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优化设计

时间:2022-08-27 09:45:24

浅谈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与道路优化设计

摘 要:中小城市的城市规模、结构变化与大城市有着差别,其城市道路交通也表现出个性特点。本文针对中小城市交通模式、组织方式、道路规划设计等方面进行简单分析,提出了道路交通规划中的解决对策,以便中小城市的交通规划能适应未来交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

Abstract:The size of the city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big city differences in urban road traffic also showed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 Modes of transport, organization of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road planning, design, etc. In this paper, a simple analysis of the proposed countermeasures in road transport planning, so that 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 in transportation planning to accommodate future traffic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Keywords:small and medium-sized cities;road traffic planning;road optimize the design

中图分类号:TU984.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2)07-0073-02

1 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分析

1.1 中小城市客运交通模式分析

1.1.1私人小汽车的发展。从国外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个人交通工具的发展经历了从自行车——摩托车——私人小汽车的过程。在我国,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及WTO的加入,私人小汽车的大景出现已见雏形。国家已明确将汽车工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并鼓励私人购买小汽车,以培育国内市场。

对中小城市,虽然政府鼓励和扶持公共交通发展,以提高城市上地和资金的使用效率,方便广大市民出行,但客观上由于这类城市规模较小,公共交通难以吸引大景乘客而形成规模经营。因此,中小城市未来必然而且合理的客运交通模式是公共交通方式与步行、自行车、摩托车、私人小汽车等个人交通方式并存互补,且以个人交通方式占优。私人小汽车的拥有率和使用率将大大高于大城市。

1.1.2城市公共交通的位置。在中小城市,自行车、摩托车、助动车等个人交通工具在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其中的一部分会转化为私人小汽车,一部分应考虑引导到公共交通上。中小城市限于自身的条件,公共交通可能不会成为人们出行选择的主要方式。但是对于人口超过10万人、半径超过2km的中小城市,公共交通应仍然作为一种重要交通设施和手段加以建设和发展。

1.1.3自行车交通的作用。自行车是一种非常经济、方便的门到门的个人代步交通工具。当道路基础设施不完备、公共客运服务水平又低时,自行车交通在城市客运交通中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越性。

自行车适宜的出行距离为0—5 km。中小城市的半径一般在1.5—4 km,最适合于自行车使用。从我国国情出发,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及人民生活需要的多样性,中小城市的自行车交通将会长期存在。它既可以解决城市居民出行的交通需要,又可以减轻对城市道路和停车场的使用压力,同时还可以减少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因此,自行车交通在未来的中小城市交通体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1.1.4对步行空间的需要。行人也是城市道路的重要服务对象之一。步行在我国中小城市居民出行方式中是仅次于自行车的一种交通方式(占居民出行总量的30%—50%),而对于一些特殊人群也许是唯一的交通方式。

1.2适应小汽车时代的路网规划

随着城乡经济高速发展,小汽车正悄悄走近寻常百姓。中小城市建设应该充分考虑到这一趋势,从城市布局、功能分区、小区建设、道路网规划以及停车场的布置等方面,全而系统地研究考虑。尤其是城市道路网及停车场的建设方面,要求能够适应小汽车时代交通的需要。

1.2.1大型公建布局模式。大中小城市习惯上都将吸引大量人流、车流的大型公建集中布置在道路交叉口四周,形成所谓“四大金刚”。中小城市的交通几乎完全是平面交通,机动车流、自行车流、行人流都在道路的同一平面空间内流动。到了交叉路口,各种交通流汇集在同一平面内穿插、交织、冲突,形成难于疏解的“结”。这种情况下,商业(文化、娱乐、餐饮)功能与交通功能重叠,使本已十分紧张的交叉路通状况雪上加霜。如果将传统的交叉口点式集聚模式改为路段集聚模式,则可大大减轻交叉口的交通压力,又有利于大型公建增加营业和活动空间,集散更多的顾客。

1.2.2道路网布局模式。如前所述,中小城市可能而且合理的交通结构是各种交通方式并存互补,以个人交通为主,同时必须有公共交通辅助的模式。其交通系统必须相互衔接但又互不干扰。为此,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道路网设施。

1.2.3道路网密度。根据发达国家经验,小汽车交通道路宽度不一定要很宽,但道路的密度一定要大。各类车辆能够进得来出得去,运行畅通,才能真正

实现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分流。

发达国家中小城市道路密度均较密,道路的间距一般在100 m左右,从而能很好地保证道路的交通顺畅。因此,我们在进行中小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和设计时,应提高城市道路的密度,道路间距可在100—200 m之间。在建设时,则可根据交通发展的需要及建设资金的落实情况分期、分阶段地逐步实施。

1.3 道路横断面规划设计

随着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不断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目前中小城市普遍面临的交通问题,因而也就需要不断地进行城市道路的建设。但目前的交通状态,尚未进入小汽车时代,所以也不可能立即按小汽车时代的路网体系和道路标准进行现阶段的道路建设。但是,应该充分考虑到现在建设的道路在今后进入小汽车时代的适用性。因此,在现阶段建设的城市道路,在横断而的规划、设计时,要考虑好将来用作机动车道路的非机动车道的位置空间。

可以考虑三种形式:一种是传统的三块板形式,用于主干道,设置一定宽度的分隔带,将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分开,今后可调整作轻轨、公交车辆专用道。这将有利于今后交叉口的渠化改造(图3)。另一种是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及人行道布置在同一红线路幅内,但非机动车道不与机动车道同一平面,而与人行道同一平面。这种横断面形式的道路,非机动车道与机动车道之间不需要设隔离墩或隔离栏,同时便于设置人行横道线(如图4)。这种横断形式的道路在荷兰的中小城市中相当多,值得我们借鉴。支路则可采用普通的一块板的模式(图5)。

道路设计应以人为本,为行人提供舒适安全的步行空间。在未来道路的规划和设计中,应充分考虑行人步行的舒适方便,既要有舒适宽敞的人行道供行人使用,还要能使行人安全地穿越道路。

1.4 交叉口的规划处理

目前,我国广大中小城市由于现阶段道路交通量或城市建设资金的限制,道路交叉口一般均为简单的平面交叉。

在未来进入小汽车时代后,道路的交叉口能否保证各类车辆的行驶畅通,将会影响整个道路网的服务水平。所以,在现阶段进行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设计时,应考虑留有足够的空间,供将来作渠化交通组织或设地道、天桥或其他形式的简易立交,保证车辆的顺畅通行。对于受到各种条件限制,今后难以改造的交叉口,则可考虑采用信号灯来控制交通。

图1-道路横断面 三块板形式

图2-非机动车与人行道同一平面

图3-道路横断面 一块板形式

2 中小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

2.1 道路特色设计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元化,其中也包含了城市形象的个性化需求。因此在街道规划设计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并突出特色,注重城市整体形象的塑造。塑造城市形象应利用好城市的自然条件,尊重城市自然形成的地形条件,这样既经济又可创造地方特色。

中小城市道路设计要反映交通性、生活性及游览性等各种功能。

中小城市道路设计要注意与周围环境相和谐。

2.2 道路线形优化设计

道路线形设计直接关系到道路的使用质量和交通运输状态。良好的线形设计,不仅为城市交通运输提供安全迅速便利的条件,而且也能与沿线两侧自然环境和景色相融合,以消除乘客路途的疲劳。从景观和安全观点来看,用较大半径的圆弧曲线,要比漫长的直线和短线为佳,除了主干线道路和交通性干道不宜采取较多的转折外,一般的道路都可以采用适当的转折,设置较大的曲线,使沿线两侧建筑物,自然景色有所变化,以消除长直线的单调感,解除司机的疲劳,遏止交通事故的发生。

2.3 道路交通工程的优化设计

2.3.1 交通性道路

交通功能性设施要以为车行交通服务为主,路灯、护栏、候车廊及人行天桥等设施的设计要简洁明快,突出使用功能。交通标志、标线的选位应有一定的提前量,以便驾驶员在快速行驶中能够提前了解前面的路况条件及管理要求。

2.3.2 生活性街道

由于此类街道人车混杂,交通情况非常复杂,所以设施规划设计要细致入微。标志标线方面做到充分利用现有路面, 更有效地组织交通。街道的停车需求较多,合理布置各类型的停车位和组织交通尤为重要,引导和限制性的设施是设计的主要手段。其主要措施是通过在路边、路中设置各种设施来控制车流、限制车速,以换取居民更多的活动空间。

2.4 道路设施优化设计

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主体,街道设施是为人服务的,因此街道设施的规划优化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集功能与环境景观于一体,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使人们活动起来都能体会到舒适、方便、自然、和谐且美好的感受。如在人流集中的步行商业街周围,设置足够的停车场使人们出行更方便;休息座椅与高大乔木或花坛相结合,使人在休息时既亲近了自然又可以避免夏日的暴晒;林荫小道、座椅、路灯及电话亭等,提供人们小憩休闲的空间。以人为本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特殊要求,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如在街道必要的地方设置残疾人坡道和盲道;提供儿童专用的坐具、场地和设施;为老年人和残疾人设置厕所蹲位等。从城市道路建设的细节处,更多地体现对人的关怀、关心、帮助和方便。此外路面设计也是城市道路设计中重要的方面。传统的不透水性路面结构易在集中降雨季节造成内涝和道路积水,影响正常的交通秩序和城市居民的生活,因此应该采用现代透水性路面。

3 结语

中小城市在进行交通规划、道路优化设计时,既要改造现有的道路交通设施,解决道路的交通问题,又要考虑到未来的交通发展需求。应组织起良好的道路交通体系,以提高中小城市道路的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 范红辉.中等城市发展战略新探索.企业经济,2005年第6期.

[2] 陈大鹏.区域发展战略演变与小城镇发展.小城镇建设,2004年10月.

[3] 姜燕玲,刘应宗.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山东大学学报,2006.

[4] 陈蕾.我国中小城市交通规划及评价的方法研究.西建大学硕士论文.

[5] 张光平.中小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浅探.中国市政工程,2007年2月.

[6] 王波.中小城市交通策略及规划模式研究.道路交通与安全,2005年第5期.

[7] 张戈,黄旭华.城市道路的优化设计.广东科技,2008年第6期.

[8] 城市规划原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9] 城市道路与交通.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上一篇:论现代道路交通文化景观 下一篇:建筑材料在建筑表皮中的生态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