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途径

时间:2022-10-28 01:09:34

增强地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种途径

【摘要】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地理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寻找并抓住关键知识,通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地理课堂 课堂教学 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地理教育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地理教学活动质量的高低。那么,如何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1.巧用相关学科理论,破解教学中的重难点

地理课堂教学中,有些知识往往既是重点也是难点,这些知识常常困扰着广大一线教师,这样的知识有时利用相关学科的理论,可以很好的加以解决。例如:地球公转的速度,为了让学生很好的理解地球在近日点处公转速度最快,而在远日点处公转速度最慢,可以借助物理学中开普勒第三定律,即恒星与行星之间的连线,在单位时间内所扫过的面积相等。若使面积相等,两扇形中的两段弧及其所对应的两个角也就不能相等,也就是地球运行在近日点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最大,而在远日点处的线速度和角速度都最小。再如:因地球不停的自转,使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发生偏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为使学生理解,也可以借助物理学中的理论――沿地表做水平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是力图保持原来的方向和速度这一原理加以解决。在计算1纬度对应的经线弧长和1经度对应的赤道弧长为什么是111km时,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学课中学习的弧长公式推导得出。

2.借用关键知识,环环相扣,可事半功倍

作为关健知识黄赤交角,学生只有在对其概念及其地理意义做到深刻理解并能熟练地掌握,才能很好地理解并掌握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异和季节变化,从而得出四季的产生和五带的划分。例如:向学生讲解“大气环流”部分时,几个假设可作为关键内容,层层递进。先向学生提出假设地球既不自转,同时地球表面又是均匀的,即地球既无海陆之分,又无高山与盆地之别时,这时我们只考虑了水平气压梯度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使地球形成了赤道和两极之间的单圈环流。紧接着向学生说明这种情况实际是不存在的,因此,这是一种理想模式。既然地球时刻不停地在自转,我们就应该考虑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在地转偏向力和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下又形成了三圈环流。可是,地表并非是均匀的,因此,我们还应考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由于海陆分布的影响,从而使呈带状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被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给切断。海陆因其热容量的差异,在不同的季节里,不断变换着冷热源,从而形成了季风环流。地理教材的各章节知识常常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性和逻辑性,地理课堂教学中通过寻找并抓住这些关键知识,通常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运用地理板图、板画、肢体语言以及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以增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性

例如:讲解大气热量的收支、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锋面系统和气压系统、断层和褶皱、季风环流等许多地理知识,教师如能通过各种板图板画手段,可以大大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再如:讲锋面系统时,教师运用肢体语言,可化繁为简。

4.活用乡土地理,让学生学习“身边有用的地理”

教师应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善于把握学生已有的切身体会和生活经验,把饱满的生活热情引入课堂,使他们朴素的生活情景得以升华。以此引导学生通过原有的知识完成地理学科新知识的构建,在轻松愉悦的学习中增强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各种岩石、观察河流地貌的形成、调查当地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对城市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等。

上一篇:新时期教导主任教学管理初探 下一篇:职高生物中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对比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