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反思

时间:2022-10-28 07:19:54

高中物理教学效率反思

摘 要 高中教师要具备创新性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课堂的交流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接触理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新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分析解决能力,实现教学的高效性。着重讨论了如何帮助学生渡过物理学习的艰难时期,实现从初中物理学习到高中物理学习的成功过渡,具备基本的力学思维。

关键词 高中物理 探究能力 高效教学 力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10-0043-02

(一)培养学生准确使用物理语言的良好习惯,加强解题方法和解题技巧的指导。物理素养的养成要在平时的一点一滴中做起,许多学生存在书写不规范的现象,不能正确使用物理符号,这不仅不能够清晰地呈现物理表象中的本质,而且容易在解题过程中失分。物理符号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规范自己的板书,时刻注意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物理语言的习惯,在高考时才能减少不必要的失分。力学问题千变万化,但万变不离其宗。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解题思路及解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思维,提高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样,即使题型再变,学生也能很快找到解题的方向并进行分析,解题思路也能更加清晰。现代的高中物理学习方式仍较为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单向教导为主,没有落实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学生自主学习意识不强,无法从根本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获取信息的来源较丰富,教师要利用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指引。例如,教师可以图像动态模拟弹性力的学习引申到弹性力的实验探究,并且要让学生参与实验,掌握基本的测量工具的使用方法。利用趣味性较强的多媒体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对物理知识的理解能力。

(二)高中物理课堂上可以让学生进行自主体验,培养学生自我构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在课堂中学习新的知识,并在学习中强调猜想和假设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猜想的方式,导入课堂,让学生合理利用网络,通过网络认识更多新鲜事物,与物理相联系,提高对物理的探究兴趣,学生对物理学习有疑问,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来开展物理学习,提升探究意识。高中物理学习能够促进学生理性思维能力的成长,但目前教学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常常是无意识的,导致很多学生推理过程常常出现偏差,“想当然”现象非常明显。

(三)推理能力分类,归纳推理:指从个别性知识到一般性结论的过程。演绎推理:指人们以一定的反映客观规律的理论为依据,从服从该认识的已知部分推知未知部分的思维方法。类比推理:根据两个或同类对象有部分属性相同,从而推出他们的其他属性也相同的推理。具体的教学策略.归纳推理培养的教学策略,在场确定的情况下,电场强度与试探电荷电荷量或受力无关,只与位置有关,则很像密度的定义方法。如果可以的话,怎样定义?

学生在思考策略上逐步推进:密度是怎样定义的?密度与质量、体积有无关系?如果电场强度定义采用这样的方法,分子上应该是力还是电荷量等等。采用具体的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将以前模糊的推理策略提取出来,从而应用在具体的问题中。每一步教学完成后,教师都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并总结思考的策略,也就是巩固这三种逻辑思维方法。在高中的物理教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物理理论知识和概念需要学生理解记忆,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求教师不能简单地对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去完成,应该让学生着重理解概念理论知识。高中物理的概念都是需要在物理思维的基础上来建构形成的,所以学生在面对物理概念理论知识时应该用理性的物理思维去理解其内涵。在高中物理教学课堂中教师应该用实际例子和实验来让学生理解概念理论,这样学生学到物理知识的实际价值要远远大于学生的死记硬背。在课堂之外教师要使用特殊的教学方式来让学生加深对物理概念理论的记忆,通过对学生的鼓励让学生愿意学习物理,学生就会利用课余时间来回忆学过的物理知识并且加深自己对于物理知识概念的认知,这样的物理教学价值是很大的。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策略是直接挂钩的。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可以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从本质上改善学生的学习质量。通过培养正确的高中物理学习策略不仅能让学生在对理论知识上有客观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解题方面有巨大的进步,这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是有巨大的价值和意义的。但是学习策略的培养依旧有许多不足,在未来的探索进步过程中,需要广大高中物理教育工作者共同发现、共同研究,要对高中物理学习策略培养方面的问题不断钻研,让高中物理教学有更长远的发展之道。

参考文献:

[1]K渤雯.新课程下高中物理教学的思考[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0).

[2]陈微微.倡导探究教学培养探究能力[J].文学教育:中,2010,(03).

上一篇:单晶硅太阳电池工艺研究 下一篇: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方法之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