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

时间:2022-10-29 03:10:43

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的探究

摘要:声乐的艺术魅力与美感效应,取决于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艺术完美的体现。声情并茂、以声传情,是以情作为声乐演唱中语言艺术的基础。本文通过对语言词意的挖掘,情感基调的体验和声乐演唱语言情感表现进行深层的探究。

关键词:声乐演唱;情感艺术;语言表达;基调体现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在声乐演唱中掌握了各种声乐技术,然而却缺乏情感的准确性依据和生动的语言表达、只求唱出声音与音高,不善于唱清楚歌词,同样不能完成声乐艺术的再创造任务。作为一名声乐演唱者仅仅精通发声技术是不够的,还要有会运用语言、声音和情感来表达作品的能力。声乐艺术如果失去了情感的艺术和语言表达能力,那么演唱就会失去灵魂。声乐的思想情感、音乐的内涵,虽然需借助于歌词语言与声乐曲调来共同去体现和完成,然而要掌握歌曲的具体内容与情感的细微变化,更主要的还是对歌词语言的理解、体验与感受,这是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直接体现。因此,通过对歌词语言的深入分析研究,正是声乐艺术表情达意的关键所在。

一、声乐演唱中词意的挖掘

声乐是语言与音乐等多种因素有机结合,是相互协作的一门歌唱表演艺术。语言是歌唱的基础是歌唱的条件和依据。它不仅仅是吐字发音“开、齐、撮、合”以及“喉、舌、齿、牙、唇”,的关系而且是旋律进行起伏、跌宕和声音位置、音色,通道、腔体和开合大小的基本要素。我国讲汉语的人占94%,在语言谱系分类上,属汉藏语系,文字方块状,具有一字一音一义,一字一音多义和一字多音多义的拼读和声韵、调的特点。由于地区、文化环境、生产生活条件的不同及制约因素,操汉语的人口中呈现出许多个性鲜明的方言土语,发音咬字存在很大程度的不同,如吴语、湘语、粤语、客家语等,同时还有若干少数民族语言。歌词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歌词借以表情达意的中介,直接影响情境的进入,对音乐的流动、风格的形成,好的歌词语言的表达方式对歌词创作和欣赏十分重要。在声乐演唱中,歌曲是根据字音而发声的,而发声则根据感情而表意。俗话说:“声为情役,腔为情设”,“情之所有,音之所生”就是这个意思。然而要做到“不唱无情曲,不为无情唱”,这就必须做到“未成曲调先有情”。为此在声乐演唱中歌曲要进一步深入挖掘词意,是表现歌曲思想感情与展示歌曲主题的首要环节。在声乐演唱中一首歌曲的情感体验,一般是以歌曲的局部分析理解人手,到歌曲整体的概括掌握,既有感性的形象认识,又有理性的逻辑综合。有了理解才能有所感受,有了感受才能有感而唱,才能以情动人。首先在歌曲演唱中要有意象表达。意象,即包含某种艺术意味的物象。俗话说,中国的艺术是意象的艺术,在声乐演唱中的语言何尝不是这样?纵观音乐文学的长河,则是一条意象的河流。在声乐演唱时语言的触角首先必触及“象”之本体,不要给“象”附加任何多余的语言成份,更不要以杂芫的语言淹没了本体。否则,不但阻碍声乐演唱者对“象”的感触,甚至影响“意”的转换,情的传达。在这方面,民歌是我们的榜样。如声乐作品《我爱你中国》是作曲家郑秋枫、词作家翟琮为影片《海外赤子》所创作的几首插曲中最为出色、动人的一首歌曲。这首歌曲无论是它的思想意义,还是艺术的表现手法,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不愧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首优秀民族艺术歌曲。它的歌词亲切质朴、清新秀丽,运用了一连串的重叠句,排比句,对祖国博大浩翰的山川河流和美丽富饶的田园庄稼作了系统形象的描绘刻画与精心的比喻赞美、抒发了对祖国无比的热爱和深深的眷恋。演唱的声音要连贯流畅、抑扬顿挫,有一种积极向上紧奏的流动感。咬字、吐词要清晰自然,字音虽然比较多,但重叠、排比句不断,要让听众清楚了解。所以说在声乐演唱中语言是最能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工具之一。正所谓“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可见,语言是演唱者的基础,演唱是语言内在情感表达上的深化,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故有语言是歌之本。

声乐演唱是用人声这个乐器来唱出美好的声音和旋律,还要用语言表达声乐作品的内涵和情感,所以说语言是歌唱艺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表达作品内容和情感的工具。如作品《希望的田野上》的歌词以高度的艺术概括,通过对广大农村欣欣向荣的生动描绘,抒发了对家乡的情爱和赞美,对理想的追求与歌颂,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强烈激情,农民激发了高度的劳动热情所创造出来的新天地,从而对家乡,对理想,对未来充满了幸福、自豪与希望的由衷之情,通过对生活的体验与感受,在声乐演唱中才能通过对歌词与优美的旋律所展示的生动形象来深化主题,从而强化情感的抒发与表现。

一般现代歌曲内容与情感是比较容易理解的,而在演唱中外古典歌曲时,如果搞不通词句与意义,不做到声与意之皆,只是按照字音与旋律的变化漫无主次的去唱,脱离了作品的原意,形成“死腔”这样的演唱既不能达意,又不能传情,更无歌唱艺术可言,这种无情之曲绝不会感人。如作品《阳关三叠》这首古曲,是根据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送元使安西》的诗谱写而成的一首琴曲。王维的《送元二之安西》原诗是一首七言诗四句:“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3]原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但要弄通理解它的含意,找出作品中意之所在,就必须逐字逐句地进行分析,要善于辩微知妙,把词意琢磨透。这首古曲是作者送友人在边关服役的送别之歌。清晨细雨荡漾,春色扬柳青青,景色的点染更增添了依依情别的深情。“更尽一杯”把对友人留恋的祝愿、关怀、嘱托之情尽心倾注。这首诗在谱曲时作者为了加深感情的抒发,除增加了一些词句外,又能使全诗反复重唱三次。第一遍是歌词表现了亲友的心诚意真的反复叮咛,演唱的声音不要太明亮,要内在含蓄。然后,歌词第二次出现,续上的歌词情绪低沉,表现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演唱时声音柔和、若带些伤感,体现难舍难分之情。第三次出现之后,语言颇有些伤感,译成现代词意思是:“美酒呀美酒,还没喝,我的心倒先有了些醉意,马车在驰去,马车在驰去……”等。经过一个小过门,接尾声,词也是新加的,精神有些振作,朋友即将离去,但还能用书信寄托自己的思念之情。所以在声乐演唱中速度要稍慢,委婉内在、叙述性的,音量不易过大。“三叠”曲调的变化,反复连续陈述,使送别之情更加沉郁而深切,充分表达了送别远行友人的诚挚情意。通过对语言、词意的深刻理解,再借助设身处地的想象,这样在声乐演唱中才能达到情真意切感人的效果。

另外,我们在声乐演唱中要充分的对每首歌曲除了弄清语言词意外,还要弄清作者创作时的具体背景与意义。弄清语言词意不能只停留在歌词的表面,只作一般粗浅的理解和表现,而重在挖掘它的作品内涵。内在的潜在语言是内在心理活动的感应,它潜在语言词意内涵的深层,作用于语言词意 的外在表现来指导决定着去表达作品的主题思想。解释和表现在歌词表面看不到的意景,就要语言词意内在潜语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如果没有对内在潜语的准确挖掘和表现,语言词意、就不能引起预期反应。因此,内在潜语有助于准确判断语言的内容,以给语言生命和灵魂,积极地展开和提示作品的思想,可见在声乐演唱艺术的再创造中,离不开对语言词意的深入挖掘和主题表现。

二、声乐演唱中情感基调的表达

在声乐演唱中语言词意的主体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刘勰云:“繁采寡情,味之必厌。”白居易也说:“感人心者,莫先于情”。清、王德晖《顾误录》里讲“曲有曲情、即曲中之情节也。解明情节。知其中为何如人,其词为何等语,设身处地体会神情而发于声,是口中有曲,心内无曲,此谓无情之曲,与童蒙背书无异。”语言词意是以情为根,语言乃是情的枝叶一种充盈着情感的随语。否则,歌词便没有审美的基础,也失去存在的艺术价值。在深入挖掘语言词意的同时,要准确掌握感情的情调,每首歌曲在演唱中都有一个情感基调,基调准确才能有助于语言内容的表达与主题的发挥。情感基调是作品情感表现的总趋势,它体现出一种情感的整体综合,而这种整体综合正是高度概括主题表现所需要的。准确把握情感基调,歌曲主题才能够得到更准确的揭示。情感艺术体现还要善于设身处地进入规定的情景和角色之中。如作品《春・祖国的春天》翟琮词郑秋枫曲,发表于1987年底,这部作品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和细微音响模仿,抒发了祖国不同季节给人们带来了不同的思想感情,前奏富于浪漫色彩。旋律高昂明亮,犹如了强劲的春风吹过祖国的大地,驱走了冰雪和严寒,带来了万物苏醒,气象万新,鸟语花香的春天,两句歌词语言的呼应,使演唱者进入了情感境地,给人以山谷回声,大地回春的感觉。结尾的“依啊”声音唱得明亮高昂,最后以渐弱处理,象征着伟大祖国永远是春天,引人入胜回味无穷,这就是声乐演唱中语言情感的表达。它能够抓住这个方面,从深入细致地描绘和刻画,揭示演唱中语言情感在人物内心深处微妙的心理活动,多层次地展现复杂,细腻的心底波澜,而获得情感深度。同时要透过生活的表层,挖掘丰富多彩的生活情感,透过各式各样的面孔到达人们心灵的深处。在现实的歌唱中,轻吟、浅唱也很需要,但毕竟难以引发演唱的语言情感的心灵深刻的震颤,因而其影响力、生命力都不会久远。在人们的心灵的空间留下了巨大回响的歌声,才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达到较高的层次。所以说中国的民歌是生命的歌曲,在声乐演唱中语言词意的表达要获得情感的深度,还要把握好情感的发展,使二度创造的情境尽可跨越时空,但情感线索却不应中断,以达到完美境界。另外,情感体现还要善于设身处地进入规定的情景和角色中去。如在演唱《摇篮曲》时,一些学生演唱时并没有体会母亲抚慰心爱的小宝宝入睡时情景,但就为了让学生进入角色中去,在演唱时可以通过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及对慈母之爱的体会,或对文学作品或电影戏剧中类似的情景来进行联想,从而弥补了经历和感情上的空白,在演唱时达到情感真实意切,感人深意的境地。

三、感情的基调和情感表现

在声乐演唱中掌握一首歌曲的基本情调,可以说是掌握了歌曲感情的主旋律。然而要丰富它的表现力,还必须加强感情的细微变化。追求感情表现真实而细腻的歌唱者,从不放松对歌曲在声乐演唱中的一字一声的情感体验和处理。从增强主旋律的表现色彩,到局部的细致处理,不仅不影响歌曲演唱的整体的体现,而且还能发挥深入主题的作用,歌唱者的每句行腔都要从作品的内容出发,要用不同的声音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每首歌曲都有它的感情基调,其感情上做到有轻有重,有强有弱、有起有伏的变化,只有这样才能突出作品的主题思想,更好地揭示和表现作品的内容。从音乐表达上,歌曲的语言词意不仅在于创造了可提供审美的文学形象,更在于语言可供音乐驰骋的情感空间。所以,歌唱时语言词意的把握十分重要,可以说这是语言感觉十分重要的一面,也是歌词作者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歌词对于歌曲而言也是一个文学骨架,一种能激活乐思的情感蓄势。至于作品的血肉,还是由演唱者根据语言词意的表达,情境展开乐思进行构成(二度创作)在演唱中加以丰富并完成。

在声乐演唱中,歌唱是比较更为广泛的音乐文化行为。历代歌词作者总是把最广大的群体作为接受对象来考虑,把语言较为广泛的接受和传唱作为追求的目标。在声乐演唱的语言中,歌词的节奏是唱的节奏。它直接影响甚至决定情感律动的方式和速度。有经验的歌词作者在构思时,往往都要对节奏加以考虑,从总体上设计和把握,选择最适宜表达情感的节奏,有的甚至是以节奏推动情感为发展。在声乐演唱中声调的美是语言的一个重要特点,历史上的音乐文学都很讲究,如“平仄”、押韵等等。讲“平仄”,实际就是讲究声调的对比,阴阳上去,或平或仄,或高或低,或长或短,疏密相间,搭配得当,自然就会显出声调的美感来。如彭丽嫒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一位年青的优秀民族声乐歌唱家。演唱的作品《万里春色满家园》稳实悲壮、《在中国大地上》热烈激扬。特别是演唱民族民间艺术歌曲,对作品的理解和表现力,艺术意境的韵味和创造,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经过在声乐演唱中语言的情感艺术实践证明,押韵对声调的美化有一定作用,但也不能说不押韵声调也不美。

在语言情感艺术上,衬词,是歌唱语言中最富有乐感的一部分,它不但表情丰富,而且节奏自由,没有太多的语言限制,有的音调也很响亮,因而最便于音乐情感的发挥。民歌中衬词的作用是人所共知的,在古代歌词语言的音乐情感,衬词也十分重要,如元曲就很讲究。在当代作品中有许多歌曲的衬词都能配上优美的旋律,成为人们最容易上口传唱的段落。衬词在我国歌曲中的广泛运用由来已久,本书第一章开头部分提到的原始社会《涂山氏妾歌》中的歌词,“候人猗兮”四个字中“猗兮”二字就是衬词。清朝王德晖和徐沅徵合著的《顾误录》中写到:“曲之有衬词,犹语助也。凡对口曲,不能不用衬词,以畅达文理,而不可当作正文”。也指明了衬词对语气的体现、感情的表达和歌词语言行腔的流畅等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衬词和衬字再我国的民歌演唱中运用十分普遍,是用以表达歌曲和情绪的重要手法,它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对增加歌曲民间民俗的生活气息,渲染民族欢庆热闹的气氛,表现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等方面起着十分积极重要的作用。

如山东民歌《包楞调》在歌词中大量运用衬词“楞”字。增强歌曲热闹欢快的气氛。快速跳跃性的衬词,增加了发声吐字的难度,也增加了歌曲的艺术性,更受人们欢迎喜爱。

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是一首大家都熟悉的民歌,衬词的旋律比歌词的旋律还要长,它对曲调的扩充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较强的地方色彩对演唱起到了装饰美化的作用。衬词每句大量间断的增加,使歌曲演唱的行腔更为流畅顺口。衬词的演唱可以夸张、风趣一些,每仪小节歌词后都有衬词帮腔。既增加了音乐的流动性,丰富了歌曲的艺术性,也增强了歌曲的歌唱性。吐字发声要奔放开朗,有一种向前向上朝气蓬勃的情绪。把一个青年快乐的憔夫上山砍柴边走边唱的形象神灵活现地表现出来。

总之,对衬词的处理表现,一定要注意分析它的内在音乐形象和表现的思想感情。不同的衬词有不同的处理。有的是表现地方民族特色,有的是补充旋律、扩充曲式,有的是自然模仿动作或人、物的声响有的替代歌曲的过门或乐器的间奏声等等。一般来说,在歌曲演唱中衬词毕竟是处于“陪衬”的地位,强调过分会导致本末倒置、喧宾夺主,反而造成不好的混乱效果,没有起到作用。如《阿里巴巴》是声乐演唱中最爱唱的一首,它的选择和运用富有特色的衬词或者富于音乐的特殊用语,对增强语言的乐感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和作用,也是声乐演唱中的语言情感的重要一关,一名出色的声乐演唱者,首先应该被作品感动,如果你能感动自己,那你将会感动听众。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真情实感的歌唱,才能把语言带入有真情实感的演唱艺术中,并融化语言艺术的情感里。

上一篇:日本现代设计与日本传统文化精神 下一篇:论吴梅村戏曲创作自叙传式的抒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