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对华投资:现状、前景与对策

时间:2022-10-28 04:44:50

法国对华投资:现状、前景与对策

2004年10月,著名战略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再度成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外国直接投资目的地,这已是中国连续三年获此殊荣。然而,法国作为传统经济强国,虽然一直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并占有全球FDI输出总量的5.2%,但对备受国际资本青睐的中国却缺乏投资热情。据法兰西银行国际收支司的统计,2001―2003年间,只有0.5%的法国对外直接投资流向中国;而按照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03年底,中国吸收外资总量中仅有1.23%来自法国。中国吸引外资的强劲与吸引法国资本的低迷、法国对外投资的高涨与对华投资的萎缩所形成的鲜明对比,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法国在华投资的现状

1. 投资规模

就投资总量看,截至2004年底,法国累计对华投资项目2591个,合同金额91.4亿美元,实际金额68亿美元,在对华投资国中位列第十。这一投资水平,不仅大大落后于美国和日本,而且与同属欧盟的英德两国相比,也已明显滞后,实际投资额大约仅相当于英国的1/2和德国的2/3。

就投资流量看,近年来法国对华投资显著增加,有近2/3的法国对华投资发生在1999年以后。2001―2004年间,法国对华投资更是年均增长7.78%,尽管与同期投资水平有所下降的英国和德国相比,对华投资的地位正在不断提高,但仍然无法与同期中国吸引外资总量年均增长10%的水平相媲美。

2. 投资行业

按照法兰西银行国际收支司的统计,法国对华投资集中在化学、汽车和机械制造、食品、轻工等工业部门,占投资存量的56%,而能源、金融和企业服务领域的投资存量分别占16%、12%和9%。可见,法国对华第二产业的投资占到了70%以上,与我国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基本相符。而市场寻求型的部门占了主要地位,这又与整个欧盟对华投资的目的一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投资研究所的调查资料显示,欧盟在华投资企业的产品以中国市场为主的占59%,以欧盟市场为主的占19%,以亚太和北美市场为主的分别只占15%和17%。

3.投资主体

目前,法国对华投资主要是由20多家大型企业集团共同实现的,如法国电力公司、阿尔卡特电讯公司、汤姆逊电器公司、家乐福超级市场公司、达能食品公司、欧莱雅化妆品公司、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法国航空公司等。目前,这些法国企业已经陆续开始获利,其市场份额在某些行业中已十分可观。例如,2003年,达能食品公司销售饮料水28亿升,市场占有率高达40%;而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作为中国第二大汽车制造企业,市场占有率也达到了9%。

4. 投资地区

在地区选择上,法国企业非常重视投资的聚集效应,通常选择工业最发达的地区(主要为上海和广东)投资设厂,然后从这些地区的龙头作用和辐射效益中受益。就目前在华投资的总体地区分布看,法国投向东部的项目数比重为75.95%,合同金额比重约为68.39%。中国利用外资中的“东重西轻”格局在法国对华投资中同样存在。值得关注的是,法国企业日益青睐中国的西部地区,特别是诸如重庆等条件较好的西部城市。据重庆市外经贸委统计,截至2003年l0月底,已有24家法国企业落户重庆,合同外资总额达3559万美元。

5. 投资方式

在法国企业对华投资的试探进入阶段,其投资方式多采取合资新建或合作开发。例如,苏伊士集团与中国合作伙伴建立中法水务合资公司,对中国15个大城市提供饮用水管理和污水处理服务。随着法国企业在华投资经验的积累,投资方式日益灵活,不仅体现为进一步增资扩股,而且还体现为借助股权并购,实施多元化战略。例如,欧莱雅集团除将自有品牌全面引入中国之外,还成功收购了小护士和羽西(中国)公司;达能集团在将中国两大著名品牌娃哈哈和乐百氏并入旗下之后,还于2004年末收购了光明乳业的股份,并成为其第三大股东。

对华投资较少的原因

法国对华投资较少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中法合作的历史背景

法国正式全面对华投资始于1994年,而这正是中国吸引外资加速增长的时期,因而法国企业对华投资起步较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英国和德国企业就将中国视为其国际化战略的优先选择,至少是亚洲地区布局的重点。1994年之后,中法间的投资合作仍然受到了多重因素的制约。其一,中法两国的投资合作多带有官方性质。在两国政府的大力协助下,法国虽然成功中标了中国多个大型投资项目,但其受益者主要是法国为数有限的大企业。而且,这种非自发性投资的延续性和外溢性较弱,很难形成示范效应。其二,法国企业对中国的传统认识。由于担心中国政府的办事效率和政策法规的连续性,虽有中国市场的巨大诱惑,法国企业仍在对华投资上迟疑不前。其三,中国要求必须建立合资合作企业的规定。对不少法国企业来说,找到合作对象就很困难,对合作中决策的效率和控制力更是心存疑虑。

2.法国对外投资的区位布局

从地理分布看,法国的对外投资区位高度集中在欧洲和北美,约占3/4以上的份额。相反,法国在整个东亚地区的投资比重一直最低,只占到2.5%左右,而同期英、德两国则分别保持在8%和5%左右的水平。究其原因,法国并不热衷于在新兴市场国家进行投资。汤姆森金融数据显示,1983-2003年间,法国在欧盟新10国、印度和中国的全部投资仅占到其投资总量的7%,而同期美国为20%,德国为14%,英国也有9%。可以说,从法国海外投资的布局结构和区位选择来看,对华投资的滞后绝非偶然。

3.法国对华投资的政策体系

法国虽然有完善的境外投资支持体系,但对法国企业开拓中国市场并无特别支持。德国和意大利政府号召大企业利用其在中国的销售渠道和相关信息,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开发市场,而法国只有少数几家大企业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法国银行不愿为中小企业在欧盟外市场投资提供长期贷款,而想获得法国外贸保险银行的担保的难度也较大。

4.法国企业投资区位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方面,研究表明,在选择投资地点方面,法国企业非常看重聚集程度,一国在同类产业中的法国公司数量每增加10%,法国企业投资该国的可能性将提高4.5-4.9%。目前,在华法资企业的数量十分有限,这一现象本身就构成了法国在华投资的制约因素。另一方面,距离因素也是法国企业考虑的重点,这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增加交易成本。囿于中法地理位置和文化传统的巨大差异,多数法国企业仍未将中国作为投资区位中的优先选择。

对华投资的效应与前景分析

作为一个高税收、高福利、低增长的发达国家,法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前景受制于相互联系的一系列因素,如企业研发投资不足,导致法国工业部门技术进步缓慢,在高新技术领域的产业竞争力有限;现有的产业定位决定了法国出口以中档为主,附加值不高,在与新兴经济体激烈的价格竞争中,出口连连受挫;居民消费增长缓慢,生产成本看涨,导致企业看淡盈利前景,压缩投资;法国失业率居高不下,长期高达10%,成为法国经济的顽症。可以说,法国的要素禀赋与市场条件决定了法国企业对外寻求机会,重新实施产业和地区布局,已是大势所趋。其中,扩大对华投资将会对法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推动作用,产生较强的投资正向效应。

1.法国对华投资的前提条件

对于法国投资者而言,中国为其带来经济收益的前提条件包括:其一,成本优势。研究表明,向中国转移产业能将成本降低85―90%,而向北非和中东欧地区转移仅能分别降低70%和55―75%。因此,将法国企业的稳定技术应用到中国,能够使其传统产业重新获得竞争优势。其二,效率优势。先期进入中国的法国企业发现,低成本的中国工人的生产效能并不亚于欧洲,而中国电子商务业的超速发展,使中国具有了低成本与高科技相结合的新型效率。其三,市场潜力。法国施耐德公司在华的11个工厂开足马力还不能满足中国市场需求;而Lafarge公司认为,中国水泥市场是法国的20倍,美国的6倍;达能公司则将中国视为世界第二大啤酒市场。基于这些特定条件,策略得当的对华投资,必然能为法国企业带来更多发展机会,进而使整个法国经济从中受益。

2.法国对华投资的经济收益

在技术进步方面,投资中国利润丰厚,法国企业得以突破资金瓶颈,提高研发能力;同时,由于相对其他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市场竞争更为激烈,这能增加法国企业提升技术水平的动力。调研显示,几乎所有在华外企都采用了母公司正在本土使用的先进技术,其中约有一半是本土使用不到两年的最先进技术。法国企业若想领先中国市场,必须在技术上具备超前能力。

在产业升级方面,一方面,考虑到国际分工的层次差异,对华投资主要是将法国的传统产业和相对低附加值环节向中国转移,其间释放出的大量生产要素能直接投入新兴部门,使法国国内更专注于高附加值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投资收益的汇回能增加法国的财富积累,为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两方面将共助法国塑造新型产业优势,提高国际竞争力。

在进出口水平和国际收支方面,就单个产业而言,每1美元的海外投资能使法国获得对投资国35美分的贸易顺差;而考虑到关联效应,该数字将提高到40美分。对华投资也必将为法国带来更多出口收益:一方面,错失中国市场是法国目前出口失利的原因之一,而投资中国有助于扩大对华出口。从中短期看,因为在华企业的本土化需要时间,法国需向中国大量输出机器设备、特殊材料、中间投入品等;从长期看,对华投资大国在中国进口中均占有显著份额。由于中法之间贸易互补性强,随着对华投资向纵深发展,法国必将在中国进口中占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法国的出口定位会在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得以提升,而这正是摆脱与发展中国家在中低端领域的价格竞争、提高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关键。

在就业和收入水平方面,法国的对华投资每为中国创造100个就业机会的同时,也能为法国创造25个就业机会。麦肯锡公司的研究结果也显示,向新兴国家转移生产不仅能为法国增加就业数量,而且能提高就业层次。一方面,就业层次会随着产业升级向高水平演变,类似计算机工程师和互联网系统分析员这类高端就业机会相应迅速增加。根据欧洲统计局的资料,法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居于世界前列,高于英、德、美、日等许多发达国家,但其收入水平一直受到低层次就业的约束,这一问题通过对华投资有望得以改善。另一方面,内外需求的增强会创造出更多就业机会。国民财富的增加和高层次就业提高了收入水平,而由中国代替法国生产的廉价产品则提高了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这是内需的增长;出口形势的好转意味着更强的外部需求,这两方面将共同刺激企业投资,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诚然,法国在对华投资的过程中,也会付出一定的结构调整代价,突出表现为加剧摩擦失业和国际收支的暂时恶化。这是因为,由于生产能力外迁,国内裁员会使部分法国人丧失工作岗位,而被裁人员多是低技能劳动者,再就业比较困难;产业外迁会导致出口替代效应和逆进口效应,即法国传统行业的出口减少,国内传统产品的消费将更大程度地依赖进口。但是,这两者的危害性主要作用于短期。对于擅长调控经济的法国政府来说,合理的政策安排将会弱化这两方面的不利影响,将产业外迁对市场的冲击降到最低。因此,法国企业加大对华投资的力度和深度,将成为其未来对外投资的主要选择。

启示及政策建议

对于中国而言,吸引法国直接投资除了获取利用外资的普遍收益外,对提高吸引外资的质量和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样大有裨益。

一方面,虽然中国是全球FDI第一大受资国,但其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不高。中国正在努力将外资利用由数量增加转向质量提高。而法国对华投资的质量颇高:一是高的资金到位率。截至2004年底,法国在华投资的资金到位率高达74.4%,而同期中国利用外资的平均资金到位率仅为60.58%;二是较高的技术含量。在欧盟国家中,法国对华技术转让仅次于德国;三是相对合理的地区分布,法国对于西部地区的投资热情,有助于改善中国利用外资的区域失衡。

另一方面,吸引法国直接投资有助于中国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源供应和环境问题已成为抑制中国未来发展的两大阻力。中国经济在以超过两位数的年增长率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环境代价,能源、水电等基础资源供应不足的问题日益凸现。相比之下,法国企业在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方面具备明显优势。比如,法国拥有全球领先的高速铁路技术,环保、高效的高速铁路为法国创造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水处理和环保领域,法国不仅有苏伊士和威立雅这类著名企业,大量的中小企业也都握有独特技术;在能源领域,法国的技术举世公认。法国企业参与过中国大亚湾、岭澳核电站以及多个环保型火电站的建设,在协助中国开发环保能源方面可谓经验丰富。

基于此,各级地方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争取更多的法国企业对华投资,相关的政策建议可以概括如下:

第一,设立向法国企业宣传中国和提供咨询服务的专门机构。通过宣传,可以使法国企业改变对中国的传统印象,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市场机遇和外资政策;可以发挥现有成功企业的示范效应,打消法国企业来华投资的疑虑;考虑到多数法国企业并不熟悉中国市场,因而提供信息咨询服务必不可少。

第二,尽快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投资扶持政策体系, 以吸引法国中小企业来华投资。法国的中小企业大多技术先进,专业化水平高,利用这类投资有利于弥补配套产业的不足,提高中国吸引大型项目的能力。考虑到法国中小企业囿于信息来源、资本规模和融资条件的限制,在华投资尚面临很多困难,因此各级政府可以考虑给予针对性的扶持。

第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经过长期努力,中国虽在知识产权立法方面成绩斐然,但在具体执法过程中仍有不少缺陷。完善的保护能促进投资者引入一流技术,而侵权盗版则会使其对中国市场望而却步。由于不少法国企业欲通过技术合作进入中国,这对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上一篇:长三角区域合作机制创新研究 下一篇:从我国大宗出口产品看外商直接投资的外溢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