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运用现状调查研究

时间:2022-10-29 12:54:25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运用现状调查研究

[摘 要] 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游戏有着重要的教育意义和价值,这一点已经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一书中有所涉及。民间游戏是流传于人民生活中的嬉戏娱乐活动。由于民间游戏是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演变而形成的,因而具有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河北地区纯朴的文化背景孕育了丰富的儿童民间游戏,成为我国优秀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河北省为例,通过调查发现,河北民间游戏正渐渐被人们淡忘而处于濒临失传的境地,在幼儿园的运用情况令人堪忧,据此本文提出了一定的应对措施。

[关键词] 民间游戏;幼儿园;现状;调查

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把民间游戏的应用领域扩展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幼儿游戏内容的丰富性将得到很大的提高。为深入发掘河北民间文化资源,笔者就河北各地幼儿园中民间游戏的开展状况进行了调查。

一、现状调查

此次调研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在2011年参加“河北省幼儿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的幼儿教师中进行,共发放自编的调查问卷172份,收回问卷137份,收回率为80%。问卷内容涉及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对民间游戏的了解、所持有的态度和在幼儿教育中的运用现状等等。

参与调查的幼儿教师来自全省十一个地市的137所不同层次的幼儿园,其中来自城镇幼儿园的教师125人,乡村幼儿园教师12人;公办幼儿园教师126人,民办幼儿园教师11人。接受调查的教师中,具有本科学历的90人,专科学历31人,其他学历26人。教龄在5年以下的3人,6-10年的14人,11年以上的120人。可见,工作一段时间的幼儿教师作为幼儿园的骨干力量,具备相当的工作经验,并且取得一定的成绩,这一点与“培训对象为幼儿园在职优秀教师”为要求的项目研究是一致的。

(一)教师们对民间游戏的了解。在问及“你的童年是在哪儿度过的”的问题时,选择河北南部地区、河北中部地区、河北北部地区的人数,分别占到25.95%、37.4%和36.64%,说明这些教师来自全省各个地方且分布比较均匀。

调查显示,大部分教师在童年时都曾经玩过民间游戏。其中,59.7%的人玩过10种以上。在玩过的民间游戏中以丢手绢、跳皮筋、踢毽子等体育活动类最多见,占到46.79%,其余为歌谣类、棋类、拼插类等等。说明这些教师对传统的民间游戏还是比较熟悉的,回答“了解较少”的仅占7.3%,回答“不了解”的只有0.73%。

(二)教师对开展民间游戏所持有的态度。调查发现,各幼儿园教师对开展民间游戏看法各异。针对“你认为开发民间游戏是否有必要”的提问,89.21%的认为很有必要,1.46%的人认为没有必要。对“你觉得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有多大”的问题,回答意义非常大的占到70.07%,这些教师认为应在幼儿园开展各种类型的民间游戏。对“你认为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是否有意义”的问题,回答有意义的占到89.05%,但仍有8.76%和1.46%的老师认为意义不大和无所谓。说明大多数教师能充分认识到民间游戏对幼儿成长的积极作用,但也有少数教师持无所谓的态度。

(三)民间游戏在幼儿园中的运用现状。调查显示各个幼儿园中民间游戏的运用现状存在较大差异。“在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你是否教孩子玩过民间游戏”,经常玩的有13.87%,偶尔会玩的84.67%,还有1.46%从来没有玩过。开展的频率也各有不同:8.03%的幼儿园是每周一次,2.92%的每月一次,时间不定、想起来玩就玩的幼儿园所占比例较大,为63.5%。可见,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的开展情况并不乐观。分析原因,就“你认为幼儿园开展民间游戏的最大困难是什么”的提问中,有46.8%的人认为是来自教师没有有效导入游戏,36.17%认为是场地条件不具备,17.02%认为是材料不够。

二、结果分析

分析以上调查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民间游戏在河北地区幼儿园的运用存在着令人堪忧的局面,究其主要原因,是幼儿教师对民间游戏的了解仅仅停留在“童年时的美好回忆”、有些教师对开展民间游戏持无所谓的态度以及各个幼儿园中民间游戏的运用数量和频率存在较大差异等。上述调查发现的幼儿教师对民间游戏在认识与态度、时间与频率、场地与材料方面的现状,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和思考。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一)社会因素

1.电子游戏冲击民间游戏。目前,游戏市场的大部分领域被各类电子和网络游戏所占据,民间游戏因生存在夹缝中而异常艰辛。

2.民间游戏的空间范围因城市化的进程而缩小。迅速加快的城市化进程使城市绿地不断减少,而打陀螺、藏猫猫、滚铁环等游戏需要面积大的场地,加之变化的居住环境与空间,逐渐变少的邻里间交往,由户外向户内转移的游戏地点,由合作变孤立的游戏状态,进而使民间游戏的生存只能随之缩小空间范围。

3.市场因素缺乏应有的材料资源。一些民间游戏的开展需要一定的器材,比如打陀螺、滚铁环、跳皮筋、踢毽子等游戏都需要器材, 由于这些材料较为少见,所以在市面上很难买到。

(二)教师因素

1.不想利用。在园内资源和现成的教材的影响下,在组织游戏的过程中,很多教师组织游戏受到限制。更有部分教师认为,民间游戏的组织费时费力,甚至“吃力不讨好”,故而将民间游戏纳入日常游戏的意识较为淡薄,这也造成了民间游戏资源的浪费。

2.不敢利用。与一般游戏相比,民间游戏具有更富挑战性的组织和更难控制与调整的活动范围、活动量和形式,尤其是在偏大班容量的情况下,安全隐患在组织活动中是存在的,客观来看,这容易导致民间游戏的组织教师产生畏难情绪。

3.不会利用。年轻化的教师队伍在组织民间游戏的方面缺乏直接经验,同时在具体的策略操作方面比较匮乏。因此,在民间游戏利用时,形式化和简单化等问题是教师开展活动容易出现的问题,这也就违背了民间游戏的很多功能,如自主、怡情和悦性等。

(三)课程因素。目前大多数幼儿园参照冀教统编教材实施课程设置,此类教材教学内容以主题方式呈现,有较详尽的五大教学领域内容设计,主要包括语言、科学、社会、健康和艺术。在组织此类型的集体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做到“随手拈来”,但对于民间游戏的指导内容却是空白,这也使得教师对民间游戏的组织“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应对措施

民间游戏作为河北省民间文化的一块瑰宝,应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体现出更重要的价值。

(一)大力提高幼儿教师的认识水平。教师要想组织民间游戏就要充分认识到民间游戏的价值。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观摩培训等活动对教师进行教育, 让教师对民间游戏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民间游戏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并得以延续,让民间游戏创设幼儿的良好心理氛围,成为幼儿的自主游戏。

(二)广泛搜集幼儿民间游戏。民间游戏素材很广泛,可通过多种渠道进行搜集。例如幼儿家长就是征集民间游戏素材的一个很好的对象,让幼儿在家学妈妈儿时的游戏,并与班级的小朋友相互分享彼此的游戏。幼儿教师也可对儿时玩过的民间游戏进行相互交流,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和补充。

(三)精心筛选幼儿民间游戏。社会的发展与人类生活方式、价值观和风俗习俗有一定关系,然而时代和地域的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民间游戏。因此,筛选和整理所收集的第一手民间游戏资料是很有必要的。在筛选民间游戏时,科学性、思想性和教育性是要充分注意的,同时积极健康、寓教于乐和适合幼儿年龄等特点也是必不可少的。

(四)适宜改编与创新民间游戏。在游戏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经验和社会背景,从游戏玩法上进行改编与创新。可对原有民间游戏进行组合或拓展,使之更加符合幼儿成长过程中脑力和身体健康所需。比如将“抛纸球”、“跳格子”和“石头、剪子、布”组合成新游戏,可以设计新的游戏规则,更吸引幼儿的参与。

(五)合理组织民间游戏活动。在具体运用民间游戏时,需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活动的时间、不同的天气条件以及幼儿自身的需求相符合。例如幼儿精神集中的程度与活动时间的长短有一定相关性,幼儿在晨间、上午和下午这种较长的活动时间里,更容易掌握像跳绳这样难度较大的活动,因此可将幼儿不易掌握的活动安排在此类的时间段。同时,教师在给予幼儿自由的同时,还需要仔细的观察和贴心的关怀,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体验。

参考文献

[1]徐玲芳.民间游戏“缺场”原因及“在场”策略[J].上海教育科研,2011,(10):87-88.

[2]秦莉.川西北幼儿民间游戏应用情况的调查研究[J].考试周刊,2007,(43):150-151.

[3]智学,张建岁.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9-20.

[4]丁亚红.民间游戏走进幼儿园:河北省民间游戏活动的探索和实践[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14:12-14.

上一篇:用Camtasia软件制作简单的微课视频 下一篇:《新闻联播》点赞:一座城的人挽留最后的旧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