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生做懂技术的记者

时间:2022-10-28 05:16:24

工科生做懂技术的记者

单从求学经历来看,毕业生袁璐本科就读于重庆邮电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研究生读的是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方向,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生。但跟袁璐细聊后发现,他的内心始终有一个不变的新闻理想。

校媒记者

高考因为三分之差,袁璐从第一志愿上海大学文学系被调剂到重庆邮电大学电气专业。他接受了这个现实,踏踏实实学起了本专业。当然他对文学的热爱并没有减退,很快他加入了学校的记者站。

2010年,读大二的袁璐迎来重庆邮电大学60周年校庆,对做校媒的同学来说,最幸运的就是能赶上学校的大事件,因为能得到不少锻炼。一天,袁璐拿了话筒和摄像记者要去采访参加校庆汇演的同学,就听说校长要来办公楼。行动迅速的袁璐马上向主管老师请示想采访校长,很快获得了批准。接下来的十五分钟,他调整采访提纲,紧急和摄像商量机位。校长一到办公楼,袁璐就冲上去进行采访。如今,回想六年前采访校长时提的问题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校长那个惊讶又惊喜的表情,却让他记忆深刻。

以前做校园记者,袁璐做采访都是事先约定好并做了充分准备、列好提纲的。可那天的采访却是一个突发状况,需要一定的新闻知识储备和胆识,虽然那次采访如今看来颇有些莽撞和稚嫩,但大概就是从那天开始,袁璐发现自己已经从起初对文学的热爱转变成新闻理想了。

干了两年校园记者,大三在老师的要求下,袁璐离开记者站回学院做起了学生书记。热爱新闻的他又不安分了,缠着老师在学院成立了文影编辑部。当时全国各高校都开始做各种官方、非官方的微博,袁璐当然不甘人后,何况他在做新闻方面也有专长。在老师的支持下,他申请并运营学院的官方微博,尝试图文直播。

有两年记者站的经历,运作官微账号,对袁璐来说最大的困难不是内容,而是怎样聚集人气。这必须得找到合适的人一起做。袁璐想到在学校团委工作的同学眼界比较开阔且思维敏捷。团委活动多,经常做大型活动,内容也都是学生们比较感兴趣的,他从团委挖过来几名同学。他们一起策划了几次有趣的如微小说、微摄影比赛等活动。在学校做活动有个明显优势,随便一个活动都能吸引几百人参与,几次活动下来,学院的官微粉丝数有了明显的提升。

除了做学院的官微,当时在大学生中很受欢迎的还有校内网。精力旺盛的袁璐又和其他三个同学一起做了个名叫“重邮青年”的主页,几个人积极想办法做出好的内容,树立品牌,很快好友数就超过了普通用户的上限一千人,还有很多同学想大四开始,袁璐切断了求职的念头,一份简历都没有投,一门心思备考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方向的研究生。坦白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专业从名气来讲不如北大也不如复旦,但袁璐觉得术业有专攻,就像重庆邮电大学的通信专业就比重庆大学还好。“中国传媒大学就是做传媒的,就连工科也是传媒特色的。这是我需要的。”袁璐说。

加却加入不进去,他们不得不想办法重新注册公共平台。做官微、建校内网主页对袁璐来说,最大的收获并不是涨了多少粉丝,而是实实在在运营了一个公众号,积累了很多经验,在各种传统媒体纷纷转型的当下,他的新闻之路又近了一步。

懂技术的记者

2013年,袁璐本科毕业,他想找一份跟新闻相关的工作,但当时传统的新闻行业还没开始大规模转型,虽然有一些实践经验,可如果以工科专业的背景找一份新闻行业的工作并不容易,况且袁璐还想离开重庆去文化中心北京发展,这更是难上加难。袁璐陷入困局之时,他看到白岩松书中的一句话,“这个世界上已经不缺记者了,不缺写稿的记者,缺的是懂技术的记者。”懂技术,到底记者需要什么样的技术?“如果我掌握了技术,纵使不是科班出身,是不是也有机会成为记者了?”袁璐思索着。

查了不少资料,袁璐发现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比重的加大,图+文的数据类分析报道近年来得到强势发展。涉及到数据分析,无论国内财新传媒的数据可视化实验室,还是国外的路透社数据新闻实验室,他们的新闻报道成员组合都得有三个角色:新闻编辑+可视化程序员+交互设计师。因此每个成员必须会文字报道+程序设计+交互设计这三项技能中的两个以上。这样一来,传统的新闻教育急需跟进。

袁璐又发现国外很多大学,如美国西北大学的新闻系学生要学习编程,哥伦比亚大学的新闻系也已经开始实行新闻系+计算机的新教学方案了。不仅国外如此,国内的复旦大学也开始探索新闻+计算机的很幸运,他最终如愿以偿。

教学模式。中国传媒大学近几年都开设了“数据新闻”专业,就读的学生除了要学习新闻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编程知识。“懂计算机编程,会数据分析这些应该符合白岩松所说的技术吧。”袁璐想。看来,在新媒体发展的转型期,作为媒体从业人员不但得写得了文章,还得会做编程序,做数据分析。袁璐发现自己的工科背景居然变成了做新闻的优势,

而且工科专业虽然各不同,但大同小异,都比较注重培养人的逻辑思考能力,这方面工科生要比文科生强,他要做新闻的念头越发坚定。

大四开始,袁璐切断了求职的念头,一份简历都没有投,一门心思备考中国传媒大学通信与信息系统信息网络方向的研究生。坦白说,中国传媒大学的新闻专业从名气来讲不如北大也不如复旦,但袁璐觉得术业有专攻,就像重庆邮电大学的通信专业就比重庆大学还好。“中国传媒大学就是做传媒的,就连工科也是传媒特色的。这是我需要的。”袁璐说。很幸运,他最终如愿以偿。

读研期间的袁璐目标明确,除了正常的专业学习之外,他还辅修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新闻的双学位,周末上课。每周一到五去实验室完成专业实验。上个学期,他过了四个月没有周末的生活。袁璐苦笑,自己最爱的是周五,因为早上能放纵自己睡到九点。

大数据传媒

进入研三,袁璐准备找工作了。他在微信上关注了泛媒体圈公号“刺猬公社”,参加了一次线下活动――财新网财新数据可视化实验室创始人黄志敏的讲课,提问环节,袁璐直接发问黄志敏:“我这样的工科生+半个文科生,贵司会不会要?”没想到,黄志敏回答:“你这样的才是稀缺的。”这句话给了袁璐极大的鼓励,他结合自己的兴趣点、擅长的内容以及和专业的匹配度进行筛选,发现数据新闻的工作很适合自己。但目前国内数据新闻发展刚起步,能明确提供这个岗位的公司并不太多。

2016年年初,袁璐尝试接触圈子里的不同团队。他开始关注数据新闻,大量关注各类大数据公众号。一天,袁璐发现“大数据文摘”(一家公众号创业公司)正在招募志愿者,抱着试试的心态,袁璐与老板加为好友,细聊后他发现老板是个很nice的人,一位北邮毕业的学长,他想把自己的平台做成“大数据媒体”。理念相同,袁璐以志愿者的身份加入其中,做了不少工作。采访张钹院士时,袁璐一个人扛着大包小包,又是单反又是三脚架,让老板很是感动,他诚挚邀请袁璐加入自己的公司。

袁璐陷入两难,原本他只是想在这里积攒一些工作经验,他想去大平台,更规范更系统地学习。但小微创业公司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能让人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能尽情释放个人能量。到底何去何从?袁璐发现自己对新闻理解得越深,反倒觉得有更多东西要学习,他决定先利用毕业前的这段时间充充电,他最近在做可视化数据分析方面的学习,打算把求职的重心放在年后的春季招聘,当晚也不排除去“大数据文摘”。“总之,我找工作绝不盲从,不唯工资论,适合自己的才最重要。 ”

上一篇:高压输电设备的绝缘诊断技术 下一篇:探究财务共享服务下财务人员的转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