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幽玄 第7期

时间:2022-10-28 02:27:17

建筑幽玄 第7期

摘 要:幽玄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可能不具备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式,但是作为东方美学倾向的表述,它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与创作对象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并通过笔者实际参与的项目窥见“幽玄”这一东洋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同时分析传统美学意识在诸多领域的繁衍中的偶然与必然以及这一东方美学概念在建筑创作中的应用。

关键词:幽玄;建筑东方美学;自然美;艺术美

Abstract:The traditional Japanese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might not be feasible in providing a practical or operational guide in architectural design practice. But the concept itself as a description of a tendency in oriental aesthetics provides an explanation to the indispensibl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ature and the object being designed that can be usually found in art creations with oriental characteristics. With the author’s own understanding of the oriental aesthetics concept of Yugen as expressed in projects the author worked in, the paper analyzes the fortuity and necessity of the usage of traditional aesthetics concepts as it evolves and being used in many fields, as well as the application of such aesthetics concepts in the creation of architecture designs.

Keywords:yugen;oriental architectural aesthetics;natural beauty;artistic beauty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88-02

1 前言

幽玄,作为日本两个最基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另一个是“物哀”),从传统文化的歌论,能乐,延伸至各个文化领域,甚至日常生活当中,是日本审美取向的核心概念,而基于幽玄产生的背景的根源的辨析,可以认为它在某种范畴内,也代表了东方,特别是中国的审美意识取向。

从广义的幽玄美学理论层面来说,幽玄是纯粹的日本文化,来源于日本的歌道,但是“幽玄”二字,最早却是由中国传入的,并且“幽玄”在文论和美学领域的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日本和中国都是近似的,并且从其表现形式和倾向来说,都是东方的,表达的对美的感受也是近似的。因此,本文借用幽玄的概念,从表现形式与形成根源中,分析其美学原则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探讨建筑与环境的关系中的东方美学意识,“地形.型构”这一设计手法的提出,也是在这一审美意识的潜移默化影响下的产物。

2 入“幽玄”之境——地形.形构与东方美学

选择“幽玄”这一概念来对地形.形构的建筑设计手法进行阐述,基于两个原因,首先,“幽玄”表达出来的美,能充分表达该手法创作出来的空间意味。

本文不打算从文论及文化研究的深层次去辨析幽玄的概念,只是概括的提取出幽玄表现出来的情境在建筑设计领域的表达。首先要了解幽玄所表达的意境,幽玄,是“‘优美,幽雅,含蓄,委婉,间接,朦胧,幽深,幽暗,神秘,冷寂,空灵,深远,余情面影,超现实等审美趣味的高度概括。作为一种审美形态,‘幽玄’标示一种暗含的,包蕴的,内聚的,收拢的,沉潜的状态。’”“‘幽玄’也表现在日常生活中,……日本式建筑不喜欢取明亮的间接光线,特别是茶室窗户本来就小,而且还要有帏帘遮挡,以便在间接的弱光和微暗中显出美感。”幽玄表达一种深沉的,隐性的,诱惑的静美之感。在建筑的表现上,可以展现禅的空间韵味,以东方传统的美学感受为基础,可以导出诱人的魅力。这很难说是一种具体的设计手法,只是一种属于东方的,对美的情结。

第二个原因,从幽玄产生的背景来说,可以说和歌是幽玄概念的载体。而和歌的特点是,抒情与述景紧密结合,在描写自然风物当中将浓厚的感情渗透在其中。这是将“自然感的要素”和“艺术感的要素”统一起来。这对关注人文风土环境的建筑设计来说,是从对环境的深层感受方面就一脉相承的。

“在东洋特别是日本,由于气象风土上的原因,以所谓“自然美”即自然物为对象的审美体验,无论是在其广度还是在其深度上,早就有了显著的发展。其结果,这种自然美的体验,对人们本身而言已经转换为一种艺术体验了,由此而体现出了一种催生审美价值意识的倾向。与此同时,东洋独特的世界观,使得这种感情的倾向更加朝着思想方面深化和发展。”因着这样的体验,在设计中寻找建筑本体与环境的关系,甚或由环境推导建筑的形体构成,已然是东方美学中精神上,思想上的追逐,而非单纯的手法上的选择。

图1-株洲博物馆总平面图

“在美本身的问题范围内而言,可以说,在东洋,那无论从思想上还是感情上,都不可能将所谓艺术美和自然美,像西洋美学那样在‘形式美’和‘内容美’相关联的意义上加以区分;也就是说,在东洋的美意识里,在两者密不可分的意义上,自然美与所谓艺术美的意味是相同的。同样的,在所谓自然美当中,也有着艺术美的东西。而且,这两者不仅在密不可分的意义上结合在一起,在审美的意义上,可以认为两者是直接的由‘自同性’而殊途同归的。”在建筑美学表达的范畴,这一观念表现为“自然美”亦即“建筑美”,由地形的自然美为基础,构建出建筑本身的美,是最能体现东方审美哲学的整体性的方式,同时也表达出东方艺术创作的本源根据。

图2-株洲博物馆透视图

3 建筑设计实例——株洲博物馆概念方案设计

下面选取魏春雨教授的株洲博物馆方案设计案例,分析其创作的灵感与设计手法,能从中窥见“幽玄”这一东洋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表达,同时也说明了传统美学意识在诸多领域的繁衍中的偶然与必然。

3.1项目概况

株洲市文化园的规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并于90年代初形成雏形,园内现有图书馆,博物馆,艺术馆三馆。文化园位于人民中路以北,红港路以东,纺织路西侧,总用地面积49196.5m2。它是株洲文化历史展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株洲市内重要的群众文化场所。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安排,计划将图书馆、群众艺术馆搬迁至他处,岛上只保留博物馆,并将岛上“三馆”馆舍整合,筹建株洲博物院。

3.2设计概念:“大溪”环流

取源湘水之“洲”,隐喻“洲”之始义,柔和消解建筑自身体量,建筑与环境共生于岛中。以不规则折线动态生成于场地,环境模拟湘水冲刷之肌理,贯穿场地始终,质朴硬朗而富有生命力。颠覆建筑于地面传统明显界定关系,使其互为依附,北构西折,蜿蜒屈曲,丰富其内部展示空间。

在这样一座岛上,建筑群被限定在特定的情境里,而在这样的情境里,建筑师主动的让建筑体量湮灭,周边环境的覆盖之下,蕴藏了空间委婉的表白。水在陆地之上并不存在,却成为形构的动因,成为了线索,建筑群的构成,流线的组织,一切都来源于自然要素的介入。自然之美的驻留,形成了艺术之美。两种元素高度统一时,建筑与环境的相融显得理所当然和顺理成章。建筑与环境的界限在相融中模糊并消失,那空间的幽玄便被清晰的阐释出来,建筑出入口的含蓄和间接,展示空间的幽暗和深远,建筑形体的朦胧和空灵。所有这些空间或形态特质都符合博物馆的功能需要,这种浑然天成便是地形形构这一手法的本源,也是目标。

4 结语

幽玄作为日本的传统美学概念,在建筑设计实践中,可能不具备具体的可操作的指导性方式,但是作为东方美学倾向的表述,它解释了东方艺术创作中的自然与创作对象间不可分割的关系。在建筑设计的表象上,地形.形构这一手法的提出和实践,都表明它是来源于我们传统的美学感受和认知的。本文并非要为这一设计手法“寻根”,而是理清了这一美学原则和其发展根源,在设计实践中更能把握好自然与艺术之间的因果关系,指导我们在建筑设计中追求自然与艺术的统一的美。

参考文献:

[1](日)能势朝次,(日)大西克礼.日本幽玄[M].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2](日)本居宜长.日本物哀[M]. 吉林出版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

[3](美)阿诺德·柏林特(Arnold Berleant)[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东方明珠·世纪花园规划设计 下一篇:大学校园景观更新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