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趋势与成因

时间:2022-10-28 03:55:50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发展现状、趋势与成因

摘 要: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自2004年发行以来,直至现在历经了12年的时间,最早从单一投向的理财产品、发展至资产组合式的理财产品,再到不限起点金额随时申购赎回的理财产品,以及投资于金融市场的结构型理财产品。本文立足于当下的理财市场,并从其发展规律中寻找答案,得出形成当前市场现状的四点成因。

关键词:商业银行;理财产品;政策

目前市场上商业银行发行的主流理财产品按照投资方向可以大致划分为四种类型:1、投资于单一客户的理财产品;2、资产组合式的理财产品;3、投资于货币基金的理财产品;4、投资于金融市场的理财产品。下面结合具体的产品类型将成因归为以下方面:

一、市场竞争

目前我国利率市场化尚在逐步实施阶段,理财产品市场可谓是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急先锋”。因此市场因素主要表现为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之间激烈的价格竞争,各家银行为了打价格战,在投资期限、募集封闭期、最高年化收益率以及实际收益之间均通过差异化使自身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2013年之前投资方向多以用于银行客户的融资需求为主,当以阿里巴巴为首互联网企业投放余额宝产品之后,市场曾一度疯狂追捧,目前各家互联网企业如京东、微信、东方财富等均推出了自己的“宝宝类”产品,而投资方向多以货币基金形式为主,如余额宝主要投资于银行的协议存款。目前多家商业银行逐步跟进推出投资于货币基金的可随时申购赎回的理财产品,而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类产品价格跌落至投稿日年化2.453%。

二、监管需要

从2004年至今,银监会出台过多项政策规制曾一度比较混乱的理财产品市场,因此银行也随之对产品类型做出调整。例如最早的银信合作类的理财产品,银监会从产品类型、是否非标、与信托合作的占比等多个方面均做出明文规定。梳理历年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监管政策,不难发现其释放着四个信号:1、符合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在理财产品初期较为明显,银监会禁止银行“高息揽储”,避免各家商业银行恶性竞争,推高市场利率;2、商业银行稳健经营,如避免商业银行影子银行的风险,银监会出台了2013年8号文,提出非标概念,用于统一管理银行理财产品,规避表外业务风险;3、遵循市场规律,自互联网金融出现以来,各类“宝宝产品”雨后春笋,银监会出台政策使银行客户理财区别于余额宝等互联网理财,再投资金额和赎回方式上均作出相关规定,有效地划分了各自的市场定位和服务客户对象。4、理财服务初衷,避免大众理财资金受到损失。理财产品从新鲜事物到家喻户晓,大众理财由原来追求高收益到逐步趋于理性,但投资理念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因此严格要求商业银行对理财客户进行相关产品适合度和客户风险偏好的测试,避免客户资金损失和银行误导销售。

三、客户需求

随着理财产品市场发展的日趋成熟,客户需求也逐步趋于理性,但仍有不少投资者希望购买高收益的理财产品。因此多家银行推出了针对部分客户期望获得高收益的理财产品。以结构型产品为例,前期表现为某些投资于金融市场的产品使客户本金亏损甚至是巨亏的现象,如2012年某外资银行因一款结构型的理财产品而陷入理财欺诈的官司中,由于在跟客户沟通过程中没有说明产品在投资期不可赎回而导致客户巨亏,因此法院宣判银行方面补偿客户损失。在随着监管政策逐步落地以及客户理财趋于理性,市场上出现结构型保本产品。如招商银行推出焦点联动系列的结构型产品,标的资产是沪深300指数等的衍生产品。尽管超额收益要根据后市变化才能得知具体获得多少,但产品是在保证客户本金不损失的前提下追求额外回报,满足了部分高收益愿望客户的需求并符合监管部门的规定。因此针对不同风险偏好,不同资产规模的客户需求不断细分,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不断完善自身体系,使其覆盖更广的客户群体,针对适合的客户群体使之更具投资价值。

四、创新发展

在外部激烈竞争、市场监管以及客户需求和银行自身发展等因素的促动下,商业银行理财产品自诞生之日就在不断创新,产品创新的方式呈现多样化、灵活性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在门槛要求上,从最初的5万10万起到现在推出的类余额宝的无起点限制的理财产品;2、在产品结构上从最初的银信合作类理财产品到主体无信托方;3、在风险控制上从单一投向的理财产品到资产组合式的理财产品;4、在资金用途以客户融资为主,到现在面向高净值客户群体的与券商合作的资管计划;5、在销售渠道上,从线下网点办理到线上网银、手机银行等方式,如江苏银行通过直销银行实现理财产品销售,他行客户无需开立江苏银行账户亦可购买;6、同业合作的创新,如兴业银行与具备区域优势的偏远地区与农村地区的村镇银行和农信社开展同业合作,使广大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通过银银平台享受兴业银行的理财服务。

当下正值国内经济下行期,银行业息差逐步收窄,不良资产逐渐暴露的关键时期,随着国内利率市场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理财产品作为市场的产物,仍将会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发挥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发展也必将经历新一轮市场环境的冲击与考验。

参考文献:

[1]殷剑峰.中国理财产品市场发展与评价[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

[2]刘澜.银监会2013年“8号文”释义[J].银行家,2013(5).

上一篇:低通胀时代下的全球经济困局 下一篇:《多媒体课件制作》教学改革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