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脉印度潜射弹道导弹

时间:2022-05-22 02:56:31

潜射弹道导弹,撒手锏中的撒手锏。今年1月底,印度宣称首枚国产K-15潜射弹道导弹试射成功,在印方眼中这标志着该国已然成为全球第6个拥有水下发射弹道导弹能力的国家。那么,印度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发展的下一站是否就是如期服役成军了呢?

并非坦途的现状与前景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为了打造自己的海基核反击力量,几乎是零起点的印度在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展上可谓执着顽强且雄心勃勃。在印度政府成立国防研究与发展组织并倾巨资大力支持“综合导弹发展计划”之下,15年来,试图实现弯道超越的印度潜射弹道导弹项目走出了一条独立研制和技术外援相结合的艰难道路,而其成果产出仅仅是号称世界潜射弹道导弹射程之最(最短)、射程仅750千米的K-15“海洋”导弹,以及尚在襁褓之中的K-4潜射中程弹道导弹项目。而历经20年研发、2009年刚刚下水的印度国产“歼敌者”核潜艇尽管耗资颇巨,却因技术不过关(尤其是动力系统)至今未能服役。印度人期盼的“具有历史意义的里程碑”式的水下战略核打击能力,毫不客气的说基本不具备。

在雄心壮志和庞大投人的前提下,印度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状况为何还如此差强人意?到底是发展思路和方向出了问题,还是技术难题这块硬骨头实在难啃?要知道,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过程要经历水下、大气层和太空三个截然不同的环境阶段,无论是技术要求、配套平台还是使用环境,都是导弹家族中最复杂的,而发射方式乃是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开发难度的关键因素所在。而对潜射弹道导弹而言,对发射方式的选择和发射技术难题解决的好坏,决定了一个研制生产潜射弹道导弹的国家技术水平的高低。我们知道潜射弹道导弹的发射方式无非两种,中美选择的是导弹利用燃气弹射出水,再启动导弹发动机空中点火的方式。而俄、法和印度选择的则是导弹在水下时即依靠自身动力点火出水的方式。印度的考量原因有三:其一是水下点火方式容易对导弹发射推力进行调节;其二是发射深度可以很大,这无疑就提高了潜艇的隐蔽性和生存能力;再者水下点火的导弹不易受风浪影响,对海况条件依赖低;最后一点可能最为关键,那就是印度没有解决导弹水面点火方式中的点火时机问题的把握,而这个问题一旦解决不好甚至差之毫厘,都将直接导致导弹发射失败。而这种水下一级发动机点火推进出水的发射方式,也注定了印度K-15导弹射程近、载荷小的明显缺陷。从发射平台上看,印度长久以来都没能完全掌握导弹水下封闭发射筒的核心技术,直到潜射版的“布拉莫斯”导弹实现突破后才有所起色。而与我国在“高尔夫”级弹道导弹潜艇平台上起步相继开发两代潜射弹道导弹、新型战略导弹核潜艇同步研发换代相对照,印度至今连自主研发常规潜艇的能力都不具备,国产“歼敌者”核潜艇连反应堆技术尚未成熟,以这种基础想要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跨越美、俄、中等国半个世纪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展道路,其难可想而知。

那么,依照俄、法的技术脉络发展水下点火等潜射弹道导弹关键技术,印度的潜射弹道导弹发展之路是否就会是一片坦途呢?显然无论现实和前景都不令人乐观。以美国雄厚的工业基础和超群的技术实力来看,其“三叉戟”潜射弹道导弹系列在20年里超过130次连续试射成功并-不意外,而在核潜艇和潜射导弹技术发展历史悠久的俄罗斯,其“布拉瓦”导弹在13次试射中却遭遇7次失败,连续成功发射次数不超过4次。俄、法、中等大国发展潜射弹道导弹的水平难与美国匹敌的主要差距,还是在水下阶段,特别是导弹的密封存储和抗压处理、水下弹道控制与引导和点火等问题上,技术含量和难度相当高。现实经验告诉我们,试图将陆基导弹或者反舰导弹简单地移植成潜射弹道导弹版的思路完全不切合实际。在装备多用途的大趋势下,对环境和技术要求独特而苛刻的潜射弹道导弹却完全不符合这一规律,必须专门研制。这也就足以解释为什么名震天下的俄“白杨M”公路机动战略导弹发展顺利,而试图在此基础上借助其成功技术而发展的“布拉瓦”潜射导弹却费尽周折的原因。基于相同的考量,尽管印度相继开发成功一系列中短程陆基弹道导弹和反舰导弹,但却在固体发动机装药技术、弹体结构设计和复合材料的使用经验上与先进国家仍有很大差距。成为当下里印度国产武器骄傲的“布拉莫斯”系列导弹尽管已宣称完成了潜射试验,并且因为技术难度相对较低,在诸多发射平台上实现了共享,却注定在动力、载荷、弹道、射程和平台等诸多方面无法与潜射弹道导弹的要求靠拢。考虑到发射平台都是租借的俄海军潜艇,可以说印度目前甚至连发射潜射巡航导弹的能力都未真正具备。而要将射程刚刚达到5000千米、技术落后且有待进一步验证的“烈火-5”陆基战略导弹直接改为高性能的实用潜射版,其难度无异登天。在这一基础上发展潜射弹道导弹,跳跃性的成果显然不会如愿出现。K-15潜射弹道导弹据信又是沿用俄罗斯的思路,根据“大地一3”陆基战略导弹系统改进而来。在自主核潜艇计划(ATV)难堪其用的情况下,其发射平台仅仅是一个带有发射筒的P-78可潜驳船试验平台,前期试验便问题不断,此前在2008年2月进行的仅有的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水下发射,也以导弹出水后不久即告失踪而告终。即便K-15顺利服役,凭借不足1000千米的射程,意味着“歼敌者”只有在贴近海岸线的近海活动才能派上用场,且不提如何威胁中国,连巴基斯坦境内纵深目标都鞭长莫及。要指望K-4潜射中程导弹带来脱胎换骨的性能提升,并与性能尚不及我国第一代092级的“歼敌者”核潜艇良好匹配以实现3 500千米射程的水下核打击能力,印度人恐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可见印度潜射弹道导弹发展中看似权衡利弊后的技术选择,实则充满了痛苦和无奈。

出路何方

我们看一个国家能否很好的推动潜射弹道导弹系统的发展,就看能否很好回答几个问题。其一,需求;第二,技术;第三,资金。显然,为了在于巴基斯坦的竞赛中取得先机,印度对于海基核力量的构建非常急迫,相关科研资金自然会有保障。但在技术方面,就不是拍拍脑袋能解决的了。有分析认为来自俄罗斯的技术援助将是印度的潜射弹道导弹技术发展的突破口。的确,在“布拉莫斯”反舰导弹的开发中,印度从俄罗斯方面的合作交流中如愿获益并突破了筒式发射技术,“布拉莫斯”和K-15潜射弹道导弹采用的内尖外钝的双弹头罩技术据信也是从俄SS-N-20上得到的参考和支持。不过根据外媒报道,印度曾向俄方寻求过潜射弹道导弹开发技术援助,但遭到了俄方拒绝。更何况俄海军眼下的新型潜射战略导弹的部署尚且麻烦缠身——一路坎坷的“布拉瓦”导弹项目让人望穿秋水,使得这一俄海军新一代海基核力量的支柱一度面临“有艇无弹”的尴尬局面。而一旦关键技术迟迟突破不了,印度很可能面临的将是糟糕得多的“无艇无弹”的境遇。

客观来看,长久以来印度一直在没有外国技术援助的情况下独立对弹道导弹技术进行摸索。凭借日益增强的经济实力以及在通信电子、计算机软硬件和材料领域取得的进展,印度在陆基弹道导弹发展上进步迅猛。而在起步晚、底子薄的基础上能取得今天的成果,印度潜射弹道导弹技术的发展依然是可圈可点。尤其是刚刚试射成功的K-15导弹具有弹道独特、机动性好、突防能力强的优点,未来印度的战略导弹核潜艇如能突破动力系统、电子声呐导航以及导弹射程等技术问题的瓶颈,将真正建成“三位一体”的核反击能力,从而极大的增强印度针对周边邻国的军事优势,更可凸显印度这一南亚次大陆大国的国际地位。

上一篇:“中俄”五代机参战红旗军演 下一篇:A400M能入山姆大叔的法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