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尔4R课程理论的化学校本课程建设

时间:2022-10-28 05:21:50

基于多尔4R课程理论的化学校本课程建设

摘要:2012年浙江省出台了《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突出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进一步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为了贯彻这一政策,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以4R课程理论中的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为依据,依托校内外的化学课程资源建立起丰富的化学校本课程体系,为选择性学习和分层教育理念的实施创造条件,为实现“校内多样化”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化学校本课程;4R课程理论;选择性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72-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33

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既是省教育厅所确定的6所“知识拓展型选修课”试点学校之一,又是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实验基地学校,为了巩固新课改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校在深化高中课程改革方面有更新、更有力度的行动。在“面向全体学生,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理念的指引下,该校的化学校本课程分类别、分层次地设计出多样的、可供不同发展潜能学生选择的课程内容,在保证每个学生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通过“校内多样化”进一步提升学校特色。

一、多尔4r课程理论

多尔认为后现代课程是生成的,而不是事先预设的,是不确定的,但却是有界的,寻求在过程中反思来组织自己的课程[1],为了构成这个过程多尔提出了四个基本原理,即4R——丰富性(Richness)、回归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和严密性(Rigor)。

(一)丰富性(Richness):“指课程的深度、意义的层次、多种可能性或多重解释”。每门学科在联系自身学科特点以及词汇方面都能以自己的方式解释其“丰富性”[2],对话是来诠释课程丰富性的重要方式,它萌生于教师、课程与学生之间,处于不同的层次之上,使得课程在深度和广度上足够丰富。同时课程的不确定性、模糊性,使得教学过程变得更为丰富,让学生有更多的想象空间,引发他们的好奇心,给予学生更多的创新动力。

(二)回归性(Recursion):“指一个人通过与环境、与他人、与文化的反思性相互作用形成自我感的方式”。将学生自觉的、创造性的反思视为环形运动,并将次级经验回归到学生自身,其目的是发展能力——组织、组合、探究、启发性地运用某种事物的能力。课程不再按照章节划分,而是一个没有固定起点和终点的过程,也是一个反思的机会,所以学完课程内容,完成作业和练习,并通过考试并不代表课程的结束,而是通过反思将这些知识回归生活和本质的开始。

(三)关联性(Relation):对后现代转变性课程具有双重的重要意义——教育关联和文化关联。教育关联是课程中的联系可为课程提供内容丰富的模体或网络,强调在构建课程模体与结构时要考虑一系列的关系,文化关联是文化中的联系能够形成一个更大的模体,目的在于为课程提供一种深厚的文化底蕴[3]。在此课程下的学习便不是孤立、机械地追求真理,而是不断探寻事物的联系,运用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

(四)严密性(Rigor):是不确定性和诠释性的组合[4]。其包含两层意义:(1)有目的地寻找不同的方案、关系和联系;(2)有意识地努力寻找固有假设,在这些假设中展开磋商和对话。所以多尔的严密性的观点是开放性的,在对事物的探寻的时候,最科学的结论不是封闭的,而是多种可能性的展示,探索各种可能性和如何在多种可能性中进行最有效的选择,便导致了学习者的对话、质疑和批判。

二、化学校本课程的性质

化学校本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中的学科校本课程,是运用校本课程的理念和方式对学生化学学科知识学习的延伸和巩固,并让学生在体验过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5],它把化学学科知识理解为课程资源,依据学校条件、学生需要和化学学科资源,由化学教师自愿开发,并满足学生对化学学习个性化需求的一切形式的课程开发活动,是一个持续、动态的课程改革过程。

化学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的辅补充。以《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编写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成,必修课程是高中化学的学科基础,内容广泛,但知识浅显,突出基础性,选修课程以学生多样化需求为主,与必修模块进行了合理的衔接,将化学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经验。可见国家课程在达到共同基础的前提下,追求个性化发展,由过去单纯地传授理论知识向知识社会化、能力化方面转变,而化学校本课程刚好符合这个趋势。在大规模、长周期的国家课程开发跟不上社会和科技变化的节奏的情况下,将化学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整合,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辅补充的作用,为学生提供更具个性化的课程。

三、4R课程理论下的化学校本课程

化学是最重要的自然学科之一,它的发展史是一个科学思维碰撞和科学精神传承的过程,而现代化学与数学、物理、生物、材料等众多学科交叉、渗透和融合,化学新成果不断涌现,已经成为高新科技发展的强大支柱,并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形成密切的关系,那么可以根据4R课程理论的四个标准将这些课程资源整合开发为化学校本课程,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1.化学校本课程的丰富性

化学校本课程的丰富性主要表现为课程的广度和深度,以国家课程为基础,进一步将化学与历史、社会、科技相融合,在历史中温故化学,在生活中探索化学,在科技前沿感受化学。因此课程内容既有化学发展史,也要有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化学现象与知识,还要兼顾化学发展的前沿。化学发展史类的校本课程主要包括化学史上的人物、学说和实验,如:(1)中国的四大发明;(2)舍勒与氧气;(3)拉瓦锡与燃素说;(4)道尔顿与近代原子学说;(5)阿伏伽德罗与分子假说;(6)门捷列夫与元素周期表;(7)阿伦尼乌斯与电离学说;(8)凯库勒与苯分子结构;(9)居里夫人与人工放射性;(10)侯德榜与联合制碱法等,便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和科学精神的陶冶。与生活相关的化学校本课程包括:(1)化学与能源;(2)化学与环境;(3)化学与材料;(4)化学与日用品;(5)化学与健康;(6)化学与武器等,这些主题从宏观层面上解读可以涉及到经济、军事及现代人的生活,从微观层面上解读可以影响到我们的衣、食、住、行。在化学前沿类课程中介绍物质的合成、性质、结构和现代化学仪器及原理等大学预科知识,既可以从拓展化学知识深度的角度满足部分想致力于化学相关研究学生的需求,又可以从了解现代化学研究现状的角度开阔学生在本学科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不同的方面寻找出与自身的兴趣相吻合的课程进行选修,并主动查阅与选修课程相关的化学资料,留意生活中的化学,那么此时的化学校本课程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下自主生成,因而具有不确定性,与生活联系则具有生动经验,所以教学过程也会变得更为丰富多彩。

2.化学校本课程的回归性

化学校本课程的回归性主要表现为将化学知识回归生活和本质,那么课程是在解决真实世界问题时引入和展开化学知识和技术,重视决策和问题背景下的化学知识,鼓励学生直接参与其中,学生学到的是整个思维过程和化学技术,而不仅仅是在化学课堂中用于解决学术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化学知识不会因为僵化而不能迁移到新的或相似的真实情境中,此时的化学知识及其概念不再是以堆积的形式呈现,而是科学辩论、讨论和与个人判断冲突的结果,在辩论中通过反思发展一种批判能力,将化学回归生活和本质。同时化学是在原子、分子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变化规律的学科,那么要从变化的角度看自然,从微观的角度理解变化,并用化学符号描述变化,所以在掌握基本物质性质的基础上对化学的本质进行反思性回归,那么既要了解现代化学理论的源头,又要深化化学理论的学习,从理论的角度认识化学变化,将化学知识回归本质,加深对化学的理解,这些主要是依靠化学史和大学预科类课程来实现。

3.化学校本课程的关联性

化学校本课程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文化关联和教育关联,即在化学文化观下实施一种全面的化学教育,化学的文化特征是科学和人文的统一[6],所以在国家课程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化学的人文因素,关注化学校本课程的人文性、生活化和学科交叉性。化学的各亚学科之间并不是存在绝对的界限,而是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化学的发展也与物理、生物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出现了学科间的融合,在生活中的很多技术都是各个学科知识的联合应用。那么化学校本课程也应该追求知识的联系,既要将高中化学知识和大学化学知识进行衔接,也要涉及到与化学交叉的相关学科,以关联为载体呈现知识网络。同时将化学与能源、环境、材料等联系起来,树立环保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化学史和化学前沿的学习,形成对化学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化学价值观,通过化学学科中富有人文气息的一面来增强课程的文化底蕴,但是也要注意到本系列的化学选修课程之间是相互独立的关系,弱化各门选修课程之间在知识储备上的联系。

4.化学选修课程的严密性

本次选修课程并不是说追求学术逻辑、科学观察和数学的精确性,而是在课程中有意识地设置一些隐藏的或是有待萌发的化学联结、关系,且有多种可能与排列组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视角发掘这些联结、关系并进行多元的解读,换一种眼光审视以前认为理所当然只能用一种方法解决的问题。如我们可以让学生设想一下他们是一个污水处理厂的技术人员,让他们设计一个污水处理方案。由于常见的污水处理方法分为物理、化学和生物三类,且每类中所包含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那么不同的学生依据自己的理解寻找这些知识的联结形成方案,有的方案成本低廉,有的方案效果好,有的方案新颖,老师和学生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对这些方案进行辨证的分析,选找出最佳方案。

总之,学生是在创设的情境中与化学知识的相遇,通过环境、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动态生成化学课程,依托关联性将化学与文化、生活、技术衔接,在辩论中通过反思发展一种批判能力,将化学回归生活和本质。

三、化学校本课程开发案例

浙江师范大学附中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在“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方针指导下,依据4R课程理论开设出了三个层次的化学校本课程,即第一层次为化学史和趣味实验,注重化学科学思维的形成、科学精神的陶冶、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和趣味性,以达到吸引学生,引起兴趣和关注;第二层次为生活中的化学,结合国家课程资源,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第三层次为化学前沿,与大学化学课程衔接,为以后选择化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打下基础,注重提升学生的化学专业素养。

四、对开发化学校本课程的思考

1.要处理好化学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的关系。“化学校本课程”在我国使用的时间还不长,教师对其的认识产生偏差在所难免。从功能上说,化学校本课程可以弥补国家课程的不足,也可以取代国家课程,但是在国家规定了化学课程标准和考试大纲及考试要求的情况下,化学校本课程不可能取代国家课程,它只能是国家课程的补充,因此在开发化学课程时需要考虑国家课程,处理好二者的关系。

2.开发化学校本课程对化学教师能力的要求较高。

绝大多数的化学教师长期从事的是化学课程的实施,而化学校本课程需要教师既是课程的实施者,又是课程的开发者,对化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这也成为制约化学校本课程科学、规范和完善地发展的瓶颈。

总之,化学校本课程是动态生成的,与人类生活世界沟通,与学生经验世界、成长沟通,与发现、发展知识的人和历史沟通[7],化学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不断完善课程与自身,学生通过课程的选择性学习实现个性化发展,真正达到化学校本课程的本真目标。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149

[2] 许志红.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7-138

[3] 殷娟娟,杜侦.后现代课程观4R理论视域下的创新竞赛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2):126-127

[4] 许志红.后现代课程观下心理健康课程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0,(5):137-138

[5] 方学理.高中化学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

[6] 王伟群,龚魏魏.化学文化的特征分析及教育应用[J].化学教育,2007,(10):8

[7] 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校长阅刊,2006,(8):8,8

上一篇:珠三角 第12期 下一篇:辩证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