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海南州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28 11:44:10

试述海南州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09-02

发展生态农牧业是海南州多年来一直积极寻求的既符合当地实际,又能够推动农牧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新时期生态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而建设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也成为海南州发展生态农牧业的必然之路。

一、海南州建设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的背景

在海南州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体会议和州“两会”上,确定了“十二五”期间大力实施“农牧稳州、工业强州、生态立州、旅游富州、科教兴州、开放活州、和谐安州”等七大战略,全面推进优势产业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民生事业建设,让优势资源成为经济优势、绿色生态成为第一形象、脱贫致富成为发展成果、团结进步成为民族象征,基本形成优势特色支柱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生态建设保护体系、民生保障政策体系,初步建成国家级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国家级民族教育协调均衡发展先行区、全省农牧区卫生事业发展综合示范区、改善民生的引领区和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努力实现“四个翻一番”、“五个方面走在全省牧区前列”、“八个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目标。

2007年9月,海南州政府聘请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省农林科学院、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的专家,组成规划调研组, 编制完成了《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方案》的编制,并通过省级专家论证。2007年12月25日,省科技厅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并向国家科技部申报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2009年10月经过科技部、发改委、财政部等17个部委联席评审,批准建立青海省海南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也是全国唯一以生态畜牧业为主的可持续发展实验区。

二、生态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1.发展生态畜牧业的现实意义

1.1发展生态畜牧业是实现草场减畜牧民增收双赢的重要途径

长期以来,牧民人均占有草地逐年锐减,加之牧民商品意识淡薄,草场有偿流转推进困难,“畜多既富”惜售观念严重。同时,大量富余劳动力只能依附于草地资源从事畜牧业生产,制约了牧区二、三产业发展和劳动力的转移,牧民收入渠道狭窄,增收难度加大。要保障牧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安全,就必须拓展增收的空间。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组建牧民专业合作社,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进行合理化整合配置,逐步调整畜种和畜群结构,优化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以及就业结构,不仅使畜牧业生产效益得到提高,牧民经济收入来源得到保障,而且实现了收入的多元化。

1.2发展生态畜牧业是保护草原生态安全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青藏高原的气候变化加剧了草地退化和生态恶化;牧区实行草场承包制后,单个牧户草场规模过小,无法进行传统的四季大轮牧,草场资源长期重复过度使用,致使草地面积退化,草原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降低。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草场、牲畜、饲草料地等资源重组,科学合理利用草场资源,推行草地集约化经营,不但促进草畜平衡,遏制掠夺式利用草场的问题,而且更能有效地保护和改善脆弱的草原生态环境,将进一步增强生态屏障地位和作用。

1.3发展生态畜牧业是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下,草地资源利用不合理、草场超载过牧,引发的草地退化、“黑土滩”等问题日益严峻,已成为制约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瓶颈,部分草场已失去了支撑牧民生存的基本条件。使海南州草地畜牧业发展空间逐步萎缩,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后继乏力,牧民可持续增收面临挑战。要改变可持续发展的困境,就必须探索新的途径。实施生态畜牧业建设,通过减畜改良,缓解草畜矛盾,逐步恢复草地生产性能,改善草原生态环境和牧民赖以生存的基本生产条件,实现草原资源的永续利用和畜牧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增强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

1.4发展生态畜牧业是推动畜牧业现代化的战略举措

近年来,海南州采取了一系列加强草原基本建设,但由于自然条件和环境制约影响,牲畜超载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加之政府资金投入有限、牧区城镇产业带动力弱、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有些举措只取得了局部效果。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解决问题的根本,就是走生态畜牧业的道路。只有通过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合作社、股份制、联户经营等多种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促进承包草场有序流转,实现草地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经营,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畜产品的加工转化,延长产业发展链条,形成经济的良性循环,才能有效推动畜牧业现代化高效发展。

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1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

贵德县地处黄河谷地,气温高,日照长,太阳辐射强,作物生长季积温高,夏季温暖、昼夜温差大等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及旅游业。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利用荒山荒坡,对节约耕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水土保持,持续不断地提高收入已成为急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失时机地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开发、观光旅游示范园建设,带动调整当地农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加快增收速度,符合国家和我省区域优势资源开发利用的要求。因此,项目建设符合加快资源优势转化,发展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推动农业增效的需要。

2.2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推动旅游、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需要

实践证明单纯搞农家院、种植、养殖,或许能在一定时期取得较好效益,但对于自身的发展及产业循环链的建设,没有任何益处,只有将农家院、种植、养殖等产业有机的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地引进经济作物新品种,发展高效种植业,配套养殖业与餐饮业、观光、采摘、休闲、旅游一体化,形成园区配套、循环生态、经济产业链,才能使其经济效益成倍增长,才能进一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行产业化、规模化和专业化生产,从而推动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2.3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发展高效观光农业,提高贵德知名度与美誉度,推动地区旅游经济和相关产业发展的需要

从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一是从生态农业的大环境分析,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现在我国农业已成为国家和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行业,给予和享受了任何行业都没有的优惠政策,并大力鼓励、扶持投资者发展农业。如减免税收、财政拨款、贴息贷款、无偿或低价使用农业用地、政府协助宣传、推广产品等等,这是其他行业可望不可及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首要问题。在这大好形势下,投资生态农业观光园,成功指数大。二是从贵德当前旅游行业分析,休闲旅游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黄金阶段,特色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成将与其它景点、风光互为呼应的新兴旅游风景区。

2.4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是提高特色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牧业增效的需要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贵德特色农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看,独特的农牧业资源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不仅传统特色农畜产品资源品牌发展缓慢、市场竞争力不强,而且新品种开发和深加工滞后,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变成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同时,生产基地规模仍较小,生产技术和加工工艺落后,产业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尚未真正建立。通过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发挥农牧业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生态保护、休闲观观光、文化传承等新型功能,培育农牧业的新兴产业,为拓宽农牧业功能,促进农牧业增效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牧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社会形成热爱农牧业、关心农牧业、重视农牧业的良好氛围。

上一篇:中专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的问题与建议 下一篇: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