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开发研究

时间:2022-06-08 08:43:36

多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开发研究

摘 要:本文从文化旅游区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驱动力、空间和产业上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开发模式进行探讨,并以综合视角为出发点,以广东省新兴县六祖文化旅游区规划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关键词:文化旅游区;小城镇 ;联动开发

Abstract:From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tourism area to start, through the driving force, space and industry contacts on the aspects of cultural tourism and the linkage between the small town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l, and an integrated perspective as a starting point to Guangdong Province Xinxing County Cultural Tourism District Planning Patriarch conducted the empirical research.

Keywords:cultural tourism zone;small towns;joint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TU984.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5-03

1 引言

从大区域尺度来看,大多数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都需要依托周边大中城市发挥旅游流的集散作用,如九寨沟依托成都作为集散中心、龙虎山依托鹰潭作为集散中心等。从小区域尺度来看,旅游区的发展并不是孤立的,旅游区内部对开发建设都有一定的限制,规模化的配套产业将在旅游区周边依托现有小城镇或是新建城镇发展壮大,这些小城镇将逐步印上自身的文化烙印,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联的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体现在建筑形态、空间格局或是民俗生活等方面。

目前国内外关于文化旅游区开发模式和小城镇开发模式的研究成果较多,但有关两者之间联动开发模式的研究较少。本文所研究的小城镇是指伴随文化旅游区逐步发展起来的以配套功能为主的小城镇,本身即作为旅游区核心旅游资源的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不在本次研究范围之内。

2 不同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特点

2.1驱动力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驱动力包括经济驱动力和社会驱动力两部分,其中经济驱动力是指带动旅游区或小城镇的开发建设,社会驱动力是指带动旅游区或小城镇形象与知名度的提升。从驱动力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以下三种模式。

2.1.1单向弱驱动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发展,对配套设施提出了少量的需求,周边小城镇开始小规模的开发建设。该模式下,旅游区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会产生少量的影响,而小城镇对文化旅游区产生的反作用力微乎其微。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初步发展阶段,如中国四大道教名山之一的安徽齐云山旅游区,周边齐云山镇开始发展餐饮、住宿等简单配套产业,但处于较低发展层次,同时齐云山旅游区对周边齐云山镇的经济带动作用较弱,齐云山镇更是没有什么名气,对旅游区的影响微乎其微,产业上仅有较小的联动。

2.1.2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对配套设施提出了规模化需求,周边小城镇开始大规模开发建设。该模式下,旅游区的发展对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以及知名度的提升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小城镇对旅游区逐步产生经济上的反作用力,但小城镇还未形成自身完善的文化烙印,对旅游区的社会驱动力较弱。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发展阶段,如世界文化遗产庐山风景区与风景区内的牯岭镇,牯岭镇作为庐山风景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初步形成自身的城镇形象,与旅游区之间呈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式,产业上密切联动。

2.1.3双向强驱动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到成熟稳定阶段,全面带动小城镇的开发建设与知名度的提升。小城镇不再仅仅体现配套功能,开始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联的自身文化烙印,成为特色文化旅游小镇,反之对文化旅游区产生较大的影响。两者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带动。如作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的九寨沟风景旅游区,已步入成熟稳定阶段,对旅游区沟口的漳扎镇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旅游区作为全镇的支柱产业,带动了全镇产业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反之,漳扎镇的城市形象明确,尤其是沟口配套服务一条街——边边街,更是成为九寨沟旅游区的一大亮点,旅游区与城镇之间联系密切,产业与形象得到了相互的带动。

2.2 空间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从空间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三种模式。

2.2.1初级空间隔离模式

通常发生在旅游区的起步阶段,旅游区对配套设施的要求很低,在旅游区内部零星用地即可解决。同时,一般而言,旅游区发展的初级阶段,周边小城镇居民对于旅游业所带来的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反而会认为游客的介入会影响他们的生产与生活,对旅游业的发展持反对态度。因此,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在空间上没有关联,一般通过围墙的形式进行隔离。

2.2.2空间融合模式

通常发生在旅游区的发展和成熟阶段,旅游区对配套设施提出了规模化发展需求,配套小城镇逐步成为旅游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两者在空间上呈相互融合状态,往往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开发建设,互相促进。以云南丽江古城、凤凰古城为代表的一大批旅游小镇,借助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旅游小镇发展,保护与利用相结合,旅游区与配套设施有机的事例在一起。

2.2.3高级空间隔离模式

这是旅游区发展到成熟阶段所呈现的一种衍生模式。当文化旅游区定位于营造空灵、纯粹、非世俗、与世隔绝的文化氛围时,餐饮、娱乐、购物等世俗的配套产业不再适合于旅游区内部开展。因此,需要将配套小城镇与文化旅游区在空间上进行隔离,隔离的形式一般采取河流、绿地等生态手法。比如是广州南沙万顷沙,这里拥有湿地、碧海、流水、沙田等资源,并且利用自然元素将旅游区与城镇分隔开,形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水乡文化旅游度假区,区内只营造原生态水乡文化内容。

2.3 产业视角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模式

从产业视角来看,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之间存在三种模式。

2.3.1产业非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所有产业与小城镇之间几乎没有关联,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起步阶段。如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许多文化旅游区都处于摸索阶段,产业配套没有跟进,小城镇的发展与文化旅游区是相对独立的。

2.3.2产业低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少量产业与小城镇有一定关联,小城镇为旅游区提供较低档次餐饮、住宿功能,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初步发展阶段。帽峰山旅游区作为广州东北部的绿肺,自然条件优越,周边的城镇随着旅游区的发展,自发形成了以餐饮、住宿等一系列产业,但由于地处边缘地区,它们之间的联动性较差。

2.3.3产业高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的大多数产业与小城镇都有密切的联系,小城镇为旅游区提供餐饮、住宿、娱乐、商业、交通等全方位的服务,该模式通常发生在文化旅游区的高速发展阶段与成熟稳定阶段。如杭州灵隐寺旁的安缦法云,保持了杭州原始村落风格和周边自然山体的完整性,以酒店旅游为主的旅游产业,以文化为设计理念,原生态环境为背景,为杭州灵隐寺景区提供相关的配套设施。

3 基于综合视角下的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规划

通过对大量文化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的案例研究,我们认为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开发一般而言会采取混合的开发模式,而且伴随着文化旅游区发展的不同阶段,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之间呈现出不同发展模式的组合。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与老子、孔子并称为“东方三圣”的伟大人物,在中国及世界佛教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云浮市新兴县是六祖惠能大师出生、成长和圆寂之地,保存了众多六祖生平留下的遗址遗迹,为新兴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坚实基础。笔者在《广东省新兴县六祖文化旅游区规划》(下简称规划)编制过程中,在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阶段六祖文化旅游区的开发采取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探索一种突显人文特色的全新发展模式,打造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中国禅都”特色文化旅游区以及一个与珠三角城市网络紧密相连的禅意休闲小镇。

3.1现状判断:无相关驱动+初级空间隔离+产业非相关模式

文化旅游区发展初期,伴随着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对住宿、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提出了较小需求。即使旅游区周边已有一定规模的城镇建设,但是由于旅游区处于起步阶段,影响力较小,住宿、餐饮等基本配套设施的建设仅在旅游区内部零星用地解决。因此,该阶段旅游区孤立发展,与周边小城镇无驱动关系;在空间上呈初级空间隔离模式;在产业上呈非相关模式。

通过分析,我们认为虽然六祖文化旅游区内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国恩寺以及具备高硫化氢含量的温泉资源在广东省内已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由于缺乏全盘规划,景区景点各自为政,除了住宿产业之外,并未带动其它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住宿产业在旅游区内部解决,旅游区孤立发展,与周边六祖镇几乎没有关联,在空间上由于六祖河的分割,呈现互隔离状态,产业之间几乎无联动关系,呈现典型的“无相关驱动+初级空间隔离+产业非相关”的发展模式,急需通过规划,提升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的联动发展水平。

3.2启动阶段:单向弱驱动+初步空间融合+产业低相关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初步发展,旅游区内的零星建设用地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配套产业发展的需求,同时旅游区内的开发建设又受到一定的限制,需要在旅游区外缘寻找发展机会,对周边城镇提出了少量低档次配套餐饮、住宿功能。城镇居民开始意识到旅游业的发展能够带来的一定的机遇与切实的经济利益。旅游区与小城镇呈单向弱驱动模式;在空间上呈初步的空间融合模式;在产业上呈低相关模式。

规划根据启动阶段的特点,提出在启动阶段纪要鲜明的提出将六祖文化旅游区打造成为集朝拜圣地、文化体验、温泉度假、养身保健、会议展览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性影响力的“中国禅都”,通过对禅文化的深度挖掘与禅文化景点的打造,在旅游区营造出充满禅意的、空灵的、纯粹的、非世俗的、与世隔绝的文化氛围。

为了强化启动阶段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联动发展的效果,营造充满禅意的、纯粹的文化氛围,规划结合未来发展定位,将朝拜观光业、温泉度假业、禅文化研发产业、配套服务业、节庆会展业、特色农业、主题房地产业七大产业作为规划区未来的产业发展方向。其中重点培育禅文化研发、配套服务、节庆会展、特色农业、主题房地产等五大旅游区与六祖镇密切联动的产业,在文化旅游区与旅游小镇的联动发展趋势。

3.3发展阶段: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基本空间融合+产业高相关模式

随着文化旅游区的进一步发展,知名度大力提升,旅游区呈现高速发展特征,游客量呈现大幅度增长,带动了住宿、餐饮、商业、娱乐、交通等相关配套产业的大力发展,旅游区内用地已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对周边小城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旅游区与小城镇呈双向强弱混合型驱动模;在空间上呈基本融合模式;在产业上呈高相关模式。

规划根据现状用地特征,为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的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划分“西—中—东”为三大区域,并分别赋予“禅—河—城”三大主题,强调禅文化与地域山水资源结合为特色的空间策略,旅游区与六祖镇在空间上呈现出基本空间融合。

“禅”:以禅文化为主题的修禅文化体验区。该区域依托自然山体与历史建筑,利用禅宗文化的氛围打造包括禅学院、私家禅院、特色农禅园、禅意温泉等一系列禅文化主题旅游产品。

“河”:以六祖河为核心的一河二岸景观观光带。本次规划通过六祖河与绿带的手法将文化旅游区与六祖旅游小镇从空间上相隔离,六祖河区域是小城镇与修禅体验的过渡区域,通过滨水步道、湿地观光、亲水休憩等项目,使人们在感受城市体验禅宗的过程中洗涤心灵。

“城”:带有浓郁禅文化烙印的以宜居为目标的禅意休闲小镇。城镇以独特建筑肌理和环境氛围、特有的历史文化遗迹、传承的文化内涵为特点,在对现状历史建筑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发开与资源整合,保护与利用相结合,包括生活居住、旅游购物、康疗养生、社区服务等功能。

3.4成熟阶段:双向强驱动+完全空间融合或高级空间隔离+产业高相关模式

当文化旅游区发展到一定阶段,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已基本完成,由于景区自身的饱和特征,游客量保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该阶段,受到文化旅游区的影响,小城镇逐步印上自身的文化烙印,城镇形象已经明确,形成与文化旅游区相关的特色文化的旅游小镇,发展成为旅游区内的又一亮点。旅游小镇与文化旅游区呈双向强驱动模式;视文化旅游区不同发展特征,空间上呈完全融合模式或高级空间隔离模式;产业上呈高相关模式。

规划期末,规划提出六组镇要形成带有浓郁禅文化烙印的以宜居为目标的禅意休闲小镇,发展成为六祖文化旅游区内的又一亮点。休闲小镇与文化旅游区之间相互支撑、相互带动,呈现“双向强驱动模式”。

4 结语

本文从文化旅游区发展的脉络入手,通过驱动力、空间和产业上的联系等方面,对文化旅游区和小城镇之间的联动开发模式进行探讨,从综合视角来看,伴随着文化旅游区起步、初步发展、高速发展和成熟稳定四个发展阶段,旅游区与周边小城镇之间呈现出不同的演变趋势,规划需根据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从功能布局、产业等方面提出应对策略,以促进文化旅游区与小城镇联动开发效果。

参考文献:

[1] 马晓冬,翟仁祥. 论旅游文化资源及其开发——以苏北地区为例[ J].人文地理,2001,(6):89~ 91.

[2] 谢贵安,华国梁. 旅游文化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 何勇. 甘孜州发展旅游文化经济的构想[J]. 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2):21~ 22.

[4] 余意峰. 湖北旅游文化资源的开发策略[J]. 学习月刊,2006 ,(3):64.

[5] 滕春惠,马晓冬,沈正平. 江苏省旅游资源的文化构成及其开发[J]. 人文地理,2006,(6):74~75.

[6] 陈咏梅. 旅游文化资源开发与旅游经济[J].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90.

[7] 王铮,李山. 论旅游区的文脉[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

[8] 肖和平,张灿,陈光华,陆炜. 村庄与风景旅游区协调发展的规划对策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4,(6).

上一篇: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生态运用 下一篇:关于苏南小城镇和农村的城市化建设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