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图像重建在植硅体研究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8 03:32:18

三维图像重建在植硅体研究中的应用

1.引言

1988年以来,植硅体―作为一门新学科,在我国考古学和地质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近十年来,植硅体研究的相关成果,尤其在史前农业考古领域,呈迅速上升趋势。如赵志军等(1)关于稻类植物颖片上峰状植硅体的研究,为野生稻与栽培稻的区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郑云飞(2)等运用植硅体对早期水稻系统演变进行的有益探索等。尽管如此,人们普遍感到,植硅体研究的主观性较强,特别是其各种参数的测量,极为费事费力,常常令人望而却步。植硅体测量的困难,业已成为其应用与发展的瓶颈,因此,探寻新的测量方法,切实解决这一困难,越来越显得迫在眉睫。

利用二维图像重建其三维图像的方法,已成功应用于医学、物理学等领域。本文尝试将这一方法移入植硅体参数的测量和分析之中。通过三维图像重建,对水稻稃面双峰乳突进行三维建模,根据建模结果可迅速测量各类参数,并与电镜下的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表明,三维重建方法能够一次性重建水稻稃面多个双峰乳突的三维图像,并能够迅速地测得水稻稃面植硅体的各种参数,经对比分析电镜下的实测数据,证明其计算数据精度可满足实际分析的需求。这样,不仅明显提高了测量速度,而且有效降低了测量的随意性,使植硅体分析向规范化、系统化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既然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在植硅体分析领域具有诱人的应用前景,那么,应该将有关研究在这里作一介绍。

2.样品介绍

分析样品皆选自商周时期安徽地区出土的炭化稻。之所以选用炭化稻作为分析样品,主要考虑炭化稻稃面双峰乳突与双峰乳突的植硅体具有同源性特征。这样,若能够为炭化稻双峰乳突建模,则意味着对双峰突乳的植硅体同样可以建模。况且,炭化稻较易找到双峰突乳形态,既便于实际测量,也便于将三维重建的计算结果与实际测量数据作对比分析。

3.样品的三维图像重建

所谓三维重建,即由两张或两张以上具有明确转角关系的平面图片,借助计算机程序处理,得出原物的三维图像。为重建上述炭化稻双峰乳突的三维图像,先将样品平置于扫描电镜的样品台上,拍摄一张样品的形貌照片(图1),然后,将样品台在3-10℃范围内倾斜一微小角度,再拍摄一张形貌照片(图2)。依次将两张形貌照片输入计算机,启动三维重建analysis软件,即可获得样品的三维图像。

为了验证由三维图像重建方法所测参数的有效性,有必要对双峰乳突的扫描电镜照片作直接实测。具体实测过程为:旋转、平移扫描电镜的样品台,使镜头对准某一双峰乳突,将与待测参数相关的平面置于水平位置,再具体测量有关参数。不过,不难发现,实际测量颇多困难。一般说来,最双峰乳突的参数较易测得,而大部分位于中部的双峰参数都难以测得。而即便是最的双峰参数,通常也需要电镜操作人员具有丰富的经验,通过样品台的合理旋转和平移,方能测得双峰乳突的有关参数。图5为一张较理想的双峰乳突的SEM照片,系耗费了大量精力方拍摄成功的。

6.测量精度分析

考虑到双峰距的测量较为便宜,数据精度也便于控制,因此,在这里,将利用重建的三维图像与电镜直接实测的双峰距数据作对比分析。表1列出了两种方法的测量数据以及两者间的相对误差。

表1显示,四个实测数据与三维测量的误差均在0.4um以内。对比各个稻种参数之间的差异(3),不难发现,其测量误差远低于不同稻种之间相应数据的差异,仅就这一点而言,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在植硅体分析领域应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7.结论与讨论

本文首次将三维图像重建方法移入植硅体分析领域。利用analysis软件重建水稻稃面双峰乳突的三维图像,测量三维图像显示的各类参数,并与电镜下的实测结果作对比分析。研究指出,三维重建方法能够一次性对多个水稻稃面双峰乳突进行重建,并能够测量各种相关参数。对比分析实测数据后指出,三维重建的精度应能满足实际研究的需要。由此可见,三维重建方法,不仅能大大节省人力,而且可望建立植硅体测量的标准化。

正如著名的微体古生物学家R.V.Kesling(4)所说,“用昨天的经验建立了我们今天的信念,从而更好地为发展明天的微体古生物奠定基础”。无论哪个学科,都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一个学科发展到一定阶段,常需要新的研究途径予以推动。本文将三维重建方法尝试移入植硅体研究领域,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初步成果。虽然植硅体的微观特征描述、精确形态参数的定量研究、植硅体研究的系统化等问题的解决,还需要大量细致艰苦的工作,但有理由相信,三维图像重建方法将会有效发挥其自身特有的优势,将植硅体研究推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Zhijun Zhao, et al. Distinguishing Rice (Oryza Sativa Poaceae) from Wild Oryza Species Through Phytolith Analysis, Ⅱ: Final Method. Economic Botany 52(2) pp.134-145. 1998。

2.郑云飞、刘斌、松井章、宇田津彻朗、藤原宏志:从南庄桥遗址的稻硅酸体看早期水稻的系统演变,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2年第3期:340-346。

3.张文绪、汤圣祥:稻属20个种外稃乳突的扫描电镜观察,作物学报,第23卷第3期1997年5月。

4.王永吉、吕厚远:《植物硅酸体研究及应用》,海洋出版社,1993。

上一篇:Economic Development vs.Protection of Ethni... 下一篇:Jiang Zhixin:setting his hope on new-gener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