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儿童进行好奇心和兴趣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10-28 06:50:56

对学前儿童进行好奇心和兴趣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好奇心是指人对未知的新鲜事物的认识需要和探索的倾向;兴趣是指人对事物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好奇心与兴趣是人的内部动机的重要因素,也是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重要指标。

好奇心与兴趣对幼儿的认识能力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好奇心强的幼儿对周围环境充满探求的渴望,善于主动发现和探索事物的特点,在不断获取周围环境中的知识与信息的同时他们的观察力、思维能力也获得发展。兴趣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幼儿活动积极性的激发上;其次,对幼儿的活动具有维持和促进作用;再次,可以对幼儿未来的学习和活动产生影响。

好奇心和兴趣还对幼儿的个性、社会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幼儿在兴趣活动中的愉快体验能够激发幼儿进一步的探索欲望,长此以往,则会形成积极、主动的性格特点。

一、热爱幼儿,尊重幼儿

一个人有很多种需要,其中被爱、被尊重的需要不只是成人有,幼儿也有,所以只有满足幼儿爱和尊重的需要,才能使幼儿产生愉快的情绪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才能使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得以发展。

关心热爱幼儿是全社会的责任,更是从事幼教工作者的天职,面对那些带着依恋离开父母怀抱的幼儿,教师应义不容辞地做好幼儿的“园妈妈”,让幼儿感到教师是最可亲近、最可信赖的。通过关心、爱护幼儿去启迪幼儿的心扉,使之乐于接受教师的教导,幼儿才敢于大胆地提出问题,大胆地想象和大胆地创造。

每个幼儿都有自尊心,爱护幼儿的自尊心,就必须尊重幼儿,与幼儿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在与幼儿的交往过程中,教师不以“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幼儿面前,也不居高临下地指示、命令、批评、限制,而是常以幼儿朋友、伙伴的身份出现在幼儿的面前,在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多与幼儿平等地协商。爱护幼儿的自尊心最基本的一条就是相信幼儿,正确对待幼儿的优点及缺点,多表扬,少批评,不要训斥、嘲笑幼儿,设法使幼儿想看、想问、想摸,对观察对象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二、家园同步教育

幼儿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及社会的共同努力,特别需要幼儿园与家庭的密切配合,协同教育形成合力,方能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各方面和谐发展。

教师和家长作为教育者,应通过加强联系,实现同步教育。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建立家园桥梁,设立了许多栏目及时将实验的计划、要求,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家长公布,宣传实验的目的、意义、内容,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一个充满爱、安全感、能大胆尝试探索的心理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创造可供操作、探索的物质环境;指导家长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正面教育。

三、正确对待幼儿的提问

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感兴趣,一切都想知道为什么,好奇心强。教师如果在他们提问时立即责怪、处罚或无理制止,不但会损伤幼儿的自尊心,还破坏了幼儿求知欲和好奇心的发展,幼儿就会自我封闭,变得不自信。针对幼儿的这一特点,教师可利用故事《小问号》《爱提问题的娇娇》《你想知道什么》等来鼓励幼儿经常向成人提问,弄清楚自己不明白的问题。面对幼儿的求知欲望,教师应积极诱导,由浅入深,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坚持正面教育,给予正面鼓励,将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导向正确的方向。

四、培养幼儿多方面的兴趣

现代教育强调人才的多方面才能,强调高素质人才的培养,教师应努力使幼儿适应这种发展形势。如果幼儿只限于对少数事物或活动感兴趣,容易造成知识贫乏,全面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在满足幼儿兴趣的同时,重视对幼儿进行多种兴趣的培养。如活动课《哪些变了》就是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教师首先让幼儿观察周围环境的变化;其次通过故事,激发幼儿观察事物变化的兴趣和好奇心。

五、提供操作性强的活动与材料

操作性强的活动,趣味性也很强,容易激发幼儿的兴趣,调动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如在活动“沉与浮”中,教师准备了木制品、塑料制品、橡胶制品、竹制品、玻璃制品、泡沫制品、石制品、金属制品等各种材料,供幼儿在水中自由投放。投放的材料数量充足,种类多,幼儿动手操作机会多,选择性强,涉及面广,因而兴趣高。

丰富多彩的材料不仅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动手操作的兴趣,还能使幼儿善于发现问题,千方百计去探索解决问题。在“认识磁铁”活动中,教师准备了大量材料分放在桌子上,幼儿通过自由地动手操作很快发现了:磁铁只能吸铁的东西,不是铁的东西就吸不起来。在此基础上继续组织幼儿再次操作进行探究活动:怎样从纸屑里找图钉?怎样将地上的大头针找到……活动中,幼儿始终积极地去动手、动脑,思维异常活跃。

六、培养幼儿兴趣的稳定性

幼儿虽然容易对事物产生强烈而浓厚的兴趣,但是他们却不能长时间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应集中的对象上,即缺乏活动的稳定性。因此在培养幼儿对事物广泛兴趣的同时,教师也应注意对幼儿兴趣稳定性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应时刻注意幼儿的思维波动、感情变化等,及时发现问题并想办法解决,引导幼儿持续进行自己的探究活动。如组织“半球旋转”活动时,教师先向幼儿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使幼儿理解活动的目的,在指导幼儿操作过程中,教师用激励的语言引导幼儿,使幼儿获得充分的自信心,以延长幼儿活动的持续时间。在玩了一会儿后,一位幼儿就开始离开座位遛跶而不是专心去做实验了。教师走过去,轻声问他:“你发现半球都能在哪些东西上旋转吗?”他说:“半球能在玻璃和地板革上旋转。”教师立即鼓励他:“你真捧!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你再试试它还能在哪些东西上旋转?”这样,他的思维又回到了实验中,并主动探索延长了活动时间。

教师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因地、因时、因事地对幼儿进行好奇心和兴趣的教育,使幼儿在各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尤其在对幼儿进行兴趣的广度、持久性的培养和训练中效果非常显著。但我们也发现幼儿的好奇心和良好兴趣的形成受家长文化程度和行为习惯的制约。家长文化程度越高,越重视早期教育和培养,幼儿效果最明显,反之则差。所以从纵向看,幼儿间存在的个体差异是避免不了的,因此,教师还需要家园教育密切配合,共同探索一条更有效的培养幼儿好奇心和兴趣的途径。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幼儿社会性发展评价》

2.《21世纪幼儿心理健康教育典范》

3.李娜,《哈佛幼儿教育经典》

【责编 田彩霞】

上一篇:培养班委工作的点滴体会 下一篇:素质教育形势下开展课外教学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