心。因此,我们切不可把作文孤立开来,进行定类教学。

当孩子驻足原地,不愿迈步时,妈妈嘴上咬的食品或玩具就成了孩子前进的驱动力。对于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的不是教师对作文体裁、作文技巧、文章整体结构、题材选择等方面的指导,而是需要奖励,他们所需要的奖励其实也很简单,那就是――教师的赞赏和同学们的羡慕。叶老曾说过,当作文题目触及孩子胸中所积蓄,发表欲望被引起,对于发表的技术他们自当会尽力用工夫。正如不会走路的孩子,在看中自己想得到的东西时后,会不顾一切地迈出人生中的第一步。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做的不是写作理论方面的技法指导,而是丰富学生胸中的积蓄。在以教材为基础的前提下,引导学生多读(尽量扩大阅读面);多看、多记(走进大自然、观察景和物,走进生活,用心去体验生活,感悟人和事、听大众话言。);多思、多想、多写(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想与事件相牵联的,思事件背后的)。以丰厚学生能得到“奖励”的积淀。

在周岁孩子的学步过程中,妈妈以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小学作文的教与学。的确,作文的本身,就是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也是每个学生都能具备,且必须具备的能力。教学中,我们不妨也来多了解他们,注重他们平时对知识的积蓄,常常奖赏他们。让他们放手去作文,享受成功的快乐。

上一篇:新课标下的音乐课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下一篇:英语教学中的“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