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制度选择

时间:2022-10-28 09:49:03

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的制度选择

摘要:商业银行在经济运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其收益和运行效率的提高需要通过金融创新才可以实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必须面对来自国外金融实体的竞争,探索其金融创新的具体策略和途径是一个迫在眉睫的话题,而分业经营、产权约束以及金融监管等方面的原因压制了金融创新的效率。为此需要在资产业务、负债业务进行金融创新,需要拓宽中间业务的领域,积极涉足信托、租赁、资信担保等,并且通过差别化服务实现商业银行的收益提高。

关键词:制度选择;商业银行;金融创新

一、制度和制度绩效的经济学释义

制度是人类围绕一定的目标而形成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和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是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为准则。它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人的生存和发展的状况,它不仅构成了个人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而且构成了人的最基本的规定性。制度具有单向性,即制度一旦形成或建立,就成为了任何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前提,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说一个人一出生就面对既定的制度,在文明的社会中人们只能是既定制度的接受者,至少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这样。所以只有制度对处于其约束下的客体的行为进行规范的权利而没有相反。于是制度的合理与否对其效率的发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制度形成后就会造成既定制度下的利益相关者,这些群体往往表现出制度偏好,所以即使既定制度有不合理性,但由于既得利益相关者对制度变革的阻挠,就会加大制度变革的困难,于是制度变迁的成本就会增加,进而就会衍生出制度变迁中的强路径依赖,从而制度变迁效率就会下降。

不同制度带来的社会总效益可以用制度绩效来表示,制度绩效就是一个经济体系在采用新的制度后,相对于以前而言,在经济质量和数量上所得到的改善和提高。制度绩效是在制度变迁过程中由于制度的变革所带来的总效益的释放。制度变迁分为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变迁和自下而上的诱致性变迁。不同类型的制度变迁的成本不同,一般强制性制度变迁可以在短期内就见效,但在长期中有可能出现外部不经济,即制度的强制性变迁中有可能造成一部分人的收益正好是另外一部分人的损失,即很可能是通过一种制度安排造成财富在群体中的不同成员之间的再分配,而由于存在制度损失使得财富增加的总量不如预期多。

二、制度创新与金融创新

熊彼特关于创新做过精辟的论述,认为创新就是所能支配的原材料和力量结合起来生产其他的东西或者是用不同的方法生产相同的东西,认为创新就是由于生产手段的新组合而出现的具有发展特点的现象,就是通过对既定生产资料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而建立的一种新的生产函数而实现原来组合状态下没有实现的新功能。熊彼特认为创新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存在着某种潜在利益,创新就是通过一定的制度设计和机制改变从而使得这种潜在利益显性化,在不断提高资源运做效率的同时也给利益主体带来更多的利益,进而企业家会持续地改进生产函数,从而创新过程表现出持续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熊彼特提出了经济周期的理论,认为创新过程不是规律性的,而是一个不规律的间断过程,这样的创新过程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表现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均匀性。

不同的制度设计会带来不同的制度绩效,为了使既定资源发挥出更大的效率就需要对现有的制度设计进行变革,从而通过制度创新达到理想的实践目的。制度创新方式是指制度创新主体为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制度创新的速度、突破口、时间和路径等的总和。理论认为,按照制度创新主体不同可以将制度创新分为政府强制性制度创新和需求诱致性制度创新。强制性制度创新是由政府以命令方式引入和实行的;诱致性制度创新即现行制度安排的变更是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和实行的。[1]按照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可以将制度认为是一种商品,制度创新的过程就是制度的供给方与需求方对该商品的产生所带来的收益与产生这种收益所需要付出的成本间的对比过程,所以制度创新过程就是利益的调整过程,由此也会形成不同利益集团间的摩擦成本。由此制度创新过程中新制度的供给和需求双方在权衡新制度给其造成的收益和成本对比的过程中影响着制度的演进历程和速度。

金融创新大多源于政府严格监管的逆效应、高通货膨胀的压力和高新技术的发展。金融创新到20世纪80年代达到了高潮。主要表现在:突破多年来传统的经营局面,在金融工具、金融方式、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等多方面进行了改革。西方很多经济学家对金融实践和理论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很多有见地的理论:(1)西尔柏的约束诱致理论。认为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业回避或摆脱其所受内部和外部的制约,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摆脱这些约束,金融创新就是微观金融组织为消除外部对其造成的金融压制而采取的自卫行为。(2)诺斯、戴威斯的制度改革理论。认为金融创新是由制度的相互影响所造成的,政府的监管和干预等都包含着金融领域的制度创新,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只可以在受管制的市场中出现。(3)韩农、麦道威的技术推进理论。认为现代通讯技术的应用大大降低了金融服务的交易成本,新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导致金融创新的主要因素。(4)希克斯和尼汉斯的交易成本理论。该理论从趋利动机方面说明了金融创新的根本原因,认为降低交易成本是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因,金融创新的实质就是依靠科技进步降低交易成本。

三、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约束与创新缺陷

(一)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制度约束分析

1.分业经营的制度约束。世界各国商业银行对其业务范围的制度设计可分为混业经营和分业经营两种模式。分业经营是通过法律制度强制规定的金融各行业分隔开来进行专业化运作的模式,混业经营是商业银行打破分业经营的业务界限使其业务范围在金融领域的各行业间进行扩展和渗透的结果。我国金融行业在转轨经济条件下实行分业经营的目的在于规范市场秩序、维护金融安全,实践表明该制度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2]但随着金融环境的变化,这种制度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分业经营的制度设计由于行业之间的排他性而在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方面设计了一道屏障,并形成严重的市场分割,各行业间进行业务渗透困难,于是由于金融行业间的业务不能统合而造成严重的效率损失。这一弱点在国外金融实体纷纷进入我国市场的过程中越发明显,因为国外的银行基本是全能银行,同一家商业银行可以经营租赁、保险、信托等多种业务,这对我国分业经营的金融行业形成了激烈冲击。[3]分业经营造成信贷、保险、资本市场的融通性很弱,而发达国家资本市场的融通性很高,尤其是资本市场的核心功能不能发挥,金融远期、期货、期权以及利率互换等金融衍生工具都需要借助资本市场才能得以金融高效的融通。

2.金融监管的约束。金融创新会激活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但需要突破既定的金融监管制度,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金融监管的有效性,而为了稳定金融安全往往就要加强金融监管,所以金融创新的要求与强化金融监管约束之间就产生了矛盾。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金融行为主体需要从经济人的角度考虑,需要在金融监管的夹缝中求得生存,即寻找金融监管的漏洞求得自身资源运作的高收益,金融实体的这种选择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金融体系的运作风险,而降低这种风险是政府的职责,为了减少金融风险,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就进一步得到加强,于是在政府行为与金融实体的博弈过程中造成了严重的金融效率损失,所以金融监管制度遏制了金融创新。[4]与金融行业实行分业经营相对应,金融监

管也实行分业监管,分业监管的最大缺陷就是容易造成监管重复和监管不到位并存。这样的制度约束会加大商业银行的各自为政,丧失其金融创新的积极性,约束了金融创新。

3.产权制度的约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还是国家直接或间接拥有,商业银行还不是现代企业制度下的金融企业,这导致了商业银行创新的内在动力不足,主要表现在:(1)缺乏创新主体。商业银行由国家所有,这造成商业银行本身不具有对金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的权利,而金融创新行为本身需要行为主体具有对金融资源进行重新组合的权利,于是创新行为与产权约束之间形成矛盾,同时由于银行资源归国家所有,所以国家有权利将银行不同网点的高层管理者进行调动,于是弱化了银行高层管理者的持续经营与持续创新的责任心和动力。(2)高低端事权不对称。金融创新从理论论证到实践推广一般都由总行完成,但只有基层行才能接触基础客户且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然而基层行却没有金融创新的开发权。这样在金融创新的开发与操作之间形成的行为不对称,一方面使得金融创新失去了针对性,另一方面也使得金融创新的效率大为降低。

(二)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缺陷

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中政府起了很大的作用,政府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政府总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管住”上,很少考虑如何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条件。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缺陷还很突出。

1.存贷款业务品种单一。银行存款品种的设计都是以期限为尺度进行,而国外商业银行的存款品种设计标尺除了期限外,还包括起存资金、日平均余额、利率、优惠或惩罚措施等多方面,丰富的设计标尺可以组合出丰富的存款产品。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品种单一,银行产品与融资方式的不匹配制约了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融资的需求。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对企业投资的项目贷款都是固定资产贷款,这需要通过政府核准的立项审批。而中小企业不需要或者不可能得到政府的审批,于是向商业银行进行间接融资的渠道被堵塞。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放贷的唯一标尺就是贷款对象的资信评级,这一标尺没有充分考虑融资客户的差异,在贷款品种本来就非常少的情况下缺少了针对不同客户需求的个性化服务。在诸多企业被剥夺了融资权利的同时也刺激了一些企业编造资信资料而骗取贷款的可能。

2.中间业务。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其表内资产负债而形成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有关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可占到其总收入的50%-70%,而我国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还不到总收入的10%,与国外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传统产品业务占比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仍然以传统形式为主,包括结算承兑、收付等,一些与国际金融市场接轨的证券、基金、期货等金融产品还有待开发。[5](2)观念陈旧、营销力度不够。国有商业银行长期的垄断地位使其只注重存贷业务而不注重中间业务的新产品开发,从而损失了很多盈利空间。(3)缺乏规范的管理。中间业务涉及的领域很宽,在缺乏标准操作规范的情况下容易因为中间业务管理部门权责不清而与相关部门间发生利益冲突,从而不能高效地整合整个中间业务市场,影响了中间业务开展的预期效果。

四、国外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经验与我国的策略选择

(一)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

西方商业银行的发展历程与我国存在明显着差异,出于规避政府金融管制和转移、分散风险,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不断创新,在此过程中其竞争能力不断增强,其中一些银行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银行。同时,在金融产品不断创新的过程中原有银行业的分工格局被打破,商业银行向全能化方向发展。其金融产品创新发展历史表明银行机构自身的主动性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而政府行为在其中扮演的只是辅助作用,主要是为了给银行金融产品创新创造条件,使其规范化、有序化,从而降低银行的经营风险。

1.负债业务的创新。国外商业银行负债业务创新的基本做法是:通过设立新的账户,赋予新账户综合功能,付给存款人相应的高息,同时又不直接冲突利率管制政策。具体措施包括:让活期存款获得高利息的同时仍然保证其方便;让定期存款获得高利息的同时方便其流通;将投资银行的业务引入商业银行领域;将被动地吸收存款变为主动负债。负债业务创新主要表现出如下特点:存款灵活和币种转换,客户可以在营业时间内随时存取,有些银行已经实现本外币之间的相互转换。同时商业银行可以实现存款账户的多功能化,多功能的存款账户在适应支付和结算的同时也给客户带来了及时的收益。存款的便利性主要表现在自动取款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等,使得银行与客户有了新的交流平台,这些负债方面的创新,增强了银行的金融中介功能。

2.资产业务的创新。(1)贷款形式的创新。贷款对象逐步面向个人和家庭,并且推出信用卡消费以及透支贷款等方式的消费信贷。在贷款人与银行之间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为了降低银行的放贷风险,推出了浮动利率贷款,这样可以在银行对借款企业了解不充分的条件下使得企业可以用较高的成本获得融资。除此之外还推出了以借款人的存货和应收账款为担保的担保抵押贷款,为具有流通性较低的资产的企业谋得资金融通。(2)商业银行投资于证券。20世纪30年代以前,买卖证券被认为是投资银行的专利,但为了增加投资收益,商业银行从20世纪中叶也开始涉足证券领域,包括一般的债券投资、股票投资以及各种衍生金融工具,政府也通过制度设计完善了商业银行进行证券投资的制度设计。(3)贷款证券化。资产只有在流动中才能增殖,因此商业银行就有一种愿望:将贷放出去的款项在其到期前收回并将其转卖出去,以便使其资产更快增值。但并不是所有贷款都能顺利收回且坏账情况时有发生,贷款不能被收回的风险导致银行资产的出售比率并不高。商业银行在此基础上创立了以贷款为抵押的证券,这样贷款不能收回的风险仍然由银行承担,但通过抵押的方式获得了相应贷款的资金融通,于是资产的流动性和盈利性与贷款资金的凝固化和不盈利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

3.表外业务的创新。西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创新主要是从两个方面进行的:创设包括金融期货、期权、利率互换、金融远期等方面的金融衍生产品;将银行的表内业务表外化。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开展和丰富化达到了银

行拓宽业务范围并获得盈利的需要,同时也使得各经济行为主体获得了资金融通的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策略选择

我国商业银行制度创新不足,关键由于制度创新带来的收益小于现有制度的收益,而且由于目前商业银行制度上的缺陷,使其不愿意触动既定的制度框架而防范金融风险,再加上突破现有制度约束后现有制度框架下商业银行的既得利益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诸多因素造成商业银行进行制度创新的动力缺失。商业银行运营中的诸多问题以及其巨大的金融创新潜力迫使我国商业银行在竞争激烈的金融市场中谋求制度创新和选择高效率的金融创新手段,为此笔者认为商业银行需要从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和制度设计等方面进行金融创新。

1.负债业务的创新。资本市场的发展影响了商业银行的传统负债业务。资本市场不发达时期,盈余资金投入银行是获取利息的最好选择,这种状况使得银行即使在利率水平非常低的情况下也有稳定的储蓄资金来源,所以银行运营成本和风险都较低。市场经济使得资本市场的活跃程度大为增强,投资者将其盈余资金进行投资的渠道更加多元化,人们使资金增值的途径除了银行存款外还可以投资于资本市场上的基金、股票和债券等。这些都使得银行存款的规模降低并使其增长速度降低。为了扩大商业银行负债业务的收入,负债业务创新可分为三种方式:(1)增强流动性。通过不断增加存款方式的现金性、流动性和可转让性,对银行存款业务进行创新。(2)增加服务便利。即通过增加存款方式所提供的各种附加服务且方便客户的存取款项目,对存款业务进行创新。(3)增加存款客户安全性。通过可转让支付命令、电话转账制度和自动转账制度、协定账户、定活两便存款账户等各种措施保障存款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2.资产业务的创新。商 业银行的资产业务是其赖以取得收入的重要业务,资产业务的创新在于合理搭配银行资产,实现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的最佳组合,进而提高资产质量、增加银行收益。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业务的创新主要表现在:调整贷款结构,变只为生产提供贷款为为生产和消费提供贷款;通过将放款业务与国债、证券的紧密结合实现贷款证券化;贷款方式与市场利率紧密结合;提高放款业务高效化的电子放款等。

3.中间业务的创新。传统经济条件下银行只重视传统存贷业务,把中间业务当成商业银行的副业,中间业务没有成为银行收入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充分发展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为此笔者建议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考虑:(1)充分发展业务、拓宽业务范围。[7]巩固现有代收代付业务,同时积极发展业务渠道;开展和开发保管业务;开展银行保险业务;继续深化监督、清欠以及代购代销等业务的内涵。(2)介入租赁业务。租赁业务应该成为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之一。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信水平的问题而往往得不到商业银行的融资支持,而租赁业务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矛盾。同时商业银行还可以利用自身的中介优势适当发展信托业务。(3)积极开展担保业务。商业银行自身的资信水平比较高,同时又具有中介机构的优势,可以适当发展为企业提供资信担保以及信用证付款业务,从而一定程度上激活中小企业资本融通市场。

4.提供差别化服务。差别化指经营机构以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来满足不同客户的特殊需要从而在市场细分中取得其竞争优势。商业银行在预算其成本后对不同客户进行等级划分,然后对不同等级的客户施以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序上的差别化服务,为此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要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方向转化,商业银行的主要特征就是以客户需要为宗旨,要求其推出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并通过金融创新不断培育客户的潜在需求。商业银行为推出创新的金融产品,需要通过业务量、业务规模以及客户资信等指标将客户划分为不同的等级,为不同客户提供不同的创新产品。为此可以实行:(1)存款业务中实行收费差别化,规定存款保持在某一限额以上可以支付低费用或者不收费,在这一限额以下时则收取相对高的费用。(2)贷款实行信用等级评定,首先要对贷款者实行信用评级,然后根据不同信用等级的客户施以不同额度的贷款。

上一篇:《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颁布实施的重要意... 下一篇:离婚经济帮助制度的完善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