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贫困视野下的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平台搭建研究

时间:2022-10-29 12:06:03

信息贫困视野下的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平台搭建研究

[摘要]信息平台建设失衡是造成城乡信息差距拉大的主要因素,作为需求信息面广、信息量大而基础设施落后的偏远山区农村,在建设农业信息平台过程中存在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的条件劣势。从我国农村在搭建农业信息平台宏观层面问题为起点,着力于农业信息平台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平台信息的基本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解析和探求适合我国农村特别是偏远山区农村信息平台解决信息贫困的基本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信息贫困 偏远山区 农业信息平台

[分类号]TP391

1 引 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化浪潮的推进,我国城乡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城乡之间的发展过程远欠平衡,我国发达地区与偏远山区存在严重的信息差距,信息贫困成为制约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

信息贫困是社会信息主体(包括人和组织机构)因为缺乏足够及有效的信息资源而导致的一种信息生态失调现象,其表征为人均信息拥有量低、信息设施建设不足、信息服务落后等。随着信息生态失调现象的产生,信息贫困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研究视角,尤其是针对目前国内城乡之间信息占有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的现状,借助信息贫困视角解决偏远山区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2 我国偏远山区信息贫困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我国广大西部农村,普遍存在着信息闭塞、信息不灵、信息滞后、信息失真等信息贫困现象,尤其是在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偏远山区,信息贫困更为突出,形成了城乡之间巨大的信息鸿沟,从而加剧贫富分化,产生大量的社会贫困问题。一般来说,信息贫困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信息基础存在着巨大差距;二是信息交流存在着巨大差距;三是信息消费存在着巨大差距。偏远山区村民由于收入低、信息基础设施不健全,信息贫困现象日渐突出。

依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9,1)数据显示,截至2008年12月31日,中国网民规模达到2.98亿人,普及率达到22.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网民规模较2007年增长8800万人,年增长率为41.9%。农村网民规模增长迅速,网民规模达到8460万人,较2007年增长60.8%,但在总体网民规模中所占比例依然很低。由国家信息中心“中国数字鸿沟研究”课题组完成的“中国数字鸿沟报告2008”数据显示,2007年全国固定电话用户数为36544.8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24859.4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11685.5万户,为城市固定电话的47%。2007年城乡百户家庭计算机拥有量为53.77台,而农村仅为3.68台。如果仍不采取相关措施,信息差距必然会持续拉大。在世界范围内,发达国家与中国以及其他非发达国家之间同样存在着严重的信息差距,也依然存在继续拉大的趋势,有学者将其称为“回”字型结构,这种结构是中心边缘框架在信息差距这一具体问题上的反映。当下,新农村的建设急需缩短这种城乡差距,满足偏远山区的信息诉求,特别是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严重不足,已然束缚了偏远山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目前,我国偏远山区信息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 公共信息产品严重不足

农村公共信息产品是公共产品的范畴,同样具有公共产品的属性: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与收益的非排他性。农村公共信息产品也具有其自身特性:一是排他的成本很高甚至无法实现排他;二是既涵盖有形的公共信息基础设施,也包括无形的公共信息和信息服务,这也是信息产品本身的性质。这一特性在农村地区尤其明显,它也同时决定了农村公共信息产品的供给特征:分散的个体农民自身难以提供足够的、有效的公共信息产品。

2.2 信息交流渠道不畅

根据笔者调查,偏远山区农民获得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许多与生产经营有关的信息无法及时获得,即便是当地的市场情况都知之不详,对于外界信息更是无从知道。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首先是靠习惯,例如:农民在安排生产时,往往把历年的种植习惯作为首选,有的还在种几十年前的老品种,种植方式也几十年如一日,这种方式很难满足市场变化的需求;其次是考虑市场信息,而农民获得市场信息的主要渠道是通过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是村民之间相互传播,很少考虑从其他渠道接收信息;最后才是考虑广播、电视、网络、报纸和杂志信息,但偏远山区的电视拥有率不高,频道有限,信号又差,广播用得很少,网络覆盖率低,报纸、杂志则无钱订阅。而对于农业专业培训和网络的利用,则更少见。

2.3 信息服务方式单一,信息获取成本太高

在偏远山区,目前能够提供的信息服务主要是由图书情报部门、科技部门和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等承担,这些服务部门一般设备比较落后,服务方式主要以手工为主,服务质量远远不能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现有的一些农业技术服务站、信息工作站、科技信息网、农技培训等先进的信息查询机构大都设置在县城,距离乡村农户的距离比较远,较偏远的山区就更远。农民要查询信息,来回一趟费用很高,导致他们不愿意去查。而农民想要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费用就更大,质量、信用也没有保证,满足不了需求。此外,对于那些即使装有电话或配有手机的农户来说,由于农村中的电话、手机资费也明显高于城市,相对于农民低微的收入,用电话、手机来查询、获取信息的成本就更高了。利用计算机网络来查询、获取信息,也因成本更高而可望而不可及。

3 农业信息平台搭建的制约因素

偏远山区的信息贫困虽然归因于地域、资金、人才等众多因素,缺乏高效可用的农业信息平台是关键。通过搭建良好的农业信息平台,能够有效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从而解决信息差距。然而,农业信息平台作为向广大农民提供信息服务的基础平台,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基础设施改善传统农业信息服务方式,其建设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

3.1 基层农业信息体系建设投入不足

与世界上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农业信息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远远不够,信息采集、处理、分析、等手段落后,难以满足经济飞速发展的农村经济需要。尽管各省级农业部门部门都建立了局域网和农业信息服务网站,但越到底越需要信息的地方,建设就较为落后,有的县和乡镇因缺乏资金,根本无暇顾及基层农村信息化建设。

3.2 基层农业信息体系网络不健全

在因特网站点方面,中国占世界人口的22%,但拥有站点数量仅占世界的0.05%,其中涉农站点更少;在农业数据库方面,我国数据库数量不足世界的10%,数据库容量不到世界的1%,数据库产值不到世界的0.1%;在上网人数方面,发达国家很多农民利用网络信息来指导农业生产及经营,而我国上网人员非农用户多、农业用户少,农业的经常性用户大约只占

0.5%。农村网络建设没深入,是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巨大瓶颈。因此,直接为农民服务的市场供求与科技等方面的信息远不能满足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

3.3 基层农业信息数量短缺质量不高

由于缺乏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手段,有些地方在信息处理方面还停留在手工阶段,造成信息量短缺,效果不明显。农业信息采集标准化程度低,指标体系不健全,采集方法不科学,覆盖面不够广,对农业信息体系内部各种信息采集渠道缺乏合理的整合和规范,也明显影响了农业信息的准确性。而对采集到的信息分析加工能力不足,影响了运行效率,也导致降低了信息的使用价值。

3.4 基层农业信息专业人才缺乏

目前,农业信息网络的建设急需要一大批不仅精通网络技术,而且熟悉农业经济运行规律的专业人才,能为农产品经销商提供及时、准确的农产品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等。信息人才总量不足、分布失衡,人才队伍的知识、技能欠缺是农业信息化的主要障碍,这种现象在农村基层信息体系的建设上尤为严重。

3.5 基层农业信息资源不能满足平台建设需求

因受地域差异和信息基础设施的制约,农民获取相关科技信息和普及科技知识的面较狭窄,受众也很有限,仅仅局限于电视和广播,农村科技文化站的职能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农民的文化水平和接受农业信息的能力偏弱,大多数农村习惯于从上到下的信息获取模式,而对自身或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整理与传播缺乏应有的主动性,信息的开放度不够,对信息的处理与消化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个体行为,无形中为信息资源的共享设置了人为的障碍。

4 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平台的搭建

4.1 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平台基本功能

4.1.1 信息资源的加工与整合功能农业信息平台要能自动采集各类农业信息,支持多人协同采编,实现信息之前的编审控制,完成职责明确的信息加工。还要能通过资源加工软件创建特色资源数据库,将未数字化的资源进行数字化转换,将已数字化的资源转换为统一格式,并能将统一格式的文件批量人库,从而不断完善数据库系统。

4.1.2 智能化分类和相似性检索功能 采用统计学理论实现信息智能化自动分类,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以及与语言无关的特性,可以实现中文、英文或者中英文混合分类和相似检索以及其他语种的分类和相似检索等功能;可对采集的网页进行基于内容的分类;分类的准确率可满足信息粗加工或大多数应用的要求;提供分类训练工具,允许用户根据自己的分类需求和数据特点设定分类结构和生成特征模板,适应不同专业的信息需求。

4.1.3 农业信息的动态功能 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已经进入全文检索数据库的信息按照用户的需求组织成不同的栏目,以一定的风格到网络E,支持自动和人工,供用户查询。在平台上,同时支持不同的检索方式和信息格式。

4.1.4 信息服务功能 不仅对门户所有信息提供统一分类导航、全方位信息检索,还能够提供个人信息定制、用户访问控制、语言翻译、参考咨询服务、最新信息推送服务、集成服务等。

4.2 农业信息平台的搭建

平台作为农业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活动的承载体和农民进行信息活动的基础设施,平台的搭建取决于其主要功能和实际应用。鉴于偏远山区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可以考虑建立多级的、立体式的网络系统结构,具体而言,可以将平台系统根据功能应用和主体进行构建,形成涵盖应用系统、横向网络和纵向网络的立体结构。

4.2.1 农业信息平台体系结构应用系统主要完成信息平台的各功能应用,包括市场信息系统、专家咨询系统、气象信息系统、科技应用系统、民主政治系统等模块。其中,科技应用系统是应用系统的核心,能够实现农业科技信息的、检索和利用。横向网络主要完成信息中心与偏远山区辖区内的各政府职能部门的数据交换,通过农村信息网信息枢纽与应用中心将农、林、牧、水利等部门统一起来,从而为农业提供全方位的远信息服务。纵向网络主要实现县乡村三级的信息传递,在重要县或乡镇还设有若干区域中心,区域中心是基层信息应用和采集点的基层管理单位,是信息系统中心在各镇层次的管理与技术延伸,包括各乡镇的农村信息中心等。此外,网络系统还设有若干网络用户节点,各个节点是系统的直接用户包括机关、农业专家、农户个人等各类用户。用户节点通过网络信息中心提供的拨号系统设备登录到网络信息中心查询信息资料。系统框架图如图1所示:

4.2.2 农业信息平台数据体系结构数据体系采用分布式数据体系结构,集中管理、分级维护。即系统中心数据库群存储系统全部数据,提供数据备份机制,并根据用户在系统中的权限和使用各自的数据库。系统数据体系的基本构成如图2所示:

系统管理数据库:主要包括专家注册信息数据库、系统模块数据库、企业注册信息数据库、普通农户注册信息数据库、涉农政府职能部门注册信息数据库、会员注册数据库和邮件订阅信息数据库。

农村市场应用分类体系数据库:主要包括农事分类体系数据、农业技术分类体系数据库、地区信息分类体系数据库/市场信息分类体系数据库、市场信息分类体系数据库、农产品价格分类体系数据库、生产资料价格分类体系数据库、供应信息数据库。

专家咨询服务系统体系数据库:主要包括专家注册信息数据库、专家评论信息数据库、用户留言信息数据库和用户注册信息数据库。

气象信息系统体系数据库:主要包括地区气象信息数据库、气象天气实况信息数据库和气象天气预报信息数据库。

决策支持系统体系数据库: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分类体系数据库、政府部门组织机构分类体系数据库和政府决策信息分类体系数据库。

图书馆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教育培训分类数据库、图书资料数据库等。

5 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平台搭建的主要对策

5.1 创建市、县、乡三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体系

农业信息平台建设应该囊括市、县、乡三级体系,保证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级信息资源服务农民。市、县、乡协调好关系,明确各自重点。市级作为信息龙头,着重抓好“三新”技术、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以及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综合信息的采集、处理与,抓信息资源的储备与开发;县级重点是根据各地农业生产特点,抓好区域服务,传播农业科技,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开展农产品营销,帮助乡镇解决农民生产、流通过程中碰到的困难和问题;乡镇与农民联系最直接,其重点是充分利用市、县农业信息平台的农业科技、市场行情、政策法规等各类农业信息,做好信息传递与应用,通过电话咨询、现场指导、上门服务等多种形式开展农业信息的推广应用。

5.2 规范信息采集,建设农业信息资源专题数据库

农业信息资源库是开展农业信息服务的基础,农

业信息平台的利用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资源的丰富程度。其中,信息采集工作是建库的基础。一般来说,建好资源库要做好以下各类信息的采集:①农业科技信息;②农业市场供求信息;③农村政策法规信息。

5.3 形成信息服务的多样功能

鉴于目前偏远山区农业自然条件不尽相同,农民群体素质差异多样,农业推广方式应该有多种变化,信息服务功能的多样化才能满足不同农民受体对信息的不同需求:①应用网络视频软件,开展视频点播。运用视频点播软件,将VCD、DVD等已有的农业音像制品,通过视频格式转换软件制作成相应的文件后在网上播放,供农民朋友们选择点播;还可用数码摄像机现场自行制作存入计算机后进行播放,这一方式尤其适用于农业生产操作技能的传授。②组建农业专家库,集合农业专家系统,开展热线咨询。网站专门开设“专家热线”栏目,组织全市农业知名专家以及具有专长、特长的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农技110专家系统,根据网络提供的信息指定由专家回答,全市农业用户可直接提问,并与全省农技110专家库相链接,形成阵容强大的农技110专家咨询系统,供农民朋友和农业用户选择。

5.4 建立村级信息延伸网点,利用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开展信息应用

农业信息所服务的对象在农村,村级信息网点是农业信息推广应用的终端,也是农业信息产生效益的主体,直接服务于农业和农民。因此,建立村级信息点是农业信息进村人户的关键。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选择种养大户、专业户、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农产品示范基地等作为村级信息点的主体,这些大户、企业和经营实体在推广应用中对农业信息渴求度高,能与自己的产业产品相结合,可起到较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5.5 探索偏远山区农业信息应用的新道路

一是信息采集的规范化。农业信息服务要结合当地生产实际,具有针对性。对信息的采集、全过程建立一套规章制度,保证信息的有效性,严防误导。二是信息内容的多样化。农技110是快速反应、及时准确的形象说法,所包含的服务内容不能是单一的农业科技信息,而应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尽最大努力满足新阶段农民对不同层次信息的需求。三是信息服务的多形式。利用网站、电视、广播、自行办刊等多种传播媒体,开展多元化服务。

5.6 增加农业信息的投入,提高农业信息人员的素质

农业的社会效益地位决定了农业信息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是向公众无偿提供的信息资源,必须从国家财政拨付经费,制定投资政策,采取“多予少取”的措施,刺激农业主体对农业信息的消费。以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产品营销的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升,推进农业产业化。

在农业信息人员培养方面,注重以下四点:一是农业信息人员加强自学,加快知识更新,努力增强信息人员一专多能的本领;二是积极组织多种形式的培训,特别是在现有农业信息人员中加强农业信息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能的培训;三是采取走出去的办法,学习外地、他人的经验和做法,不断增强农业信息人员的服务能力;四是强调农业信息人员要树立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精神,牢固树立为“三农”服务的思想,把农业信息服务作为一项便民服务的事业办好。

6 结语

偏远山区由于受到地域、资金、人并等条件限制,信息化建设一直滞后于城市信息化建设步伐,信息贫困造成的数字鸿沟还将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通过搭建合适的农业信息平台,实现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信息服务功能的完善,逐步改善目前的落后局面。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和辐射面将进一步扩大,农业信息平台的结构优化与普及目标一定会实现。

上一篇:基于信息构建的高校门户网站外部用户可用性测... 下一篇:宁波市数字图书馆机电塑料模具特色库建设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