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初中的大课间更高效

时间:2022-10-29 05:34:01

如何让初中的大课间更高效

摘 要:大课间活动是一种新的体育活动组织形式,是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重要保证。但由于大课间活动组织工作复杂、涉及面广,实施起来相对困难。如何让大课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充满活力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初中体育;大课间;具体措施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大课间活动已经成为阳光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锻炼身体、学会合作的一个重要手段。与传统课间操相比,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长、内容多、形式活、练习强度大,它不但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明显的实效。但是很多学校因为场地、器材、经费、时间等问题,让大课间活动只是一个形式,没有真正有效地实施起来,大多数同学让这半个小时的大课间时间白白浪费了,实在让人可惜。下面笔者就大课间实施情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寻找问题,解决问题

1.学校管理层问题

这个是根本问题,如果说主管领导都觉得这个大课间可有可无,那么下面的老师怎么会有积极性呢?有些班主任离大课间结束还有15分钟就带着学生回班级了,当然有特殊情况,偶尔一次,那可以理解。看见一次领导不管,两次、三次还是不说,那么其他班级就跟着了,慢慢的大课间就名存实亡了。我们学校就制订了一系列制度,对于那些迟到早退的班级通报批评,在常规检查中给予扣分,加大处罚力度。对于大课间执行好的班级给予全校表扬,领导经常给予班主任鼓励和督促,组织他们相互交流经验,取长补短。

2.人数多与场地的矛盾

这似乎是每一个学校都存在的问题。因为大课间活动是全校所有同学共同参与的一个活动,涉及的人数多。所以大课间和体育课不一样,而且它的内容比体育课更加丰富多彩,学生的活动也不一定非要在运动场上。而且一般的运动项目也大多为趣味项目、集体项目。所以只要教师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制订合理的运动项目,用有限的运动空间一定也能让大课间活动开展起来。

3.器材与经费的问题

由于大课间活动参与人数太多,所以对器材的要求更多,自然学校的经费支出也更多。自从绩效工资实施以来,学校的经费支出也更为紧张。那么多的器材如果都要学校购买,而且今后器材的损坏,维修与购买也都要学校负责的话,这对于学校经费的压力很大。对于学校来说,学校购买一小部分固定项目的器材,比如学校器材室就有长绳、皮筋、羽毛球拍、乒乓球拍等等这些可以平均分配到个班级,剩下的器材由班级自己负责,学生家里有的可以自己带,不够的再用班费买。器材由本班学生自己保管,谁弄坏谁赔,如果是自然损坏,那就用班费再购买。这样的话学生对于器材就会格外爱护,使用时间也会更长。而且,除了大课间,其他时间学生随时都可以拿器材锻炼,不用统一借统一归还,这样更加灵活机动。

二、开展大课间活动的具体措施

1.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

建立完善的组织机制以校长为活动组组长,中层干部为分管组长,班主任、相关任课老师负责具体活动组织,体育教师为活动技术指导,班长、体育委员协助班主任老师,组织学生进行具体的活动。层层落实,真正做到教师人人投入,学生个个参与。同时,引导全体教师学习教育部《关于落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体育活动时间工作的意见》,使他们正确理解“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含义,切实认识到大课间活动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2.合理规划场地与器材

场地与器材是大课间活动的两个重要因素。场地与器材这两项工作准备充分了,就可以大大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和效率。首先,我们要对校园环境进行精心布置,把运动标语和运动图像贴到学校各个醒目的地方,制造运动氛围,让学生一来到这个环境就有活动、健身的欲望。其次,在学生进行大课间活动时,我们可以用背景音乐进行促进,用节奏感较强、较明快的音乐激发学生的运动激情。在音乐的氛围下进行活动,我想学生一定会忘情地投入,这样锻炼效果一定会有所提高。最后要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活动场所,改造学校闲置场地,以满足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需要。为了使活动更富成效,我们要尽可能合理划分活动区域。

3.巧妙调度器材资源

前面我提到一个学校的模式,每个班级都选了1~2个特色项目。还有一些辅助项目,但是如果一个学期单纯只玩这1~2个项目我想学生肯定会产生厌学情绪的。如果花钱再添加一些活动器材的话,这无形中又增加了活动经费。而且增加这1~2个项目也从根本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所以可以采用定期交换器材的方式,班与班之间活动器材半个月或者一个月交换一次。交换后器材各自保管好,谁损坏谁赔偿。这样每个班级不仅可以免费获得多种活动器材,还可以增加班与班的交流,把各自的活动特色、活动心得介绍给对方,加强合作。最主要的是这正符合了春秋季趣味运动会,练习多种活动项目,学生也不会因为项目单一而产生厌倦,大大提高了学生活动的效率。

参考文献:

吴昊.浅谈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几点新认识.中国学校体育,2007(2).

(作者单位 江苏省常州市湖塘实验中学)

上一篇:掌握趋势,提高效率 下一篇:怎样培养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