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16 08:51:20

辩证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化学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观点。文章结合一些实例阐述了化学知识中的辩证思想,提出教师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要能适时地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教学,从而达到既促进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辩证观点;化学教学;应用

文章编号:1008-0546(2012)12-0028-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2.12.013

教是为了不教,学是为了会学 。这句话剖开来说,就是指学生经过教师的教授能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策略,能独立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产、生活等方面所遇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传授知识外,更要教会学生思维的方法,方法是钥匙,方法比知识更重要。化学教学内容中,蕴含了不少辩证法的思想。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适时地运用辩证的观点进行教学,既可以使学生轻松、有趣地掌握知识,又可训练学生的思维,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矛盾的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1.用对立统一规律认识化学变化的复杂性,抛弃非此即彼的僵化思维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它告诉人们: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着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既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在中学阶段所讲的溶液或所遇到的溶液绝大多数是水溶液,水电离可产生H+、OH-,因此,所有的水溶液中都有H+、OH-,它们同生同灭,相反相成,只不过在不同的水溶液中H+、OH-的相对含量不一定一样,有的水溶液中H+含量多,有的水溶液中OH-含量多。酸溶液或碱溶液可看成是在纯水中加入酸或碱,抑制了水的电离,致使酸溶液中H+的含量超过OH-的含量,碱溶液中OH-的含量超过H+的含量;而显酸性或显碱性的盐溶液可认为是在纯水中加入了能水解的盐,促进了水的电离,造成显酸性的盐溶液中H+的含量超过OH-的含量,显碱性的盐溶液中OH-的含量超过H+的含量;而不能水解的盐溶液中H+、OH-的含量一样。总之,水溶液中H+、OH-的含量是随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它可通过关系式c(H+)·c(OH-)=Kw求出具体量或判断出相对量。

再比如,对于氧化还原反应,亦可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理解其中的一些概念:化合价升高与降低总数相等,失电子与得电子总数相等,氧化反应与还原反应同时进行,氧化剂与还原剂同时存在,氧化产物与还原产物同时产生,等等。互相对立而又共存的例子在化学中还有很多,如:分解与化合、升华与凝华、溶解与结晶、吸热与放热、加成与消去,等等。

世界充满着矛盾,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一门科学,因此,用矛盾的观点学习化学知识符合事物的本质属性。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学会整体地去思考问题,遇有对立统一的内容时,既要使学生认识到矛盾双方的相互竞争,又要理解矛盾双方的相互依赖,失去一个,另一个也不可能存在。

2.用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分析化学变化

CuCl2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后会有什么现象呢?是生成黑色的CuS?还是生成蓝色的Cu(OH)2?实验结果显示:CuCl2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后,生成黑色沉淀CuS,即发生了以下反应,CuCl2+Na2S=CuS+2NaCl。为什么不发生双水解反应生成Cu(OH)2?即CuCl2+Na2S+2H2O=Cu(OH)2+H2S+2NaCl。查表发现,CuS、Cu(OH)2的溶度积常数分别是6.3×10-36、2.2×10-20,由于CuS的溶度积常数比Cu(OH)2的溶度积常数小,所以此反应按离子互换反应的方向进行。化学反应总是向着能够最大程度减少物质浓度的方向进行,溶度积越小,说明离子浓度减少的越多,反应进行的程度就越大,此方向就是相关微粒反应的主要方向,亦即此方向的反应就是该问题的主要矛盾。因此,可以根据溶度积的大小判断反应进行的方向。

如果将FeCl3溶液与Na2S溶液混合,会发生什么反应呢?理论上有三种可能:Fe3+、S2-之间的双水解反应、复分解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那么,究竟发生什么反应呢?经查有关数据可知,主要发生的是Fe3+与S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即Fe3+与S2-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是三种可能的反应中程度最大的反应,该反应是此变化过程的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在复杂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但必有一种矛盾起着决定事物的性质和发展方向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因为抓住了主要矛盾,就等于找到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答案。

3.用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的关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问题:①25℃时,0.01mol·L-1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该盐酸溶液的pH为多少?

②25℃时,1×10-5mol·L-1的盐酸溶液稀释1000倍后,该盐酸溶液的pH为多少?

经计算,第①题的pH为5,第②题若按第①题的思路计算,得出的结果是稀释后溶液的pH为8,此时溶液呈碱性,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稀释前溶液呈酸性,稀释过程中加入的是纯水,即使从极限的角度来说,稀释后溶液也最多是呈中性,怎么可能由酸性变成碱性呢?是计算有误?还是解题思路出了问题?经分析可知,问题出在对水的电离的忽略。尽管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在通常情况下自身电离产生的c(H+)、c(OH-)均为1×10-7mol·L-1,当其他电解质电离产生的c(H+)、c(OH-)远远大于1×10-7mol·L-1时,水的电离可以忽略不计;但电解质电离产生的c(H+)、c(OH-)接近或小于1×10-7mol·L-1时,必须考虑水的自身电离。在第②题中,稀释1000倍后,由盐酸电离产生的c(H+)为1×10-8mol·L-1,小于由水自身电离产生的c(H+),因此,此时计算溶液的pH值,应当既要考虑盐酸的电离,更要考虑水的电离。经计算可得,稀释后的盐酸溶液pH为6.98。由此可见,第②题中水的电离不可忽略,稀释前的次要因素稀释后变成主导因素,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转化使溶液的性质呈现出阶段性的差别。

唯物辩证法告诉人们: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矛盾的主次方面是会随条件的变化而转化的。在化学教学中,遇有矛盾的主次方面可以相互转化的内容时,教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相关知识时的条件意识,要使学生认识到浓度、压强、温度、酸度等条件的改变,都有可能使化学变化中的矛盾的主次方面发生转化。

二、量变质变的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在事物变化发展过程中,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往往会发生质的改变和飞跃。化学变化中也有这样的一些事实,比如,硫化氢和氧气的反应,当氧气的量不足的时候,点燃会生成硫和水;但氧气的量充足的时候,点燃则会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物相同,反应条件也一样,由于反应物量的不同而引起生成物不同的反应还有不少,我们要善于归纳,并有序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对知识能够理解地去接受,同时也掌握了一种学习知识的方法。

量变引起质变,在化学变化中还有其他一些情况。比如,在纯水中先加酸后加碱或先加碱后加酸,水溶液的酸碱性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典型事例。在纯水中,由于水电离出的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浓度相同,故纯水显中性。若在纯水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就会使得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的浓度大于氢离子的浓度,而使溶液显碱性;若此时不断地向该溶液中滴加盐酸溶液,就会发生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的反应,溶液中的氢氧根离子将不断地减少,而氢离子则不断地在增多,在此消彼长的过程中,到了一定程度溶液中的氢离子的浓度将大于氢氧根离子的浓度,而使溶液呈现出酸性。

三、由因而果的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因果观的一个具体呈现。化学反应中往往伴随着能量变化、颜色变化、沉淀、气体等现象,不同的反应常常有不同的变化现象,利用这些因果关系可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物质的检验可以用因果观去分析、解决。比如,如何检验二氧化硫气体中混有二氧化碳气体?显然不能直接用澄清的石灰水去检验,因为二氧化硫和二氧化碳均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必须要排除二氧化硫的干扰。先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吸收二氧化硫气体,再用品红溶液检验二氧化硫是否除尽(二氧化碳与酸性高锰酸钾、品红溶液均不反应),最后再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是否含二氧化碳。

物质的推断题也可用因果观去解决。解推断题的关键是寻找突破口,而突破口往往是一些特征反应、特别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正是因果观的体现。通过突破口确定某物质后,再根据题中的其它条件和信息,依据因果关系顺藤摸瓜、各个击破,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氧化还原反应的分析也要用到因果观。氧化还原反应之所以能进行,是因为物质之间有电子的转移,既有氧化剂,又有还原剂。分析一混合体系中有无氧化还原反应发生,要看该体系中有无氧化性物质和还原性物质存在,氧化性、还原性什么条件下表现出来?氧化性、还原性强弱怎样?要判断一反应是否是氧化还原反应,只要判断有无电子转移即可。若要进一步配平氧化还原反应,则要依据氧化剂与还原剂得失电子数相等的原则去进行。

四、守恒的观点在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原子的重新组合,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既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只是原子的存在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一切化学反应都存在着守恒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里,守恒关系主要包括能量守恒、元素守恒、电荷守恒、电子守恒,等等。运用守恒法解题,可以不顾中间的过程和细节,不需考虑反应的途径和方式,只要抓住反应的始态和终态的某些量,就可以达到快速、准确解题的目的。守恒法常常应用于解决比较复杂的计算题。

例:铜和镁的合金4.6g完全溶于浓硝酸,若反应中硝酸被还原只产生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气体的体积已折算到标准状况),在反应后的溶液中,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A.9.02g B.8.51g C.8.26g D.7.04g

解析:此题常规解法是列方程组求算,但计算比较复杂,容易出错,用守恒法则比较简洁。分析可知,生成的沉淀为Cu(OH)2、Mg(OH)2的混合物,从物质组成和元素守恒来看,沉淀的质量等于铜和镁的质量加上氢氧根离子的质量,而从电荷守恒和电子守恒分析,氢氧根离子的物质的量等于反应中转移的电子的物质的量,即生成4480mL的NO2气体和336mL的N2O4气体的过程中所得电子的物质的量,经计算可得为0.23mol。所以,沉淀的质量=4.6g+0.23mol×17g·mol-1=8.51g。

辩证的观点在化学中的应用还有很多,如否定之否定观等等,在此不再一一赘述。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化学源于生活,因此化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是有紧密关系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化学教学过程中,除了用本学科的方法进行教学,亦要善于从其它角度思考问题、总结规律,多管齐下,多法共用,定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廖旭杲,包朝龙.用哲学思想引领高三化学复习[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9,(6)

上一篇:基于多尔4R课程理论的化学校本课程建设 下一篇:新课程背景下化学教学三维目标的模型思考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