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时间:2022-10-28 01:47:08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探究

摘 要: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其实践教学体系应是一个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构成的递进式、开放式的体系。目标体系包含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内容体系包括素质教育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管理体系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及质量管理等。保障体系包括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及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等。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 城乡规划专业 实践教学体系 人才培养定位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技术类型高等学校转型,重点举办本科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新时期被赋予了新内涵,探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目前学术界针对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专题研究不多,开展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一、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分析

相对于其他类型教育,应用型本科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相对于其他学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有自身独特的人才培养内涵定位。

应用型本科教育既不同于研究型本科学术人才的培养,又不同于高职高专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2014年,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透露,以2000年以来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为重点,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步伐,更加直接地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生产服务一线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1]。目前,我们国家普通高等院校是1200所,而新设的600多所本科高校差不多的总数的50%。这些高校的类型的就发生了改变,淡化学科、强化专业,不再是研究型大学的压缩饼干,而要按照岗位对接,即按照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要求培养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客观规律为社会谋取直接利益的人才[2]。在科学原理(即客观规律)成为社会的直接利益的过程中,存在三个转化:第一转化,是将科学原理演变为工程(或产品)设计、工作规划、运行决策;第二是将第一个转化的结果转化为生产经营活动的工艺、程序、方法,进行现场管理、智力操作。第三是将第二个转化的结果进行技能操作,形成产品和服务。在应用型人才中,把实现这三个转化的人才分别称为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3]。应用型本科培养的是高级技术型人才或初、中级工程型人才,对于工科来说,培养的是介于工程型人才和技术型人才之间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应用技术型人才)。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将城市规划专业从原作为工学门类建筑学一级学科下属的二级学科升格为一级学科,并正式改名为“城乡规划学”,无疑是实现我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战略目标的历史性选择,其中包括6个二级学科:区域发展与规划、城乡规划与设计、住房与社区建设规划、城乡发展历史与遗产保护规划、城乡生态环境与基础设施规划、城乡规划管理和区域发展与规划。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阶段,许多新城镇、大量新城区在建设,对于物质性规划的需求较大。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中小城镇的发展,城乡规划行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量日益增大。

根据应用型本科和城乡规划专业的特点,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主要面向地方、服务基层,毕业生就业以中小城市的规划设计和管理部门为主,即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主要培养面向地方的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部门的应用技术型人才。

二、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探索

在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的基础上,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强化中小城镇规划设计管理的规律和特点的总结与探求,应是一个由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保障体系等构成的递进式、开放式的体系。详见图1。

(一)目标体系

目标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纲领,包含知识、素质、能力要求。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应使学生掌握与城乡规划相关的综合性知识,包括城乡规划、城乡工程系统、城乡设计与建筑、城乡科学、城乡规划管理、城乡规划法规与方针政策等核心知识体系,且涵盖城乡经济、城乡社会、城乡地理、城乡环境与城乡生态等专业群知识体系;应使学生具备工程实践能力、知识更新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等关键能力;应使学生具备职业特质、职业素养、工程伦理、健康身心等工程素质。充分考虑本专业“综合性”、“实践性”和“政策性”的特点,培养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图1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二)内容体系

内容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核心,应涵盖课内与课外活动、分散与集中活动、因材施教活动等,是一个能力递进、循序渐进的体系。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主要包括素质教育实践、专业教学实践、岗位能力实践、创新创业能力实践等方面。

1.素质教育实践

素质教育实践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在素质教育实践体系中,首先应包括锻炼学生健康体魄及健康心理的实践活动,这是最基本的实践要素。其次,应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对工程伦理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在人与社会、自然的和谐统一中,从人的真正需求的层面理解工程,使工程的决策和实践更具人性化,更富有伦理。再次,应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引导大一新生尽早思考毕业后有何选择――直接就业、创业或继续深造,等等,这样学习起来更有方向感和目标性;并注重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分析各自优点和缺点,取长补短,以便找到适合自己的最佳岗位。

2.专业教学实践

专业教学实践体系主要是校内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基础实践、课程设计与模拟实习等实践教学活动。

基础实践是课程内的基本功实践操作训练,即加强学生的手绘表达能力、平面设计能力、效果图建模能力、计算机辅助设计能力等基本功训练,大多以课堂练习、上机等形式进行,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学生日后的规划设计打下坚实的实践基础。

课程设计,即学生的设计选题与工程案例结合,丰富设计内容、加强团队合作。如建筑设计、详细规划课程设计、总体规划课程设计、城乡设计、城乡规划模型制作等。

模拟实习是仿真实习环节,模拟评审会是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校内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即学生将自己的图纸挂在黑板上,介绍自己的方案构思,同时回答老师的提问。这样,学生就必须有自己的见解,并能表达出来,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胆量,又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4]。

3.岗位能力实践

岗位能力实践体系主要是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主要包括专业调查、社会调查、毕业设计、毕业实习等。

让学生在校期间参加专业调查活动,使学生大体把握城乡规划行业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能使学生认识本专业的工作内容和顺序,明确市场对从业人员的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

除了专业调查,还应积极引导学生对社会进行关注,开展社会调查活动,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国情、省情、校情、家庭情况等。譬如:可开展学生自我家庭经济状况调查活动,让学生加深对父母的理解,把自己的学习和家庭联系起来,以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毕业设计与毕业实习是将学生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并接受实践检验的重要综合性实践教学环节,但是目前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存在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断裂”的现象,普遍模式是:教师给出题目,学生选题并在校内进行毕业设计。这种模式存在许多弊端:如选择的虚拟设计项目未能与工程实际结合;教师的指导工作量大,无暇认真指导;单师(只有校内教师)指导;题目重复;题目偏小单一,得不到综合性训练,等等。因而,需要将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进行一体化统筹管理,即通过毕业实习为毕业设计提供实践平台和支撑,进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同时丰富毕业实习的内涵;通过毕业实习提前融入工程实践,参与工程的设计、核算、管理、市场调查与开拓、对外业务处理等方面工作,全面了解城乡规划流程及工作要求,从而增加就业机会;通过结合生产实际的毕业设计的培养和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素养得到提升,进而可以实现高质量的就业[5]。

4.创新创业能力实践

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主要是根据学生不同的特质,引导其开展不同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2014年,总理发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新时期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非常关键。创新创业能力实践主要包括专业社团活动、学科竞赛活动、科技创新活动、创业教育活动等。

专业社团活动带有专业实践性和多学科交流的特点,以满足学生成员对知识的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为共同目标,与专业学习、学术研究结合紧密,应积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潜质和兴趣参加不同类型的城乡规划及相关专业社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

学科竞赛活动及科技创新活动能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精神,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教师技术研发与应用团队,发掘学生的创新潜质。

创业教育活动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充分利用城乡规划行业、企业资源,通过创业讲座、创业培训、创业大赛、实地考察等形式,配备创业导师,指导学生开展创业教育活动,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品质,以创业带动就业,提高学生就业质量和水平。

(三)管理体系

管理体系是保障。只有加强实践教学管理体系建设,才能确保实践教学各项措施的落实和运行。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的管理体系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运行管理及质量管理等。

1.组织管理

组织管理是提高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组织保证,应建立一个校内外结合、师生共同参与、“校、院、系”三级紧密衔接、协调一致的实践教学组织系统。

建立校企合作指导委员会,由校企双方负责人、政府有关负责人和有关专家组成,制定委员会章程,提出校企合作规划和目标、活动方式等,在学校设立办事机构,建立日常信息交流反馈制度;同时,发挥学校教学督导团、教务处的作用,发挥二级院系教学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学生信息员的积极性。

2.运行管理

运行管理是各个组织部门具体落实与实施实践教学计划和方案的过程。

首先,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实践教学大纲、设计任务书、实践教学指导书、实践教学考核办法等制度文件。

其次,应建立规范合理的激励机制、监督机制和约束机制,以督促各管理部门将各种计划、大纲等具体落实。

3.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是体现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水平高低的重要因素,包括质量监控体系和质量评价体系。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应引入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实践教学准备阶段、开始阶段、中期检查阶段及结束阶段等关键节点进行监控,常规检查与专项检查相结合、全面检查与抽样检查相结合,对各类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文件、实践过程材料、实践教学环节现场授课情况、实践总结环节等进行检查。应加强对学生校外实践过程的监管,让学生能真正融入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标准、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等方面。评价主体应由教师、学生、第三方共同组成,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评价内容不仅要关注学生的专业能力,而且要关注方法能力、社会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身心素质和工程伦理素质,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全面性;评价标准不仅要重视结果,更应重视过程,应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及努力程度进行评价,以及对学生的成长、变化、提升过程进行评价,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动态性;评价手段和评价方法应多样化,不仅要有实践报告和卷面考核,也要有实际操作考核,可采用自评、互评、团体评价等多种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四)保障体系

保障体系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支撑,主要包括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人力资源)和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物力资源)等方面。

1.双师型、开放式教学团队建设

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其教学团队应是双师型、开放式的,这样才能培养适应我国中小城镇城乡规划管理与设计需求的高素质应用技术型人才。

双师型教学团队有整体和个体两层含义:在整体上表现为教师来源的双元结构,即“一元”为专职教师(来自于学校),“一元”为兼职教师(来自于行业、企业);在个体上表现为每一位专兼职教师都应具备双师素质,即不仅有较强的城乡规划及相关理论水平、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及教育教学技巧,也具备较强的工程设计及相关实践操作能力。

学校应打开校门,与行业企业紧密联系,聘请工程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同时需要将专职教师送出校门,提高专职教师的工程素质与实践能力。再者,这种开放性还指部门之间、学校之间的师资开放,可组建跨系、跨院、跨校的教学团队,加强教师的交流合作,相互带动,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2.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在互联网+时代,建设智慧型、共享型实践教学资源是适应时展的需要。

一是加强网络实践平台建设。建设完备的网络实践教学平台,师生在网上共建共享实践教学资源,即教师将实践教学计划、工程设计任务、主要实践项目公布在网上,学生可参照完成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也有权限上传实践项目信息、实践心得体会,以促进师生之间的交流。

二是加强校内仿真实训室建设。建立建筑设备工程实训室、数字城乡与虚拟实训室和生产实习工场等仿真实训室,并保证实训开出率和利用率。全面开放实训室,调动学生投入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并以教师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课题引导学生自觉开展科技活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毕业生的素质。

三是加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与企业及其他相关学校以协议形式,建立综合性、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并形成共享机制,在实践项目建设上积极与其他院校取长补短、增进交流。

总之,实践教学工作是应用型本科城乡规划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明确实践教学的目标体系、内容体系、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鲁昕.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4”上的讲话: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解决就业结构性矛盾[EB/OL].http://.cn/hy/20140322/121118584298.shtml.2014-03-22.

[2]吕鑫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203-205.

[3]司淑梅.应用型本科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3.

[4]吕文明,刘海燕.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培养城乡规划应用型人才[J].中外建筑,2007(5):78-79.

[5]周庆元,包文姝.应用型本科专业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和就业工作一体化模式的构建[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2):229-230.

上一篇:新能源智能互联汽车争宠北京车展 下一篇: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发展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