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时间:2022-10-29 01:27:46

浅谈民营中小企业员工社会保障制度问题的成因分析

[摘 要]社会保障制度是国民经济的稳定系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日益增大,但现行社会保障制度在中小企业的实行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社会保障制度建设严重滞后于其经济发展速度,寻求问题所在是解决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问题的关键。本文主要分析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从而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我国的社会保障目前主要由国家、企业、个人三方面共同承担,我国中小企业对职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缺失纠其原因也可从这三方面入手分析。

[关键词]人力资源;中小企业;保障制度;影响因素;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8-0276-01

一、中小企业员工保障制度研究背景

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在通过立法对国民收入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对社会成员特别是生活有特殊困难的人们的基本生活权利给予保障的社会安全制度。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进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情况下,有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一般来说,社会保障由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优抚安置等组成。

就当下而言,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小企业工业实现产值占总额的68%;销售收入占总量的67%;实现利润占总量的68%。在流通领域中小企业占全国零售网点的90%以上。中小企业大约提供了77%的城镇就业机会。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中小企业更是占到了60%以上。同时,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快速、机制灵活的优势,在技术进步和机制创新中发挥着日益突出的作用。66%的专利由中小企业发明,74%以上的技术创新是由中小企业完成,80%以上的新产品是由中小企业开发的,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中小企业更是为大企业提供了40%的中间产品和配套服务。

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在我国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但是中小企业并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这使得中小企业人才流失现象严重,在经济生活中的竞争能力下降。

二、 民营中小企业社会保障困境的成因

1.企业自身和雇主方面的原因

第一,企业积累不足,资金力量薄弱,同时税负又较重,致使许多企业在承担企业员工社会保险支出时确实有些勉为其难。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融资难度远远高于其它大型企业,其发展初期所需资金的绝大部分是通过自我积累的方式来解决,即便在企业发展起来以后,其发展扩张也多是通过自我滚动的方式实现的。所以,民营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资金紧张的“通病”。

第二,企业主为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刻意逃避对职工的保障责任。民营中小企业作为私有制性质的经济主体,是以具有剥削性质的雇用关系为基础的,在这种雇用关系下,雇主总是尽一切可能减少劳动力的成本开支。社会保险费用的支出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企业的工资成本,减少了企业盈利。这对于既是企业经营者又是企业所有者的民营企业雇主而言,当然是不愿看到的。

2.企业职工自身的原因

第一、民营中小企业的职工流动性强,农民工的比例高,实施社会保障的难度大。民营中小企业一般市场竞争力较弱,抗击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所以高倒闭率成为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企业一旦倒闭,劳动者又要在劳动力市场中寻找新的就业岗位。另一方面,现阶段我国民营中小企业用工形式很不规范,随意解雇、辞退员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加上民营中小企业管理上存在的一些弊端,如过分追求物质报酬忽视员工精神追求,重使用、轻培养,集权过多、管理过严等,难以使员工产生一种归属感,员工自动离职率也相当高。

第二,企业职工具有短期行为倾向,不认为社会保障是自己的权益,不愿参保或不要求参保。在一定意义上,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一样遵循权利与义务对等的原则。作为未来社会保险给付的受益主体,企业职工也负担缴纳一部分社会保险费的义务。但是,民营中小企业酬薪制度往往采用“全包干”的形式,职工每月拿一定数额的工资,社会保险、公积金等其它福利也完全包含在工资之中。如果让本来收入就偏低的民营中小企业职工以直接减少当前收入的方式,来为一种在他们看来很不确定的未来受益付账,这是他们所不愿意接受的。

3.宏观环境的原因

第一,法律约束和政策监督机制的缺位,使民营中小企业在社会保障方面有空子可钻。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失灵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企业为实现自身的经济性而造成的外部不经济性,民营中小企业在这方面的表现则更加明显。

第二,低端劳动力市场中的供过于求,使这类劳动者处于整体性劣势,缺乏向雇主讨价还价的筹码。目前我国的低端劳动力市场是买方市场,劳动力的供给远远大于需求。

三、加强民营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的措施

1.加快社会保障立法

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规范性和强制性的特点,各国都是先法而后行。目前,我国还主要依靠行政法规,已经很不适应。因此,加快社会保障立法已成为我国21世纪初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主攻方向和发展趋势之一,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加快制定一部综合性的社会保障法律,以便从法律上规定其立法依据、立法宗旨、基本原则、基本制度、适用范围以及筹资方式和管理体制等,规范社会保障制度。

2.加大社会保障的执法力度

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是社会保障基本立法的重要内容,是确保社会保障法律制度正常运行的具有强制性的法律措施。在目前人们社会保障法制观念不强,各种拒缴、欠缴、挤占、挪用社会保险基金等现象严重存在的情况下,加强社会保障的行政执法和司法保护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依法对挪用社保基金、拒不履行社保义务、等现象进行严肃处理。

3.提高民营企业及其职工的参保意识

民营企业参保率不高,除客观原因外,劳资双方认识不到位也是重要原因,因此要加强宣传教育,包括对民营企业主和企业职工双方的社会保障权益教育,特别要把社会保障的法规政策、具体规定向民营企业雇主讲解清楚,大力宣扬社会保险制度的利国利民政策,要使他们认识到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是国家的法人公民,为雇员提供社会保障不但是他们的责任。而且也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企业营运的质量,引导他们从大局和长远利益出发,依法参加社会保险。对于企业职工,除对他们加强风险防范教育,使其认识到参保的必要性外,还要使他们了解社会保障技术操作上的有关知识,消除对社会保障的不信任感和低预期值,减少短期行为。

4.加强民营企业职工社会保障管理机制

当前社会保障条块分割、标准不统一、帐号不统一,对于流动性较人的民企职工的社会保障增加了实际操作的困难。所以,对于民营企业职工,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账户,实行流动转账管理,帐随人转,就可以保证其所缴的社会保险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督促和强制其参保,提高收缴率。社会保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那就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社会保障担负着“维护并实现着社会公平”的重要使命,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将对“和谐社会”目标的实现产生深远的影响。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它的政策性强、牵涉面广,需要精心组织、周密安排,同时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 董理.我国农村非农产业群体的社会保障制度探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1年(5)

[2] 林淑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构建和谐社会[J].福州党校学报.2005年(1)

[3] 杨红云.论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6)

上一篇:天柱山不会忘记 下一篇:提升中国制造业国家竞争优势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