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五大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

时间:2022-10-28 12:55:10

推进“五大突破” 实现跨越发展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常熟实施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的关键之年。“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是在统筹考虑经济形势变化、常熟发展实际、区域竞争格局等因素的基础上,对未来三年常熟经济发展的总定位、总要求,即到2012年,CDP超过2000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工业开票销售收入、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在2008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当前。尽管国际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影响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回升企稳的基础还不稳固,宏观经济环境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很多,但总体来看,今年经济形势可望好于去年。国际产业布局将加快调整,国家继续保持相对宽松的宏观政策,江苏沿海开发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上海世博会的举办,都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状态,充分把握好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深入实施经济跨越发展行动计划,全面巩固和发展经济回升向好的势头。

一是在扩大有效投入上求突破。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加快推进一批市场潜力大、带动作用强的新兴产业项目,尽早形成新的生产能力,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确保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五大新兴产业投资占比达到55%。发挥政策激励作用,引导企业增强投资信心,鼓励现有规模企业积极引进先进设备,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力争今年技改投入增长20%。积极做好项目储备工作,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密切关注国际产业转移趋势,瞄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加强招商引资的组织程度、突破力度,提高针对性招商、产业链招商的实效。抓住两岸关系深入发展的契机,积极借助“台湾江苏周”效应,加大对台招商力度;加强对日本的宣传推介;以欧美发达国家加快新一轮产业布局调整为契机,积极开展产业对接,争取在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产业链高端项目、新产品研发项目。加强与国内大企业的合作,积极引进央企国企直接投资项目,鼓励支持本地重点骨干企业与央企合资合作,共同开发新产业、培育新品牌、开拓新市场。始终重视项目内涵质量,坚持招商选资标准,注重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制造业提升扩张型项目、国家战略产业配套型项目,决不降低门槛,引进转移的低端环节、淘汰的落后产能。

二是在加快转型升级上求突破。推进经济转型升级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也是赢得后危机时展主动权的必然选择。我们将围绕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软件与服务外包以及生物医药等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细化分解年度目标任务,完善落实配套政策措施,迅速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确保今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达400亿元、汽车零部件产业产值达180亿元、太阳能光伏产业产值达60亿元、电子信息产业产值达340亿元、软件服务外包合同额达4500万美元。更加注重优化产业层次,以引进培育旗舰型、科技型大项目、大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战略产品和知名品牌,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高端环节攀升,向自主研发创造跨越,力争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再提高2个百分点。继续扶优扶强,促进规模集聚,深入推进“1126”计划,到年底形成销售收入超百亿元企业2家、超50亿元企业8家、超10亿元企业35家。抓紧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按照“高端、高新、高效”和品牌化的总体思路,大力推动轻纺、服装、冶金、化工、造纸等传统产业提档升级。在强化新型工业化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业,积极引进为制造业配套的服务业外资项目,推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为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加速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融合互动,深入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重点打造旅游文化、创意文化、时尚文化、文化产品制造四大产业集聚区。主动对接上海世博会,加强旅游产品整合、品牌塑造、市场推介,在共享世博中提升常熟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国际化影响力。

三是在推进自主创新上求突破。科技特派员、教育部“蓝火计划”试点工作的深入推进,为常熟市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增强区域创新能力搭建了重要平台。我们将大力实施人才引进培养“双百双千”三年计划,将人才引进方向进一步对重点产业倾斜,积极引进有技术、有项目的领军人才与创新团队,力争今年引进创业创新领军型人才35名,切实提升重点产业人才集聚度。充分利用与省内外高校建立长效合作机制的有利条件,积极与各高校合作开展人才培养项目,鼓励我市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共建硕博培养点、院士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着力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技术人才。深化资源整合,加强政策支持,加快创新载体建设,常熟科技城在年内基本形成框架;常熟科创园今年力争再引进3至4家大学研究院,三年内集聚10家大学研究院;大学科技园着力提升“科创公共平台”等四大功能区规划建设水平,有效汇聚各类创新要素,年内入驻企业达到40家,争创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细化落实与各高校的合作计划和方案,推动重点产业、重点企业与各高校更加紧密对接,按照校企“共同研发、共同转化、共同应用、共同拥有”的思路,围绕高新技术重点领域和传统产业关键技术开展合作攻关,突破一批制约产业高端发展的技术瓶颈,实现科研优势与生产优势的高效融合。加大主体培育力度,进一步加大科技投入,强化对科技创新的政策激励和导向作用,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争取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2,2%。围绕培育“百家创新型企业”目标,加大对科技型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成长性和爆发力强的本土企业、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全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35家。继续深化品牌战略,优先扶持重点行业品牌建设,鼓励一批有专利技术、有行业地位的企业积极参与制定国家标准。

四是在集约集聚发展上求突破。结合五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传统产业提升发展规划的实施,以常熟经济开发区、东南开发区、虞山高新产业园、新材料产业园“两区两园”转型升级和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全市产业布局,全面推进产业集聚、企业集群、资源集约。全力支持“两区两园”开发建设,不断强化和拓展出口加工区、科技创业园、特色产业园、国际服务外包基地等载体功能,全面增强“两区两园”对高端要素资源的集聚能力、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对周边区域的辐射能力,确保“两区两园”新增投入占全市的65%左右,新增产出占全市的45%左右。支持各镇建好“专业化、特色化”的工业集中区,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完善载体配套功能,提高对特色产业的集聚水平。按照合理布局、错位发展、优势互补、有序竞争的原则,加强产业的整合与集聚,对新批项目一律按照产业规划要求“进区入园”,对现有产业

要通过战略重组、垂直整合等方式实施调整优化,切实增强产业的集中度和产业配套设施的共享度,大幅度提高投入产出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力争人均劳动生产率提高16%左右、亩均投人强度提高10%。一着不让推进节能减排工作,加大对化工、冶金、印染等行业的整治力度,大力推行清洁生产,推广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和节能环保水平,确保全面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

五是在化解瓶颈制约上求突破。随着经济发展回升向好,各种要素需求将不断扩大,生产要素的瓶颈制约矛盾有可能进一步凸显。目前,这种苗头已经有所显现,煤、电、运力渐趋紧张,信贷规模增速减缓,特别是土地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我们将未雨绸缪、早作准备,创新思路、创新办法,千方百计组织好要素资源,保重点、保平衡,为新一轮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化解用地瓶颈。经过近几年土地开发整理,我市耕地后备资源越来越少,占补平衡的难度越来越大,加上国家土地政策总体趋紧,这些都加大了土地供需矛盾。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依法用地、集约用地意识,以对常熟发展负责、对未来负责的态度,真正把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作为破解用地瓶颈的根本途径、作为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举措,进一步加强土地资源整合,科学规划、合理配置、集约利用,为长远发展留出空间。要在严格落实上级政策、合理调配用地指标的同时,切实做好利用土地的三篇文章:做好整合资源文章。全面清理零星分散、产出低效的地块,通过整理归并、调整置换,形成布局集中、高效利用的土地资源。采取依法征收、转让等多种形式,加快推进“批而未用”土地的开发建设,督促“批多用少”的用地单位通过增资扩产、嫁接项目等方式盘活闲置土地。以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契机,有序推进“土地换保障和宅基地置换商品房”改革,重新审视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模式,调整拆迁安置方式,全面推进公寓房安置。加快推进白茆小沙开发建设,做好边滩岸线利用和腹地产业布局规划,尽快启动铁黄沙开发及福山水道南岸边滩整治工程。做好集约用地文章,增强工业园区的集聚效应,加快企业进区人园、腾笼换鸟进程,通过产业转移、企业整合等途径,置换空间发展高新产业,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努力把全市土地的投资强度和产业密度提高到新的水平。做好“点供”争取文章,全面梳理一批投资强度大、科技含量高的大项目、好项目,尽快尽早对上申报争取,对超亿美元项目要尽力争取独立选址项目用地计划;对签约意向明确、落地希望很大的重大在谈项目,要将项目情况及时上报,加强沟通协调,争取“预留”指标,真正把“点供”政策用足用好。二是化解融资瓶颈。抓住中央继续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的有利时机,鼓励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放、优化信贷结构,既为企业发展锦上添花,更为企业解困雪中送炭,确保全年新增贷款180亿元,力争200亿元。探索组建村镇银行,鼓励社会资本建立风险投资、创业投资公司,健全对中小企业贷款的风险补偿和奖励机制,积极拓宽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继续做好上市企业的培育工作,争取3家以上企业首发上市。三是继续强化服务。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挂钩联系企业等制度,积极为企业协调解决实际困难,进一步梳理各项保增长、促发展的优惠政策和帮扶措施,逐一对照政策兑现和措施落实情况,最大限度地强化政策扶持,最大限度地优化政府服务,最大限度地减轻企业负担,全力为企业发展营造宽松优越的环境。以推进项目审批提速为重点,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通过设立综合窗口、实施并联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进一步精简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上一篇:加快建设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 下一篇:以四大举措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