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工助学体系完善与育人功能发挥的思考

时间:2022-10-28 05:59:00

勤工助学体系完善与育人功能发挥的思考

[摘要]国家在解决高校困难生问题上,主要采取了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助学金等方式,但此类帮困方式均存在一些不足。实践证明,勤工助学不仅可以避免因此而产生的弊端,同时,与奖学金和助学金相比,它的资助面广、薪酬稳定,不失为既解困又育人的积极措施。因此,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完善勤工助学体系充分发挥勤工助学的积极作用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经济困难 学生勤工助学 解困育人

[作者简介]丁媛媛(1981- ),女,江苏南京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学生办公室副主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刘巧玲(1963- ),女,山东聊城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党委副书记,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江苏 南京 21004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78-02

随着高校收费上学制度的全面推行,高校困难生问题开始日渐显露,这一问题的解决关系到高校甚至社会的稳定,因此,有关部门相继制定了一系列资助政策,如励志奖学金、助学贷款、困难补助、减免学费和勤工助学等。一方面由于助学贷款、减免学费、助学金等帮困方式存在诸多弊端及实施难度;另一方面,勤工助学又具有覆盖面广、薪酬相对稳定等优势,因此,学校有效推行勤工助学行动不失为既解困又育人的积极措施。

一、高校勤工助学的重要意义

1.提高思想素质,强化自身修养。勤工助学,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合法收入,用于支付学习费用和改善生活条件,它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实际的经济困难,而且还能发挥学校培育优良道德素养的作用。首先,勤工助学可以培养学生独立自主、自强不息的精神,增强其社会实践能力和工作责任心;其次,勤工助学可以为学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获得收入提供机会,以此改善学习生活条件,同时还能让他们感受到来自于社会和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再次,在校内参与勤工助学的学生,可以与老师有更加频繁的接触,这样可以更多受到老师们优秀的道德品质、敬业的工作态度的熏陶,从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培育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实力。对于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来说,如果能在毕业后尽快获得一份有较好薪酬的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勤工助学,作为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实践活动,刚好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培养综合素质、提升竞争实力的平台。比如一些与专业技能相关的岗位,不仅可以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提升知识运用能力、提高专业水平,以此不断合理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同时还能尽早将所学知识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勤工助学过程中,即便从事一些非专业技能的工作,也能帮助学生提高与人沟通交往的能力,这样能帮助学生尽早形成职场竞争的理念,这对于他们日后在严峻的就业环境中脱颖而出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3.实现人文关怀,树立自信风貌。在目前高校的贫困学生中,不乏许多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学生,但也存在着一定数量因经济贫困而导致“心理贫困”的学生。他们中有的因为自己出身贫困形成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交流,不爱参加集体活动;有的因为自己是贫困生而感到耻辱,甚至怨恨父母,进而发展到怨恨他人、怨恨社会。另外,如果这些不良情绪淤积过久,还有可能会引发严重的心理疾病。因此,这部分学生需要老师的格外关注。与此同时,用工单位的老师因为与贫困大学生有更多的接触,可利用工作之便,关心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以及情感世界,让他们体会到学校老师的关怀与爱护。

二、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存在的问题

1.勤工助学岗位不足。勤工助学是资助贫困大学生的重要方式之一,各高校都在校内设立了相应的勤工助学岗位,目前也解决了部分学生的实际困难。但是,许多学校岗位存在“僧多粥少”的现象,对于更多有勤工助学愿望的学生来说仍感到“供不应求”,一些校外的中介机构于是便有了“可乘之机”。由于中介机构参差不齐,少数中介机构甚至还向学生收取高额介绍费,对学生不负责任,出现工作不固定、工作时间长、收入与付出不符等问题,部分学生的个人权益甚至安全也难以得到保障。

2.勤工助学岗位质量层次不高。目前,高校提供的学生勤工助学岗位层次相对较低,大多停留在一些劳务型工作上,如清洁卫生、收发报纸信件、递送文件和整理书籍等。这种勤工助学活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摒弃“不劳而获”的恶习,增强其劳动创造财富的观念,但与学生的专业学习不密切,对学生扩展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促进不大。

3.勤工助学岗位育人功能发挥不足。目前高校勤工助学工作多由校、院两级共同开展。校级主要负责校内勤工助学岗位的核定、酬金的发放、校外勤工助学岗位的开发、核实;院级主要负责勤工助学岗位人员的招聘、录用、日常管理以及酬金的申报等。校级负责老师大多同时兼任其他资助工作,少有精力挖掘、核实校内外的岗位资源,在已经设立的岗位资源中,更多关注解决学生的经济困难等显性目标,对勤工助学思想的教育功能指导不够。同时,院级负责老师多由辅导员兼任,高校辅导员作为基层一线的工作者,集众多事务性工作于一身,也很难将精力放在勤工助学的管理上。当勤工助学仅仅成为一种体现经济目的的经济补助方式时,其资助方式也就失去了其最初的宝贵意义。

三、健全高校勤工助学体系的思考

1.健全机构,加强制度建设。虽然目前大部分高校已建立了学生资助管理中心,但它并不是一个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受到人员配备不足、部门权限有限等情况的影响,使勤工助学工作未能全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了改善这种状况,学校需要建立专门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促进勤工助学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首先,学校要设立专门、独立的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明确细致的任务分工,使有勤工助学意愿的学生在需要帮助时能够及时找到“可靠的组织”,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减少他们在寻找岗位、从事工作、合法维权等过程中遇到的障碍与困扰。其次,勤工助学机构的管理人员要将工作重心放在如何指导学生充分发挥其创造性、能动性上,放在与用人单位协调与沟通上,发挥机构在整个勤工助学过程中的宏观调控和指导监督的作用,使勤工助学管理更为合理。

2.拓宽领域,提升岗位层次。首先,立足校内,挖掘勤工助学岗位。随着高校后期社会化的改革,高校出现大量临时用工人员,高校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可与后勤部门协调,拿出一部分原来由临时工从事的简单劳动的岗位,针对困难生进行招聘,这样既能减轻后勤部门管理校外工勤人员的负担,又能解决贫困生的实际困难,还能让贫困生在此过程中提高自己的主人翁意识。其次,学校可以引导一部分品学兼优的困难生参与到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研究中去,这样既解决了这部分学生的经济困难,同时又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相关,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锻炼了能力,发挥了才干。最后,以创业计划大赛为契机,鼓励和引导一部分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自主创业,指导他们利用课余时间创立属于自己的经济实体。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自身的经济困难,还可以为其他同学提供勤工助学岗位。此外,学校还需要大力挖掘社会资源,拓展校外勤工助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更优质的岗位,以保障大学生勤工助学岗位的质量与可持续发展。

3.精神鼓励,实现解困育人工作的思想教育目的。学校为贫困生提供物质的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大学学业,这是勤工助学的一项重要功能;但是,在进行物质资助的同时,育人功能的发挥同样很重要。这就要求学校在物质资助与精神帮扶两方面同时着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解困育人的双重功能。另外,学校可以通过在工作中增强与勤工助学学生的交流,及时化解他们的心理危机;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实践,增强其社会责任感,提高其参与社会竞争的意识;通过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提高其组织协调与交流沟通的能力,使勤工助学这一特殊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实现实践育人的良好功效。

4.利用法律,保障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关于进一步做好大学生勤工助学工作的意见》中均有相关条文规范高校勤工助学事宜,这就要求学校做到以下几方面:首先,通过对勤工助学学生进行相关岗位培训,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和自我保护意识;其次,帮助学生审查用人单位提供的用工信息的真伪,防止学生上当受骗;最后,为学生和用人单位提供相关的中介服务,并在其中维护双方的合法权益。当出现劳务纠纷时,学校进行及时的协调处理,做好维护学生利益的工作。

[参考文献]

[1]程启平,王世红.对当代大学生勤工助学状况的调查与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0(3).

[2]吴迪.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的公平性分析及建议[J].高教探索,2010(2).

[3]王洪东,董莉莉,李维国.高校勤工助学在济困中育人的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0(12).

[4]杨一青,林斯丰.浅谈大学生勤工助学的权益保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1).

上一篇:如何让课堂教学精彩不断 下一篇:在管理班级中巧借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