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烈火-5”导弹叫板亚太

时间:2022-10-29 12:17:22

专家认为,一旦“烈火-5”试射成功,印度将成为亚洲地区继邻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洲际导弹的国家,其战略威慑力将得到巨大提升。

“50年耻辱,终于画了真正的终止符了。”当地时间4月19日早上8时许,印度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DRDO)从奥里萨邦海岸外的惠勒岛上首次试射“烈火-5”洲际弹道导弹(ICBM)成功,印度全国欣喜若狂,该国雷迪夫网站用这样的标题渲染气氛。因为今年恰好是中印边境战争爆发50周年,而印度导弹开发事业的发轫也肇始于此。

距离洲际导弹已不遥远?

据印度雷迪夫网站透露,“烈火-5”是印度“最雄心勃勃的导弹”,“只有掌握这类远程导弹的生产技术,印度才能算得上有分量的国家”。此前印军列装的“烈火-2”和“烈火-3”导弹射程分别为2000公里和3000公里,不能打到邻国首都等其他战略腹地,而邻国用中程导弹即可覆盖印度所有战略目标,新德里感到在战略对抗中“处于劣势”,除非有“烈火-5”这样的远程导弹才有望达成战略均势。正因为如此,印度对“烈火-5”的发展格外重视。据DRDO主席V.K·萨拉斯瓦特(V.K.Saraswat)透露,DRDO分三个阶段对“烈火-5”导弹进行测试,4月19日所进行的只是首轮实弹飞行试验,DRDO正进行技术整合。他说:“我们希望在2015年前完成部队装备,届时印度的‘核三位一体’威慑体系将真正形成。”

萨拉斯瓦特声称,尚在完善中的“烈火-5”导弹下一步工作中心,将放在开发多个分导再入飞行器弹头(MIRV)方面,这将赋予导弹同时打击多个目标的能力。有意思的是,萨拉斯瓦特之前曾暗示“烈火-5”导弹的特性不光用来对付地面目标,还能利用其弹体发展出反卫星导弹(ASAT),要知道“烈火-5”导弹在特定条件下的射高可达到507Y米。据称,DRDO内部有信心发展射程达到10000公里的“标准洲际导弹”,萨拉斯瓦特也对此充满信心,称如果搞出这样的洲际导弹,也不过三四年而已。

印度《商业标准报》援引“烈火”系列导弹首席科学家阿维纳什-钱德尔(Avinash Chander)的话说:“我们拥有(洲际导弹)完全生产能力,当前(印度)没有必要急于储备导弹,由于不涉及外国技术援助,(“烈X-5”)从产品开发到批量生产几乎可以在瞬间完成”。按照DRDO官网披露的信息,“烈火-5”导弹采用固体燃料推进,重约50吨,弹长17.5米,它由DRDO牵头,80多家国有和私营公司参与生产,最后由总部设在海得拉巴的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组装。导弹由铁路机动列车发射,公布的有效射程可达到5000公里,但不排除未来射程提高到8000公里的水平。钱德尔说:“导弹正处-在技术冻结定型阶段,目前尚无进一步发展的计划。……(‘烈火-5’)导弹必须试射5次以上,其中80%取得成功,充分验证了技术性能才能进入战备,当然军队用户还是想多进行一些测试。”

雷迪夫网站特意强调邻国只有一款导弹与“烈火-5”相似,那就是被认为具有全球打击能力的某洲际导弹,它的射程大致在8000公里左右。萨拉斯瓦特早先曾说过:“我们认为‘烈火-5’的命中精度比邻国的洲际导弹更好。”不过他拒绝回答有关“烈火-5”导弹的命中误差(CEP)数值,只是强调它的打击精度属于“全球第一梯队”。

里程碑的IGMDP

说起“烈火”导弹家族,就不能提及印度耿耿于怀的那场50年前的“喜马拉雅之败”。1962年以前,印度热衷于常规军队建设,认为其所继承的前英印殖民军队的架构已属完善,甚至连印度总理在考虑三军参谋长人选时也习惯听取英国方面的意见。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印度国防工业的研究与生产方向也亦步亦趋模仿英国,由于英国在弹道导弹上无须自己动手,美国人就会热情地将自己的“保护伞”罩在他们头上,而印度也在此方面没有多少技术和人才储备,索性留下一份以后再填补的空白。

可是情况在1962年发生变化,印度在针对邻国领土的军事蚕食行动中遭到彻底失败,导致印度军队乃至国防工业出现急风骤雨般的检讨与调整,特别是印度开始神经质般把邻国正当合理的加强国防实力的一切举动都看成是对自己的威胁,特别是1964年邻国在1966年10月27日圆满完成携带核弹头的导弹飞行试验,印度产生极其强烈的妒忌心理,也促成其弹道导弹研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

跟以色列、南非等国一样,印度也是先以和平目的来掩饰自己在弹道导弹研究领域里的努力。1967年,印度开始实施空间研究和卫星发射计划。1972年,印度进行罗希尼-560(Rohini-560)两级液体燃料探空火箭发射试验,项目代号“勇士”,有效载荷100公斤,飞行高度达到334公里。但“勇士”计划没持续多久,便被更具野心的计划所取代。1983年,在时任总理英迪拉·甘地的督促下,作为印度军工复合体的“国防研究发展组织”(DRDO)公布其“导弹一体化研制项目”(IGMDP),这是印度历史上首次系统地决定研制对提高部队战斗力有关键作用的5种类型导弹:即“大地”(Pritivi)近程弹道导弹(陆军型、空军型和海军型);“烈火”(Agni)中程弹道导弹;“蓝天”(Akash)防空导弹,采用冲压发动机,可携带55公斤的弹头,在25公里的最大距离上可同时对付5架飞机;“特里舒尔”(Trishul)近程舰载防空导弹,射程9公里;“毒蛇”(Nag)反坦克导弹,具有“发射后不用管”的能力,采用传感器融合技术为飞行制导,最大射程4公里。这其中,“大地”和“烈火”构成目前印度所谓“三位一体”核打击力量的陆基部分的核心。

扑朔迷离的“烈火-TD/TTB”

如果说IGMDP涉及的多数导弹在技术上有点“小打小闹”的话,从一开始就肩负着战略打击任务的“烈火”系列弹道导弹就意味着印度人要进行难以估量的技术冒险,因为它在总体布局、燃料配方乃至制导软件等诸多领域都要取得质的突破。

与已有的报道完全不同,“烈火”家族的“老大”并非外界“想当然”的“烈火”-1型导弹,它的真实名称应为“烈火技术论证/实际验证平台”(Agni Technology Demonstrator/Technology Test Bed),一般简称为“烈火—TD/TTB”。该导弹来头可不小,后来当上印度首位穆斯林裔总统的阿卜杜拉·卡拉姆博士(Dr Abdul Kalam)就是该项目的总召集人,后来DRDO的技术骨干也是通过“烈火-TD/TTB”弹道导弹的研制才逐渐摸清了相关领域的要领,正如印度防务专家切兰尼·布拉马所说:“即便我们暂时切割不了宝石,但至少我们能认出什么是宝石,什么是普通的石头。”“烈火TD/TTB”的研制,就是一个“考眼力”的过程。

据公开资料显示,“烈火TD/TTB”系以印度现有导弹和航天火箭“器官”拼凑的产物,它将印度空间研究组织(ISRO)所用SLV-3运载火箭的固体燃料发动机充当第一级起飞段,长10米,直径1米,内装大约9吨AP-AL-PBAN固体燃料,而第二级动力则取材于国产“大地”SS-150近程导弹的液体火箭发动机。由于DRDO掌握不了两级发动机接续工作的“时间火候”,“烈火TD/TTB”从1989年5月22日到1994年2月19日连续试射10余次才过关,据说最后一次试射时为求保险,DRDO特意调整了飞行弹道,让导弹只飞行了1450公里。卡拉姆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称,实践证明,采用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的导弹精度更高,因为导航和控制系统可以更精确地控制发动机的推力,而固体火箭发动机的推力无法按需求予以改变,不过采用固体燃料的导弹更便于战时快速发射,正是这种两难的境地导致“烈火”后续型号在动力选择上“摇摆不定”。

别看“烈火TD/TTB”的动力系统有些“七拼八凑”,但卡拉姆团队在导弹突防指标上却一点不含糊。按照设计,该导弹采用尖端的大气层再入飞行器(MRV)和惯性加末段制导方式。前者好似一个装在导弹上的“寄生飞行器”,当导弹进出大气层时,它能通过自带的约200公斤液体燃料进行飞行,同时依靠自主导引头修正飞行姿态。据透露,“烈火-TD/TTB”的MRV整流罩是用网状碳化合成材料制作的,可抵抗3000摄氏度的高温,印度材料工业也因为这项开发一下子把技术水平提高了10年。再看“烈火TD/TTB”的末段制导系统,它实际是由红外焦平面阵列光学导引头和毫米波雷达组成的复合扫描追踪装置,可有效弥补传统惯性制导导弹终点命中误差太大的毛病。

1995年4月13日,时任印度总理的拉奥视察位于海得拉巴的DRDO总部,对卡拉姆团队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当场指示划拨60亿卢比的专款供“烈火”导弹研发,同时还接受卡拉姆的建议,成立特别基层指挥部,将未来与“烈火”导弹“核武器化”有关的特朗贝巴巴原子能中心(Bhabha Atomic Reserch Center,BARC)的敏感器材分散到全国各地,以提高其抵御未知打击的能力。1999年印巴围绕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卡吉尔山地展开大战,由于两国已在前一年均跨过“核门槛”,因此双方都担心对手会首先使用核武器。按照印度内阁安全委员会(CCS)的秘密指令,DRDO将1枚处于试验阶段的“烈火-TD/TTB”导弹交付印度国防部下属的战略部队司令部(SFC),进入“国家三级戒备状态”,钚弹头随时可与导弹实现集成,然后射向巴基斯坦。尽管这一可怕的景象没有出现,但“烈火-TD/TTB”导弹所具备的威力还是让印度高层倾心不已。需要指出的是,“烈火-TD/TTB”导弹当初只是充当“科研小白鼠”,许多元器件均未定型,连主导控制权也不在军方作战部队,而是属于科研部门。因此当卡吉尔战事结束后,DRDO向印军交付“烈火”-2导弹,“烈火-TD/TTB”的历史使命也基本完成了。

先有“烈火”-2,后有“烈火”-1

当“烈火-TD/TTB”尚处于完善时,1998年,印度的夙敌巴基斯坦便成功从朝鲜引进了“劳动”-1号中程弹道导弹,并很快量产出自己的“高里”-2导弹,它可以携带核弹头打击印度整个西半部。新德里当然不肯认栽,立即责成卡拉姆团队发展具备实战能力的“烈火”导弹,项目代号“博克兰-2”(Pokhran-Ⅱ),这便是后来鼎鼎大名的“烈火”-2型导弹。此时的卡拉姆年事已高,于是“烈火”-2的研制委托给高徒阿维纳什·钱德尔(Avinash Chander)和S·萨拉斯瓦特,他们后来都成为印度导弹乃至国防工业的领军人物。

“烈火”-2堪称“烈火”家族中的第一种实战化导弹,其原型于1999年4月11日9时47分(印度标准时间)试射成功。试验中,导弹飞行了2100公里,飞抵目标花了11分钟,算得上一次完美的合乎规范的试验,而这次试射距1998年5月11日印度核试验刚好11个月。“烈火”2的第二次试射于2001年1月17日10时01分(印度标准时间)进行,这次射程更是超过2100公里,同时还携带了模拟的20万吨TNT当量核战斗部(重约一吨)。2002年,“烈火”21E式在海得拉巴市的巴拉特动力有限公司(BDL)投产,然后列装印度陆军第335导弹团,按照编制,一个“烈火”_2导弹团应拥有8个发射架和至少同等数量的导弹,主要采用铁路机车发射。

据印度官方消息,“烈火”-2导弹全长20米,直径1.3米,重16吨。两级火箭发动机均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其中第一级仍来自ISRO的SLV-3大推力运载火箭的推进系统,而第二级据说是全新设计的,采用了可弯曲的喷嘴,这使导弹可在中段飞行中自主改变推力矢量,从而增加敌方拦截的难度。导弹的末段制导则通过操纵舵控制,使战斗部准确击中目标,同时规避可能遇到的反导措施。

DRDO研发部主管A.S·皮莱博士(现为著名的俄印合资布拉莫斯巡航导弹公司董事长)称,“烈火”2导弹的整个末段突防情景均在印度流体力学研究中心的超级计算机上得到模拟。“烈火”-2导弹上的进口部件少于10%。项目负责人之一钱德尔也指出,要从试验状态的“烈火TD/TTB”进化为实战化的“烈火”-2,首要工作就是尽可能提高可靠性,就拿导弹内置电缆来说,“烈火-TD/TTB”有多达600根不同用途电缆,总长接近24公里,在“烈火”-2身上被减少到20根,且电缆长度也压缩到原来的12%,同时还引进了西方军界流行的MIL-STD-1553数据总线,将惯性导航系统、飞行控制计算机、制动器和传感器联成一体,从而有效降低了故障率。外界认为,“烈火”-2应算是印军中相对可靠的“准战略武器”,估计已列装印军大约18-36枚。

有意思的是,印度国防部对“烈火”一2“满意过了头”,竟然要求DRDO削足适履,通过砍掉一级发动机,发展出射程在700~900公里之间的近程“烈火”-1导弹,原因是作为IGMDP开发一部分的“大地”SS-150导弹射程才150-200公里左右,且采用麻烦的液体燃料,战术运用“很不给力”。DRDO动作很快,其下属的飞行器研究开发公司(VRDE)和研究开发工程公司(R&DE)迅速拿出经过“截肢手术”的“烈火”-1导弹样品和配套公路机动发射车辆。2002年1月25日,“烈火”-1导弹从公路机动卡车上首次试射,在飞行700公里后准确击中目标。2003年1月9日又进行了第二次试射。据悉,印度SFC已有第334、444两个导弹团部署了“烈火”-1导弹,它们不必被部署到边境地带,就能对巴基斯坦多数高价值目标实施打击,有消息称印度政府有意为“烈火”-1配备战术核弹头,以增强对邻国的威慑能力。

“得陇望蜀”

正所谓“得陇望蜀”,“烈火”2导弹投入现役,刺激了印度对更高性能导弹的欲望。2003年,已升任DRD0组织导弹部门负责人的钱德尔收到CCS和印度国防部的技术需求报告,要求DRDO开展射程达到2500公里的“烈火”-3导弹的研制,目的是为本国营造可供“二次核打击”之用的工具,这种采用两级大推力固体火箭发动机的导弹将分散部署在印度境内的纵深地带或远离南亚次大陆的岛屿或海军舰艇上。可是,开发射程如此之远的导弹,原有的“烈火”导弹设计思路乃至多数零部件都要推倒重来,但钱德尔毫不犹豫地应承下来。

2006年7月9日,DRDO首次试射“烈火”-3,由于导弹的第一级、第二级发动机脱落时出现技术故障,此次试射以失败而告终。2008年5月,DRDO在奥里萨邦近海的惠勒岛测试场的四号发射塔又进行了“烈火”3的第二次试射,但导弹发射后只飞出203公里便一头扎进印度洋。关键时刻,钱德尔唯一的女助手泰西·托马斯博士提出从“烈火”-3导弹的气动外形设计和运算上找问题,经过一番努力,2010年4月28日,印度军方第三次试射“烈火”3导弹成功,它也成为“印度首枚穿越赤道的导弹”。据介绍,“烈火”-3型导弹由铁路机动发射装置发射,第一级发动机重约24吨,长约7米,第二级在8吨左右,长约2.5米,导弹有效载荷在600~1800公斤的范围内。事实上,“烈火”-3型导弹的成功让印度官员们看到发展洲际弹道导弹的新希望。就在2010年试射成功后不久,DRDO立刻宣布:“我们已经有能力制造3500~5500公里射程的导弹,”不过,该部门继续表示,印度是否会制造这样的导弹,还要取决于印度的政治领导阶层。

而在“烈火”-3项目稳步推进的时候,DRDO还秘密启动了“烈火”-4中程导弹和“烈火”-5洲际导弹的开发项目。前者从2005年开始投入工程试制,“烈火”-4中程导弹首枚实弹于2010年11月初进行试射,据说“准确命中孟加拉湾深处的目标”,DRDO表示,在经过2~4次重复测试后,“烈火”-4将在2013年装备部队。至于后者——“烈火”-5导弹,其实早在2006年印度首次试射“烈火”-3导弹的时候就传出声音来,有媒体声称DRDO正以“烈火”-3为基础发展一种洲际导弹,射程超过5500公里,可是DRDO当时未置可否,只是含糊地表示正在发展“烈火”-3的增程型——“烈火”-3+。如今看来,所谓“烈火”3+不过“烈火”-5导弹掩人耳目的“马甲”,尽管“烈火”-5导弹刚刚完成首次试射,相关测试参数尚未公布,雷迪夫网站就忙不迭地吹嘘“烈火”-5导弹不但将具有先进的应对措施,足以击败敌人的导弹防御系统,而且还提高了推重比,所有三级推进系统均采用固体燃料推进剂,“实现‘指令下达,就地发射’”。值得一提的是,“烈火”5导弹就是由当初“拯救”了“烈火”3的女科学家托马斯领衔主导,这在一贯重男轻女的印度实属罕见。《印度斯坦时报》曾比喻说,托马斯在印度导弹领域的成长速度就跟“火箭一样”,她以自己的实力证明她是印度真正的“导弹女人”。

印度《商业标准报》援引DRDO主席萨拉斯瓦特的话说:“由于有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承诺,我们并没有紧盯邻国有多少导弹,倘若发生危机,我们只想有足够数量的导弹来保卫国家。我们奉行防御性的战略模式,即使其他人摆出进攻性姿态。”可是军事专家指出,恰恰是印度谋求地区霸权的非常规武器开发计划,正使这个地区陷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之中。

俄罗斯算计印度核导弹?

美国“核不扩散”网站指出,印度陆军战略部队司令部(SFC)醉心于获得射程达到5000公里以上的洲际导弹,核心目的就是可以直接将邻国境内主要城市作为瞄准目标,而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必须将其导弹部署到印度东部(靠近邻国边境)的基地,如果导弹的基地部署在印度中部或南部,那么SFC已有的射程在4000公里以下的“烈火”导弹将无法打击邻国北部和东部,而这些地区正是邻国主要城市的所在。但印度拥有射程在5000公里的“烈火”-5导弹后,则完全有能力从上述基地直接攻击邻国重点城市目标,因此无论怎样,这种导弹将可以为新德里提供更大的战略纵深,并将自己的反击部队置于邻国多数导弹射程之外(不包括邻国能力最强悍的洲际导弹)。有学者警告,印度在营造打击邻国腹地的战略武器方面有“明确的政治决心”,这一点从印度政府迄今仍不肯在《核不扩散条约》、《导弹及其技术控制制度》等一系列国际条约上签字就可看出。

但鲜为人知的是,印度若要正式投产“烈火”5洲际导弹,恐怕仍有诸多难关尚未突破,因为该导弹的相关固体火箭发动机乃至隔热护罩全是俄罗斯提供的一次性样品,DRDO无法自主解决这些难题。此前《印度时报》就曾报道,由于DRDO无法攻破远程导弹制导技术难题,加上其他拥有这种技术的国家受军控条约限制不愿提供,导致印度远程导弹项目延误了好几年。曾担任“烈火”导弹发展计划监督员的印度前总统阿卜杜拉·卡拉姆就曾透露称,早在2007年4月DRDO试射“烈火”-3中程导弹后,已有数个不愿意透露名字的国家拒绝向印度出口聚丙烯腈纤维,这种材料是制造碳素纤维的一种必要的基础原材料,主要用于导弹弹体和组件。假设要携带高速重返大气层洲际导弹弹头,那么以碳素纤维为基础的烧蚀材料则是制造洲际导弹重返大气层载具防热层所不可或缺的。从卡拉姆的谈吐中可以明显发现,印度在发展洲际导弹计划的“关键条件”方面仍有许多功课没有做好。

技术麻烦困扰印度

众所周知,洲际导弹是衡量一个国家战略威慑能力强弱的标杆,所以引得许多国家苦心孤诣地去发展,但该导弹的技术难度远远高于近程弹道导弹,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洲际导弹是与航母类似的、体现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武器,绝不是想造就造的大“爆竹”。

要想发展洲际导弹,必须突破推进、材料、制导和控制四大类关键技术。在推进技术领域,凡是推力大于或等于90千牛顿的可贮存推进剂液体火箭发动机,或者总冲大于或等于1100千牛/秒的固体火箭发动机都是国际上严格禁止出口的。仅此一项,就将大多数国家挡在了发展远程/洲际导弹的门外。即便能够通过特殊渠道得到大推力发动机,但如果无法提供匹配的液体或固体燃料照样不顶事。而在高性能固体、液体火箭燃料方面,除了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以及日本等极少数国家之外,其他国家基本都没有研发和生产的技术能力。

在材料领域,各种特种合金和复合材料也是在国际上被禁止出口的,这有两个目的:一是阻止一些国家获得发展远程/洲际导弹的耐高温材料。众所周知,洲际导弹的最大速度可达20多倍音速,由此产生的气动加热非常高,如果没有耐高温材料保护,那么弹头别说打别人,可能先就被烧蚀破坏了。二是避免一些国家单纯通过捆绑火箭助推器的方式来提高射程。因为捆绑的火箭助推器需要高强度、耐高温的特种连结材料,而且单纯捆绑火箭助推器,如果不使用特种轻质合金或复合材料来减轻壳体重量,仍然无法提高导弹射程。然而,这些特种合金和复合材料对绝大多数国家来说,恰恰是难以攻克的技术难关。就印度而言,其材料技术可能还未完全过关,例如“烈火”一5的弹头从一开始就设计成末端机动的,因为这可以大幅降低再入速度,避开耐高温抗烧蚀技术难点。

在制导和控制领域,由于洲际导弹发射升空之后,其飞行控制、多级火箭分离、导航、对目标的搜索/跟踪/攻击等,都是依靠导弹或弹头自身完成的,因此非常依赖高精度惯性导航装置、抗辐射耐高温的电子元器件、高性能微型计算机等。但是制造这些高、精、尖电子设备需要完整而先进的精密加工、微电子工业,这显然不是一般国家和地区能做到的。例如印度此前几次“烈火”-2、“烈火”-3导弹的发射失败,主要原因就出在一、二级火箭未能及时分离上。而这也使得印度的“烈火”-2、“烈火”-3尽管研制成功,却至今无法全面形成战斗力。

上一篇:浅析林纾现象 下一篇:握住鉴赏古诗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