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开放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时间:2022-10-28 08:20:53

以开放的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1、教学内容的开放

“教材只是例子”,教每篇课文的目的绝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每一篇课文“吃透背熟”,而应以课文为基础,引导学生阅读,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语文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把握课文重点、难点就是必要的,但这绝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唯一内容。我们应该有机地结合课文思想感情和读写知识,自然而然地引进一些经典名著或优秀时文,引进一此生活时事,留心观察身边的变化,“把时代的活水引进课堂”(于漪语),以此为学生打开一扇扇文化的窗口,进而将学生的阅读视野由课文引向课外涉及到生活中一切有益的读物,引向“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社会天地。

2、教学形式的开放

比起过去“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几大步骤的语文课堂教学和课标指导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显然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许多本来不乏科学性的教学形式又逐渐在“语文课改”的包装下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新的公式化程序,并僵化了语文教学。在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也要讲究模式,但绝不相同的训练重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材用不同的训练重点,灵活多变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甚至让学生也参与教学形式的设计与实践。这样的阅读教学课堂,才会充满勃勃生机。

在教学说明文《故宫博物院》时,学生能运用学习《苏州园林》的方法,自读课文《故宫博物院》的说明方法,认识了作者按定向顺序向读者介绍故宫的建筑结构特点及相关的历史知识,经教师相机点拨,学生抓住了重点,认识了说明事物的方法,课堂阅读氛围由教师满堂灌,变为教师旁边站,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这样的阅读教学,学生参与进来了,这样的课堂教学,何乐而不为?

3、学生思维的开放

语文课应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而不只是教师思想的橱窗。在这样的语文课中,对一篇课文的理解和分析,不应只有教师的声音,教师更不应该把自己的观点定于一尊,而应允许并鼓励学生有不同的看法,尊重学生的思考权利和精神自由,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富有创造性的观点或看法;努力使整个课堂阅读教学具有一种开放性的学术氛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既有共同的提高也有不同的收获。这样的语文课即使结束以后,学生的思考也不会停止,他们的思想仍在继续展翅飞翔从而进一步开放了他们的思维。

在学习冰心的诗《纸船》来与我探讨,因他们认为泰戈尔的诗写的更为意蕴丰富,尤其末句更给人无尽的遐想!我被学生的鉴赏力和完全个性化的体验感染,也为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想法而感到欣喜,在课堂上,经常会听到“老师,我有一个问题!”“老师,我不同意你的观点!”“老师,我有一个想法!”等诸如此类的话语,学生思考问题的灵活多变用不定向思维,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课堂给学生留下思维的定向是必要的。

4、教师思想的开放

中学语文教师的确不应该仅仅是文章学修辞学、语言学,考试学的分析家,甚至只是教材与教参的熟练操作者,人生的导航者――即真正意义上的“高师精神”(法国作家季洛社语)的体现者。当然,这绝不是要让语文课又成为“政治课”,而是要恢复语文课“人文性”的特点。面对教材上的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应站在人文精神的高度来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的思想必须开放。

在课堂教学中,我始终站在为文精神的高度面向学生设计课堂教学。教学文言文《桃花源记》时,在感知课文大意之时,我有意抛出一个问题:“世外桃源”是当时人们的理想,你对这一内容是如何看的?学生经过一番思索后,有的说,东晋战乱连连,老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盼望过是安宁幸福的生活,“世外桃源”是当时的理想社会;有的说,人们希望没有战争,没有压迫剥削的幸福生活,大作家说出了人们的心声;还有的同学在后来的习作中,能得“世外桃源”与《大道之行也》中的“大同社会”相比较,写出了自己的感悟,还能与当今和谐社会联系在一起,写出自己的认识。

教者在课堂教学中,将自己的教学思想放开,不再包办替代,放手让学生自己思考、理解、感悟,教师想说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动手动脑后说了出来,使教师从满堂灌中解脱出来,解放了思想,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是学生的发展。学生的进步与发展是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课堂阅读教学如果面向每一位学生,发挥学生的潜能,允许学生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不同的看法,把学生由教师的封闭引导,领向开放,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将会将到更快、更深的发展。

上一篇:好诗不读不知其美 下一篇:浅谈个性化朗读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