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史回顾

时间:2022-10-29 01:42:26

基于凯恩斯主义的经济史回顾

【摘要】凯恩斯发表《通论》,不但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学体系,同时提出了国家干预主义学说以及相适应的财政、货币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开始无法解释英美发达国家的“滞涨(Stagflation)”现象,即通货膨胀、失业和生产停滞并存,因此遭受到了越来越激烈的攻击。

【关键词】凯恩斯;《通论》;滞涨

一、引言

不同流派的经济学家由于使用不同的经济术语和解释体系,会得出相异的结论,并会导致完全不同的政治诉求和政策主张。事实上,经济学家们在微观和实证方面的分歧要少得多。即使是大家认为争论最激烈的宏观经济学领域,对长期问题的看法也基本一致。弗里德曼曾说,“经济学家对实现‘稳定’这一目标并没有分歧,争论在于对各种问题的解释,以及相应的政策主张上。”经济学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其理论主线一直围绕着市场与政府的关系进行讨论。

二、经济自由主义

在《通论》出版之前,经济学中占主流地位的是新古典经济学。这种自由主义的思想基础来自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和其经济自由的哲学观,它提倡自由市场机制、反对政府干预,认为是自由价格的作用调节着受利益驱动的经济活动者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行为,在无意中促成整个社会福利和经济的增长。方法上,新古典运用了边际分析,构建了一般均衡的市场模型,其集大成者就是马歇尔,即20世纪微观经济学的主流。新古典经济学家们否认了市场经济会发生以生产剩余和失业为特征的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他们认为只要市场机制正常发生作用,供求就会自发平衡,充分就业也就得以实现。在新古典经济学看来,市场经济是一部自发运行的机器,无需大量政府干预,否则扰乱内在的作用机制会引发无法预见或解决的问题。

三、国家干预主义

20世纪30年代,那一场经济危机打破了新古典经济学的神话,引起人们对自由放任经济和自由主义哲学观的重新审视。退回一战前的生产水平、25%的劳动力失业使传统的古典经济学束手无策,既无法解释现实问题,亦无法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案。这时凯恩斯发表了《通论》,不但建立了一种新的经济学体系,同时提出了国家干预主义学说以及相适应的财政、货币政策。当然,《通论》并不完全是大萧条的产物。早在20世纪初,大英帝国就陷入了长期停滞,凯恩斯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早已反映在了他其他一些著作中,而大萧条只是《通论》的催生剂而已。可以说,自由主义与国家干预在这里产生了一个分水岭。

凯恩斯的《通论》是一种思想创新,它抛弃了新古典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同时回答了当时最迫切的问题,解开了人们久久无法摆脱的困惑。根据凯恩斯的理论,无为而治的结果是失业的存在;因此必须用政府的支出来弥补私人的有效需求不足,即对经济实行国家干预。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中最重要的是财政政策,尤其是用赤字财政支出增加基础设施投资。这种政策的出台标志着自由放任时代的结束。

长期以来,凯恩斯提出的国家干预主义学说和相匹配的财政、货币政策,成为了欧美国家政府制定经济政策的重要参照,并使得欧美国家实质性的走出了经济衰退的阴影,并引领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凯恩斯革命的意义在于,它对古典学派以来奉为神明的完全竞争、市场机制和自由放任等思想提出了挑战。20世纪30年代以前,整个西方经济学界几乎都一直信奉着斯密的“看不见的手”,“自由市场”是那个时代的一种思潮,任何超出“保护性国家”职能范围的政府干预措施都被认为是多余的,以至于任何偏离国家干预主义的自由言论和观点都会遭到攻击和排挤。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和而后的大萧条,使得那些长期恪守“自由放任”的经济学家开始怀疑市场调节的有效性,凯恩斯的理论使人们开始放弃了“市场万能”的信条而接受了国家干预的思想,即市场经济中,国家应作为宏观经济积极干预者和管理者,在财政、货币和分配等诸多方面发挥矫正市场失灵的作用。

四、新自由主义

大萧条之后,人们将凯恩斯的理论奉为神明。但此时,这样的信条又要经受现实的考验。一旦某种理论完全变成了宗教,它就失去了生命力。20世纪70年代以后,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开始无法解释英美发达国家的“滞涨(Stagflation)”现象,即通货膨胀、失业和生产停滞并存,因此遭受到了越来越激烈的攻击。而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总统里根和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几乎同时上台执政,他们的经济政策都体现出这样一些理念:限制工资增长,减轻税负,令商人赚的更多的利润,再将这些利润用于扩大再生产,创造就业,从而刺激经济发展,也让低收入人群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

代表新自由主义的各种学派应运而生,它们都力图恢复经济自由主义在经济学理论中的正统和主流地位,打破凯恩斯理论的垄断。从学术思想渊源看,它们都来自于古典经济学的自由主义及其哲学观。以弗里德曼为代表的货币主义学派在1970年以后几乎恢复了古典经济自由主义哲学的地位,并提出了使资本主义回到自由竞争体系的政策主张。弗里德曼对1929—1933年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与凯恩斯相反的结论。他认为大萧条不是一个必然事件,联邦储备体系对此负主要责任,货币量前所未有的急剧下降是货币当局未能提供足够的流动性以使那些濒临破产的银行及时偿还债务的结果。他批判了凯恩斯的“货币无用论”,认为货币至关重要,货币政策在萧条时期是根本没有运用;并且发现,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表明联邦储备体系曾经从事公开市场操作或者以任何卓有成效的方式向银行提供流动性。

五、结语

今天,无论我们怎样评价凯恩斯,都无法否定他在现代经济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美国《时代》杂志曾提到,不了解凯恩斯就无法了解当代。经济学中的各种流派,无论是继承和发展凯恩斯主义的,还是反对凯恩斯主义的,其出发点都是凯恩斯。可以说在现代经济学中,没有一个人的影响超过凯恩斯,没有一本书像《通论》一样广为人知。

参考文献:

[1]刘灿.经济自由主义和国家干预:一个基于经济思想史的理论回顾[J]. 福建论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12).

[2]梁小民.读经济学书[M].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芮成钢.虚实之间[M]. 长江文艺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姜逸倩(1987—)女,江苏南通人,南京师范大学商学院10级经济系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网络时代青少年的离群问题的社会学探讨 下一篇:关于检察文化功能和建设途径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