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漆器研究

时间:2022-10-28 09:17:54

战国漆器研究

【摘要】:战国在我国漆工艺史上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它在继承商周漆工艺的基础上,器物造型及装饰纹样都呈现新的面貌,并在一定程度上为汉代漆工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阐述战国漆器的造型特征、装饰纹样以及髹饰技法。

【关键词】:战国; 漆器; 髹饰技法;装饰纹样

【引言】:战国是我国漆工艺史上第一个兴盛繁荣期,在一定程度上为汉代漆工艺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这一时期漆器品种不仅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许多品种是首次发现的,例如饮食其中的豆、卮等。随着漆器品种的增多,其胎骨技术也得到发展,除木胎外,夹胎、皮胎和竹胎也相继出现。战国漆器的造型及装饰纹样也呈现新的面貌,其中生活题材的纹样已经出现在一些日常用具上,色彩丰富,纹饰生动,而究其原因则和科技的进步、文化的繁荣以及官府的重视密切相关。

1、铁器的广泛使用为漆工艺的发展奠定基础

战国是我国封建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它上承春秋乱世,中续百家争鸣,后启大秦帝国,是中国的思想、学术、科技、军事以及政治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最显著的科技进步便是铁器的广泛使用。根据目前考古资料来看,战国时期的种类齐全,农耕以及手工作业都已经普遍使用。锐利而坚固的铁制斧、凿、刀等工具自然对漆器的制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无论是造型还是工艺手法,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就漆器造型方面来说,战国及之前的漆器多以木胎为主,随着铁制工具的使用,不仅工艺得到改进,而且出现高浮雕、圆雕、透雕等漆器造型。例如,在湖北江陵楚墓中出土的彩绘木雕蟠蛇漆卮便是一件精美的雕刻工艺和漆工艺相结合的作品。漆卮由二十条互相缠绕的蟠蛇组成,盖上八条,四条红蛇头向中,四条黄蛇头向着盖边缘四周,卮身雕着十二条蟠蛇,八条粗短的黄蛇,四条对称的长蛇。仅就雕刻工艺来看,这已经是一件技艺精湛的作品,再加上蛇的头部、身体和鳞片用朱漆和黄漆描绘,更显得精妙绝伦。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的战国彩绘透雕双龙漆坐屏也是一件精美的透雕与漆工艺相结合的作品,坐屏底部为一凸形座,在凸形座的上部是玲珑剔透的长方形短屏,座屏中间用立木分隔,在立木的两端分别雕刻着一条屈身蜷爪、作腾飞状的龙,两条龙尾相接,看上去栩栩如生。从工艺方面来看,战国漆器上的装饰纹样比之前更加流畅、精致。除此之外,战国漆器还出现了新的髹饰技法――锥画,即通过锐利的铁质工具的刃部在漆器的表面刻画出纹样,例如长沙出土的针刻凤纹奁便是采用这种工艺进行装饰的,漆奁是夹胎,在奁盖上用针刻画出鸟兽形象,然后再用红色漆进行描绘,这种技法是汉代戗金工艺的前身。

2、 思想文化的繁荣丰富了漆器的装饰

战国时期的思想空前活跃,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尽管这时的思想多是落实到现实人生之上,但在其深层中肯定有着工艺思想的内容。漆工艺在这种思想文化的影响下,有了重要的发展。首先用色比过去更为丰富,从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虽然战国之前的漆器已经出现镶嵌、螺钿、彩绘工艺,但色彩多是朱玄二色,战国漆器在此基础上发展出了更多的颜色。其次,战国漆器的纹饰也比过去具有更浓郁的装饰意味。战国的漆器纹样主要包括云纹、传统的龙凤纹、各种几何纹、动植物纹以及生活题材的画像纹。从目前出土的漆器来看,云纹是运用的最多的纹饰,被广泛装饰在各种类型漆器上,并且形态多样。龙凤纹作为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也被广泛的运用在日常生活的盘、杯等漆器上,且形式多样,例如马山1号墓出土的双凤纹耳杯,耳杯为椭圆形木胎,外部和口沿内髹黑漆,杯内髹暗红漆,器沿内侧、耳面及外侧绘变形凤纹,造型优美,生动形象。湖北随县擂鼓墩出土的战国早期彩绘龙凤纹漆棺,出土时置于外棺内,漆棺的胎骨用梓木板榫接而成,在棺口的四个外角使用铅钉加固,木棺的内部髹红漆,外端是上了一层漆灰,然后再髹黑漆和红漆,并且用金黄色描绘出多种造型的龙、蛇、鸟、兽、神等图像,而龙占半数以上,且造型做了大胆的夸张与变形, 图案具有很强的装饰性。

在战国漆器中,几何纹通常是作为其他纹样的陪衬,例如上面提到的双凤纹耳杯,在其耳上与口沿内外就绘有卷云纹、几何纹等图案。战国漆器中动、植物纹样多是虎、鹿、鸟、鹤;树木、花草等内容,如湖北江陵凤凰山出土的彩绘三鱼纹漆耳杯,耳杯内部用金、红、蓝色粉绘一只凤鸟与三条游鱼,色彩鲜艳,生动形象。生活题材的纹样大多出现一些日常用具上,有车马出行、歌舞、宴乐、会射等场面。湖北荆门包山2号墓出土的漆奁,在漆奁盖部的外壁用土黄、桔红、海蓝、棕四色漆,描绘人物、骖车、大雁、狗、树五棵等场景,构成了一副生动的贵族生活画卷。

3、官府的重视确保了漆器的质量

战国之前,铸铜、纺织、漆器等重要的手工生产业多是由官府进行严格管理,到了战国时期,私营手工业开始迅速发展,尤其是战国晚期,私营手工业更加发达,随着私营作坊之间的互相竞争,他们更加注重产品质量的提高。就漆器来看,当时的生产仍由官府进行严格的监督,通常一件漆器的分工明确,监督者、制胎者和髹饰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且还要求在漆器上留下生产者的姓名,以体现责任。考古发掘的大量战国漆器制品上有留有铭文可以证明这一点。这一整套“物勒工名 ”的监督制度不仅确保了漆器的质量,为漆器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了基础。

随着漆器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了其体轻、耐腐、光泽等特点,使其在物质生活领域逐渐超过了青铜器,成为了生活的主要用品,封建贵族门开始对漆器的需求扩大。官府为了保证漆器产量,开始大规模的种植漆树,并且派专门人员进行管理,例如,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就曾做过管理漆树的官吏,《史记 ・老庄列传》有载:“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尝为漆园吏。”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思想文化的繁荣,战国漆器开创了中国漆工艺史上第一个繁荣阶段,无论是胎骨的变化、装饰纹样的革新,还是髹饰技法的创新,战国漆器都有了重要发展,其独特的造型、繁缛的装饰在一定程度上对秦汉的漆器制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战国漆器繁荣的原因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变革、思想文化的进步有着重要的关系,当然战国时期社会生活环境、官府对漆器的重视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战国漆器的发展。

【参考文献】:

乔十光,漆艺[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10

王世襄,中国古代漆器[M].北京:三联书店,2013,7

上一篇:如何让BIM成为有效生产力 下一篇:新公共服务理论下救助飞行事业的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