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中外资银行竞争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时间:2022-10-16 11:22:28

入世后中外资银行竞争分析及稳定性评价

对在中国的外资银行经营情况的研究表明,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情况一致,尽管受到种种制度约束,中国的外资银行总体而言经营情况较好,经营效率较高。例如,香港上海汇丰银行有限公司作为在中国内地经营最成功的外资银行之一,不仅在人民币、外币、网上银行等多个新业务领域进展顺利,还率先介入了国内银行股权市场和信用卡市场。2003年,汇丰旗下的20家在华分行实现了3.2亿元人民币的净利润,比2002年增长了108%。渣打银行中国区2003年全年净利润为1.36亿元人民币,较2002年同期的1.04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1%,其总资产达到152.7亿元人民币,增长了39%,存款净增72%,达到113.7亿元人民币,贷款净额较2002年同期上升51%,达到114亿元人民币。经营利息收入由2002年的2.03亿元人民币增至2.75亿元人民币,增幅达35%,呆坏账率进一步下降至1.55%。

据统计,1991年到2003年,外资银行税后利润增长了8.8倍,年均增长19.2%。如果剔除机构增加的影响,平均总资产、平均贷款、平均存款、平均税后利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7.6%、7.3%、6.0%和6.2%。不过,外资银行在1991-2003年的13年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波折。1997-1999年,外资银行的总资产、贷款余额、存款、税后利润等指标均连续下降。在2001年底,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后,外资银行的以上各项指标又逐步恢复。

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效率的影响

在货物贸易中,发展中国家和工业化国家具有较为明显的比较利益,传统的多边货物贸易的谈判是一种“互惠”谈判。与此不同,在金融服务贸易的开放中,工业化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没有平等的互惠利益,工业化国家的收益会远远大于发展中国家,所以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大多是被迫对外资开放本国的金融服务市场。但是,实证研究也表明,对外资银行开放本国的银行服务市场会对本国的银行部门带来正收益,即向外资银行开放本国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有利于银行体系效率的提高。

一、外资银行进入于中国后的业务开展情况。

1.在中间业务方面的优势比较明显。

外资银行特别注重优先发展高增值和高收益的中间业务以及其他不占用资产但收益甚高的投资银行业务(如投资管理、财务咨询与管理、资产管理业务、证券发行与交易等)。目前,外资银行在其已开展的一些中间业务如国际结算等方面显露出强劲的竞争力,国际结算业务的市场份额已达到40%左右。

2.在外汇业务方面占据较大优势。

外资银行的外汇业务拥有较大优势,2003年末,虽然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总额仅占中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的1.4%,但其外汇贷款余额却高达164亿美元,占银行业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13%。在外汇业务方面,外资银行客户资源和海外分支机构网络方面的优势明显,中资银行在竞争中相对处于劣势。

3.人民币业务增长迅速,但进一步发展面临瓶颈。

近两年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下,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发展势头强劲。截至2004年6月底,在华外资银行的人民币资产总额为844亿元人民币,比2003年同期增长49%,其中贷款额488亿,增长18%,负债总额721亿,比上年同期增长49%,2004年1-6月盈利2.67亿元。随着监管当局对外资银行人民币业务的逐步放开,外资银行的人民币业务品种发展迅速,中资银行近年来开办的一些较新的人民币业务品种如协议存款、通知存款、卖方票据贴现、卖方发票融资、委托贷款等,外资银行都已开办。但是,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贷款业务面临着客户和资金储备的制约。从企业客户的角度来看,人民币贷款的成本高于外汇贷款,《外资银行外债管理办法》的实施,可能对外资银行的客户群造成影响。

4.大力推进金融创新。

外资银行在创新产品方面拥有较大的优势。2003年,外资银行推出了结构性存款、应收账款融资、国际国内保理、福费廷、卖方付息票据贴现、人民币法人帐户透支、集团内委托贷款等创新产品。2004年,外资银行继续推出了众多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零售业务方面,随着客户风险管理意识的加强以及对外汇保值增值业务需求的增加,适时推出了外汇远期、外汇掉期、外汇期权等资金交易产品。在公司业务方面,外资银行从企业客户的需求入手,大力开发能为客户提供便利的金融产品,如以提高集团企业之间资金运用效率为宗旨的现金管理产品,以改善财务结构为目的的应收账款买断业务,以及以规避汇兑风险、提高资金运用效益为目的的组合衍生产品等。另外,外资银行还把发展电子银行作为突破网点和地域限制、抢占高端客户的重要手段。目前,花旗、汇丰、东亚、德意志等13家外资银行在国内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

二、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的竞争分析

外资银行与中资银行竞争的焦点应该是风险小而收益高的高端客户以及外资银行具备比较优势的中间业务等高端业务。

1.在高端客户方面与中资银行展开激烈争夺。

在个人银行业务方面,随着中国经济增长方式从投资推动型向个人消费驱动型的转变,消费者融资和消费者信贷将成为中国市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富有的个人提供服务将成为外资银行的重要目标市场。零售市场中的某些领域,诸如信用卡、汽车贷款或抵押贷款将成为外资银行与其中资伙伴合作的目标。个人理财业务也是外资银行占领高端客户市场的重要工具之一。

在批发业务方面,外资银行的目标企业客户主要是拥有资金量较大,市场前景看好的企业,其中也有中国的大型集团公司、高新科技企业以及优质民营企业。作为以盈利为目的的机构,外资银行不是谋求为所有客户提供普遍服务,而是通过市场细分,锁定自己的目标客户,将资产投向有效益、有还贷能力的企业,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优质的高端客户。通过掌握20%的高端客户来获取80%的行业利润,最大限度的盈利才是外资银行的首要目标。多数大型外资银行已经在成熟市场经历了近百年的锤炼,在业务品种上日趋完善。因此,以新业务品种作为突破口,成为外资银行争夺这些优质客户的重要手段。

从服务理念来看,中外资银行并无差别,都强调以客户为中心,为客户创造价值,但在服务质量的管理、标准的制定,特别是在将服务质量的管理与绩效考核有机结合上,外资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拥有一套严格而有效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使得外资银行能为客户提供具有高附加值的服务,从而有利于吸引更多的高端客户并提高客户的忠诚度。

2.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等高端业务方面与中资银行激烈竞争。

目前,中国正处于从分业经营向混业经营转变的过程中,虽然已经出现了一些控股公司,但对中资银行混业经营的限制尚未解除。而大多数在华外资银行都属于混业经营的模式,各外资银行在开展企业流动性资金管理、财务服务及咨询等方面拥有集团优势。外资银行集团可以通过旗下资产管理公司、投资银行等提供的一揽子产品服务来吸引客户,这将对中资银行的相关业务形成冲击。正是由于外资银行所具有的集团综合经营优势,使其相对于中资银行不但在已有产品的质量和数量上具有优势,还在金融创新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凭借这些行业经验,外资银行如果能够开发出适应市场需求的金融产品,那么它们不但能吸引客户,还将大幅度降低经营成本,这对拓展外资银行的生存空间具有积极意义。

相比之下,中资银行在这方面处于劣势,中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不容乐观。虽然国内银行业在1994年就首次提出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的新概念,而且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中间业务也被各商业银行确立为各自的业务支柱,但在实践中国内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发展缓慢,整体水平落后。在业务创新方面,中资银行面临严重的制度、技术和人才瓶颈,与外资银行相比处于严重的劣势。

三、外资银行进入对中资银行的冲击。

外资银行的进入在提高中国银行整体效率的同时,也会对中资银行形成一定的冲击。与其他转轨经济国家的银行业一样,目前在中国银行体系中居于垄断地位的四大国有银行在改革中存在很多问题。中国的社会资金配置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资本市场发育相对滞后,在经济赶超过程中,过度运用信贷手段。经济转轨的巨大成本过多的由国有商业银行承接,最终使国有商业银行面临较大的潜在风险,主要表现为:资产质量较低,不良贷款率较高;资本金不足,资本充足率较低,商业银行机构臃肿,冗员过多,分支商业银行层次多,传导慢,效率低下等。在目前条件下,如果外资银行大量进入中国,将会对中国以四大国有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形成一定的冲击,尤其是对中资商业银行的经营利润造成较大的压力。

根据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研究结论和中国外资银行的竞争分析可知,外资银行进入将从收入和成本两方面对中资银行的利润构成较大压力。

1.从收入角度而言,一方面外资银行进入后,会导致利差的收缩,造成传统存贷款业务收入减少。另一方面,由于外资银行对中间业务等高端业务的激烈争夺,将使得中资银行中间业务的增长受到制约,造成非利差收入增幅的减少甚至绝对量的下降,导致中资银行收入增长速度受到影响,甚至绝对量下降。

2.从成本角度而言,国际经验和中国外资银行的竞争态势都表明,为了更好的与外资银行竞争,尤其是在中间业务、创新业务等高端业务方面同外资银行进行竞争,中资银行要加大在技术等方面的投入。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手段科技化程度很高,软硬件设备、支付应用系统及管理信息系统先进,网络技术发达,特别是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客户提供金融服务,从而拓展了银行的服务时间和空间,大幅降低了成本,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方式,银行正逐渐从传统的实体经营发展模式向与虚拟的网络经营发展模式并存的方向转变。中国银行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装备并逐步扩大计算机在银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但到目前为止,其电子化水平仍然无法与西方商业银行相比,就是同银行业务创新的要求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而以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中心内容的金融电子化是中间业务发展的技术依托。所以技术投入的增加将在短期内增加中资银行的成本。

外资银行对中国银行体系稳定性的影响

外资银行进入后将会降低东道国发生银行危机的可能性,有助于提高东道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但也在某些方面增加了银行体系的风险。结合在华外资银行的经营情况,笔者认为,外资银行将会在以下几方面对中国银行体系的稳定性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加剧中资银行的经营压力。

外资银行的进入、取消利率限制等金融自由化措施,削弱了银行部门的垄断性地位,加剧了银行之间的竞争并降低了国内银行的利润,导致银行牌照价值降低。银行牌照价值的降低会导致银行部门的风险管理行为扭曲,造成金融体系内在不稳健,一旦外资银行不断侵袭国内高成本经营者的牌照价值达到某个临界点,国内银行就会开始从事高风险的信贷活动。

所以,中国在引入外资银行时面临一个两难的境地:银行垄断地位的消除,银行间竞争的加强是重要目标,加强竞争才能提高银行业的效率。但外资银行进入又使得银行牌照价值降低,从而扭曲银行的风险管理机制,使得银行内在不稳健性增加。然而,要同时兼顾银行业的效率和银行内在稳健性,只有通过两个途径去尽量降低银行面临的冲击:一是对外资银行的进入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利率市场化采取渐进方式,使得银行牌照价值的降低是缓慢下降,而不是在短期内陡然下降,这样引导银行逐渐向理性的方式转变,而不至于产生严重的道德风险行为。二是加强政府的审慎监管,加强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

二、外资银行母国的金融危机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

在母国发生银行危机时,外资银行往往大量收缩其业务,从而对东道国的金融和经济造成一定的影响。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不利变化可能波及在华外资银行。地区争端、政局变化和金融危机等因素都可能引起跨国银行资产冻结、支付危机,甚至倒闭。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和国际资本流动的特点来看,一国或地区甚至一个机构的金融问题完全有可能导致该国的银行,甚至与该国经济利益密切的外资银行面临严峻的经营困境。这些都是影响外资银行发展的潜在因素。如经济过热时,日本一些银行纷纷在华设立分支机构,贷款规模庞大,积累了大量的坏帐。20世纪90年代以后,由于本国泡沫经济的破灭,为扩充其低水平的资本金,它们纷纷把在中国的资产就地变现,因而大大影响了在中国的业务发展。所以,在控制外资银行在中国银行体系中的总量的情况下,还应该尽量分散外资银行的来源国,使得某一外资银行母国出现问题后,对于中国银行体系的影响不至于过大。

三、对外资银行的监管。

尽管中国制定了较高的外资银行市场准入标准,引进的绝大多数外资银行是国际上的大银行,中国政府还是应该对外资银行实施有效监管,对其带入的风险进行有力的防范,否则仍然会发生严重的问题。国际商业信贷银行事件就是一起比较典型、影响力较大的案例。国商事件严重影响了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定,造成国家外汇资金的严重损失,这中间的教训是多方面的。既有中国金融机构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有引进外资银行后中国对它们监管不力的问题。1982年,中国金融监管部门批准国商在北京设立了代表处。1985年,批准它在深圳设立了分行。当时,由于我国还比较缺乏对银行监管的经验,过多地看重了这家银行是一家来自发展中国家的银行,对于其业务扩展过快、存在大量非经济性经营行为等问题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同时,也由于我国监管部门在工作中存在着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因而未能对它进行有效的监管。事后发现,虽然国商深圳分行当时的经营是盈利的,但在国商在英美等国的分支机构被关闭的前几天,该深圳分行的大量资金被其总行调走,结果使许多国内金融机构和企业存款户遭受严重的资金损失。

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外资银行皆为国际活跃性银行,而监管国际活跃性银行显然需要更多的技巧和评估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程序的能力。这将迫使监管当局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水平,加强金融监管。另外,外资银行在与金融监管当局博弈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外资银行利用监管法规的模糊地带进行金融创新并且向市场提供金融产品的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发现现有金融监管框架中的漏洞,使监管制度变得更为合理、规范,有利于我们形成一个更积极而富有成效的法律体系和监管框架。

随着中国对外资银行管制的逐步放松,外资银行进入将会从总体上提升中国银行体系的效率和稳定性。但是,外资银行进入不可避免也会带来相应的问题。中国金融开放中所面临的金融风险,从短期看虽然不太明显,但从长期看却是存在的,我们应做到未雨绸缪,稳步加快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高监管水平,努力降低或消除外资银行对中国金融体系造成的风险。

上一篇:中国与巴西:投资合作及其前景分析 下一篇:译文选登――火爆的碳交易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