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探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时间:2022-10-28 10:53:07

浅探初中作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

摘 要: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关键词:初中语文作文教学;德育教育;渗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人的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作文是什么?叶圣陶说:“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新课标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告诉我:要落实这些要求,作文教学中教师就要引领学生推开心灵之窗,以灵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让学生乐于“言为心声”,勤于“我手写我心”。作文是心灵的写照,是认识的再现,是感情的流露,正所谓“文是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撰作”。本文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浅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

1、在审题中把握德育导向

德育导向就是说指导学生习作时,教师应贴近学生实际,从学生的生活出发,引导学生明确习作要求,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从教师坚定的、鲜明的态度,体现社会对学生的德育要求,具有很强的道德导向作用。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形象思维,往往是从形象直观的角度审视题目的意思,却不善于深入分析题目的深刻含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扣住题目的重点词语,分析题目的内涵和外延,正确审题,确保作文内容扣题。

例如:“写你喜欢的周围的一处景物”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本次习作目标:1.写周围的一处景物。2.这处景物必须是你所喜爱的。3.要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具体的描写。这样学生只能写周围的一处景物,那处景物有什么具体特点,自己为什么喜爱这处景物。小组讨论交流中,有的学生就说:“我写我们的校园。校园的特点是树多、花多,早晨我们坐在校园花丛中晨读,傍晚我们在芳香的樟树下做游戏,享受美好的童年时光。美丽的校园是我心中的乐园,所以我写校园。”还有的学生说:“我们九江有美丽的长江,我想写万里长江。长江是我们中华儿女的母亲河,是我们的骄傲,我要讴歌万里长江。”通过这种方法写出的作文能够流露出学生对景物的喜爱之情。

2、在选材中渗透德育教育

作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正确审题,还要让学生学会选材。主题思想是作文的灵魂,那么突出思想的材料就是作文的血肉。针对作文题目,学生选取怎样的材料才能使作文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至关重要。叶圣陶先生说:“作文就是用笔来说话,要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也就是说,作文选取的材料要真实可信,要用自己的话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真情实感。在作文选材中,学生说真话、表真情,不失为教师渗透德育教育的契机。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选取自己亲身经历或者耳闻目睹的真情实感的材料时,要及时渗透德育教育,使教学与育人有机结合。

又如:在指导学生写“说说自己的心里话”时,为了真正做到寓教于文,以文悟道,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心里想什么就写什么,把心里所想的如实写出来。从一篇篇流露真情实感的作文中,教师看到了一颗颗诚实的种子正在学生的心里生根、发芽。

3、在评改中强化德育效果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改一改,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益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改不好文章就写不好文章。因此,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实际上就是培养学生评论、鉴赏以及明辨是非的能力。评价一篇作文也是对小作者的道德品质、行为表现、认识能力的评论。在习作完成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遣词造句、文章条理、结构安排等方面进行修改。教师在作文评改教学中,要通过评改作文,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思想品德的熏陶,潜移默化地强化德育效果。

比如:在指导学生写“我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时,我要求学生选择真实、具体的事来写,一定要把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写清楚,最主要的是把让自己印象深刻的原因写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习作讲评课上,教师展示了张涛学生的作文,他在文中写道:“妈妈切菜一不小心切到手,我给妈妈包扎时,妈妈手上一道道的老茧,指头的裂痕里通红通红的,看到这些都是长年累月做事留下的黑渍,我眼泪唰唰地流了下来……”教师引导学生从作文的选材、立意、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了评改;也可以要求学生按照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这样修改的顺序说出修改的过程和理由。学生通过互评互改,思想得到了升华,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教育。

实践证明,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使德育教育方式走向开放化、情感化。以文悟道,相机渗透。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渗透德育教育,抓住契机,寓育人于作文教学之中,这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

上一篇:园林施工中植物配置原则与要领 下一篇:流通环节食品抽样检验若干问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