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时间:2022-10-29 02:11:38

现代语文教学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名目繁多的“公开课”(包括优质课、观摩课等)也多了起来,不仅有各个级别的“优质课评选”、“优质课观摩”,就是各地的新教材培训会上,也总有三、五个教师执教“示范课”。这些课应该说让广大语文教师收获了不少东西,但是多数老师感受最深是:这些“公开课”多数不是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方面的创新,而是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展示”和各种现代教学方法的“拼盘”,实用价值不大,很多人“观摩的时候热情高涨,回到单位涛声依旧”。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深思:中国的现代语文教学到底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应该注重些什么呢?

一、现代语文教学应以工具性为基础,以人文性为核心,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

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传统语文教学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忽略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内涵,相当程度上把阅读教学课上成了故事内容或人物思想性格分析课。其基本流程是“划分段落——讲解内容——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总结写作特点”导致语文教学中那种肢解课文、繁琐分析、刻板操练的教法,把理解课文内容当成终结目标,把“阅读教学”等同于简单的“内容阅读”致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教学高耗低效。而目前语文教学的倾向,又似乎变得一谈工具性,便是技术主义,便是落伍。因此,不想落得“保守”名声的教师,在“工具性”面前大多三缄其口。语文学科又成为了人文性的天下,而作为语文学科的基本目标——母语教育却逐渐被忽视。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我们的语文老师在认识上出现了误区:人文性张扬有余,工具性淡出语文课堂。在具体的教学中人文性和工具性没有做到很好的统一。

要想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和统一,我们必须首先明白什么是“语文”?

叶圣陶先生说:“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人们的交际,一般是通过口头语和书面语进行的,因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的工具性决定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工具的能力,即读写听说的能力。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生命。它决定着语文学科生死存亡的命运,失掉了工具性,语文课程就任人摆弄,失掉了自身存在的价值。

而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包含两个层次的涵义:

(1)单就语文课程本身考察,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一种工具,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就个体而言,人们利用语言,进行思维活动,表达思想感情。以语言为工具的思维,是思维的最主要形式和最基本的形态;同样,人的联想和想象也是通过语言产发和展开的。一个人的思维、想象能力与其驾驭语言的能力总是成正比的。

第二就交际而言,人们利用语言交流思想感情,相互交际,达到相互了解。语言不仅是人类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人类吸收信息的工具。人类凭借语言实现了交流、开阔了视野、拓展了生活空间,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广泛联系。

第三就人类生存而言,语言是文化得以积淀和传承的载体。人类几千年来汇聚而成的文化,一般都是以语言的文字形式表现、记载和传承的。

(2)从整个课程系统来看,语文课程的工具性还表现在,语文的学习还有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叶圣陶老先生说:“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语文这个工具”,各门学科的学习都需要听、说、读、写等语文的基本功。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的工具性是指语文本身是表情达意、思维交际的工具,可以帮助学好其他学科;同时语文可以传承文化、传达社会价值观以维系社会的正常运作。人类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掌握语言工具。

工具在于运用,能力重在训练。语文教学中的训练无疑应以学生练习为主,也就是以学生的读写听说实践为主。语文训练离不开必要的语文知识,包括字、词、段、语法、修辞、逻辑等。但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否应该反思一下:十多年的母语教学,你教给多少个汉字,帮助积累了几多词语;常见文体常识你说过没有?你告诉过汉语言规则吗?交代过古人说话写文章的习惯了吗?学生上了这么多的课,读了这么多的文章,为什么说起来罗嗦,听起来迷糊,读起来艰难,写起来内容干涩且字迹潦草?我们的语文教学究竟干了些什么?一份“学生自认为语言最大的毛病”的调查表明,中学生“词汇贫乏”占人数的64.7%,“条理性差”占21.6%,“语不达意”占9.8%。一份“学生即席讲话能力调查”则表明,学生在即席讲话中的通常毛病是“谴词不准确,语句不连贯,用语罗嗦”,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老师忽视了语文的工具性结果。

那么“人文性”又是什么呢?所谓“人文”,顾名思义:一是“人”,“人性”;二是“文”,“文化”;将“人”与“文”的合提,就是说“人性”与“文化”是辩证统一的,是有机的整合。这并不是人为的、牵强附会的糅合,而是一种客观存在,一种规律性。这种事实就是:人类的进化发展是一种“人为文之根,文为人之本”的过程,即人创造了文化,传承了文化,丰富了文化;反过来,文化引导了人,滋养了人,成就了人,人与文化是互生互动的,社会形态的人与文化互动的即时状态,是互动的空间存在形式;而历史进程是人与文化互动的历时状态,是互动的时间存在形式。

到底什么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呢?我说的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人文性。如果我们把眼光定得实际一点,我以为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为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美好、丰富的情感,也就是眼中不能只有语文,不能只有语文的分数,还要有人,人的思想、人的情感、人的生命,人的发展,人的精神的成长……

那么在语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呢?

首先我们要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注重语言的积累和训练。

(一)注重语言的积累

积累,是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实践活动中接触和掌握大量的语言材料,通过咀嚼并同化为自己的语言。语言的积累,应从两方面入手:

(1)重视课内积累

十年寒窗,我们的课本中收录了很多古今中外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这些经典之作中包括了很多的语言知识,诸如标点知识、语音知识、文字知识、词汇知识、语法知识、修辞知识、逻辑知识、文学知识和文体知识等方面的基本知识。上述知识在教学时,我们不强调知识的系统性,但必须捕捉到这些知识是恰切表情达意的。在这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教会学生陆续掌握一些生字生词,灵活运用这些字词。对于一些精彩的片段或课文,我们则可要求学生熟读成诵,“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俗话说的好“没吃过猪肉见过猪跑。”我们见的多了,记的多了,我们自然也就明白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词,什么时候该用什么语言,什么时候该用什么修辞方法。理解课文时我们也可以让学生划分段落,归纳段意、归纳写作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对于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理清作者的思路,领会作者谋篇布局的独具匠心也是大有裨益的。

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不仅仅要指导学生学习、掌握这些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灵活巧妙地运用这些语言知识来表情达意的。要清楚课文教学的目的不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记住文中字、词等知识。应该说,这是课文教学的一个任务,但绝不是惟一的任务,更不是终极目标。在课文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写了些什么,这只是课文教学的低层次要求,而在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到课文内部,理解作者运用语言的技巧,理解课文语言文字的表情达意功能,才是课文教学的高层次要求和根本任务。比如讲了《荷塘月色》,那么就是要让学生领悟到荷塘之美,体会到作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夹杂着淡淡喜悦的那种复杂的情绪,而荷塘之美、淡淡的喜悦之情又是作者通过运用比喻、夸张、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表现出来的,才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深层次的任务。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课标语)

丁培忠先生曾这样讲过,“语文这种工具,不同于其他任何工具,它是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这种工具,你不用它便罢,只要一用它,必然要赋予它自己的思想、观点、感情。”确是这样,一篇文章,一段话,乃至一个词的选用,都会流露出使用者不同的思想、观点、倾向、感情。立足于文本的教学,可使工具性和人文性得以和谐统一,达到润物无声、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2)重视课外积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语文老师应该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积极的指导。引导他们养成“好读书,读好书,读整体书”的习惯,并随时记下书中的好词、好句,养成随手查字词典的好习惯,为日常的语言交流,写作积累下好的素材。

除了阅读书面的材料,积累知识外,我们还可以从日常的言语交流中,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语言信息,要让学生做个有心人,随时随地记下自己感兴趣的语言材料。

(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语言的表达能力分为两种:一种是口语表达能力,一种是书面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两个字多说。可以自己一个人说,训练自己的口音,做到字正腔圆;可以两个或多个人说,可以学生和学生之间说,学生和老师之间说,学生和家长之间说……话题不一,形式不一,可以以演讲的形式,可以以辩论的形式,可以以讨论的方式,在说的过程中,老师可以适时引导学生使用平时学生掌握的字、词、句和一些常用的修辞手法等书面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怎样提高写作能力?郭沫若有一段话:“多体验,多读书,多请教,多练习,集中注意,活用感官,注重口语,常写日记,除此之外,别无善法。”这一段确实是学写作的经验之谈。郭老的那句话,如果简单一点,可以缩成九个字:多读、多写、多改、不怕难。多读,就是多读名家著作,多读规范的作品。找来几篇极好的文章,“依样画葫芦”。一开始写作总是这样的。这叫模仿,书法上叫临帖,绘画上叫临摹。为了学写作去读范文,就不能从情节上、内容上去读,而应当看其是怎样的结构、如何的顺序、使用的语言等。细细体会,求其一得。虽不是每篇文章读后收获都很大,但总应有所得,哪怕揣摩出一点收获也是可取的。多写,写作能力确实是在多写中练出来的。初写的时候,可能写不好,不足为怪,不要爱面子,任何会写的人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多改,写了之后反复修改,从字、词、句、段、语法、修辞等各个方面去修改不要怕难。只有这样书面表达能力才能到的提高。

语文教学中我们以工具性为基础的同时,我们要渗入人文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本身不能自成体系,任何人文性的内容都孕育在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文本之中。语文教学不能脱离语言文字的教学来生硬地以抽象的方式灌输人文性的内容。怎样在语文教学中渗入人文性呢?

(一)仔细品味,充分领悟

文章中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只有在反复品味中才能体验。课堂上对美文佳作进行讲析时,抓住精彩段落、重点词句,引导学生领悟课文的人文内涵,只有学生对课文的内容特别是人文性有了感同身受的认识后,才会油然而生认同心理,进而被其中的人文精神所感染。如朱自清的《背影》反映的是长辈对小辈的无限关切,抒发的是感人肺腑的人间亲情,它积淀着极为深厚的人文精神。在讲析时,着重引领学生对“分别买橘”的片断进行领悟。分别从父亲的外貌、动作、神情以及“我“的感受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学生通过圈点想像、思索很自然地便被其中包含的深沉的父子之爱感染了,有的体会深刻的学生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从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并从中感悟出:长辈如此执著地疼爱自己,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劳动,体谅他们的辛劳,领受他们的深情。

(二)创设情景,发挥想象,朗读感悟

还记得叶圣陶先生说过,“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每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感通。”佳作美文,往往渗透着作者不可遏止的感情:或者热爱祖国;或者热爱人类;或者热爱大自然;或者热爱人类文化与文明……;虽然语言风格各不相同,但人文性却是明晓的。在引导学生充分领悟了课文的思想感情后,还要用感情的朗读来加深理解和体验。朗读可用录音示范、也可教师范读,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和研读,在不断的读与评中理解文章的内容,并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与作者沟通神气,感应心灵,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受到人文精神的教育。如余光中的《乡愁》,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祖国母亲的思念和挚爱之情,如果不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这种感情是很难传达出来的。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录音示范、老师朗读、学生研读三者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引导学生理解一个离家几十年的游子对祖国的一片深情。通过朗读感染,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的思想教育。

(三)延伸联系,培养人文素养

学生学习了课文之后,懂得了文章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语文老师应该在此基础上加以引导,如讲完史铁柱的《合欢树》后,学生明白了母亲对子女那种无私的、无条件的爱,我们老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一下在实际生活中,父母是如何辛苦的抚养自己,并取一两个表现父母爱子女的最令自己感动的镜头写一个片断,写完后在班上交流。交流完了,我们可以在课堂里说说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父母,怎样表达自己对父母的爱。在学生的字字句句中,包含着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包含着对父母的理解,这种人文素养在孩子的身上慢慢的沉淀下来,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发扬开来,这就达到了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

二、现代语文教学应该是现代教学手段与教学内容的完美结合

现在的多数语文课上“(投)影(录)音(录)像全用,声光电齐全”,结果却是执教教师手忙脚乱,学生心烦意乱,效果很不理想。我们应该想到,在广大农村,多数学校只有一套多媒体,甚至有些学校至今仍是“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粉笔省着使”。这样一来,运用多媒体非常成功的课,对他们来说“只能看看,没法运用”。当然我也并不是否定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但有一点必须意识到现代教学手段必须同教学内容相结合。

多媒体的演示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让“远”变“近”,从“今”回“古”,帮助课文理解。教材中有相当部分内容距离学生的生活较远,学习起来学生难以进入情境,语文老师可以借用艺术性的媒体把学生带到课文的意境中。如《威尼斯的小艇》这一课,如果仅凭老师的讲述和书上的文字表达是很难让学生了解这个异国风情的。在上课时,如把配有音乐的录像放给学生看。水上城市的神韵一幕幕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情趣被调动起来了,个个身临其境地进入了新课内容的学习之中。又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我们可以把长街送总理的画面引入,人们个个脸上悲伤而凝重的表情,人们一步一送的情景,再加上伤感的音乐作为背景,我想没有哪个同学不被这种悲伤的气氛所感染的。

在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只是作一步步的引导。现代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很重要一个方面应表现在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应把学生引入到主动探求新知识的积极心理状态中。因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个认识过程,也是个情感过程,或者说是个在情感驱动下的认识过程。为了更好地达到“引入”和完成整个教学任务的目的,要扩大和更新传统的教学手段、媒体,创设诱人的情景,让学生在特有的情景中主动积极地发挥探求知识的主体作用。

总之,在现代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仍然必须牢牢的抓住其工具性,配合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人文性逐步渗透进去,这是我们现代语文教学的必经之路。

上一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 下一篇:ERP沙盘模拟实验二级教学法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