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时间:2022-10-28 09:34:48

“分级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在高等职业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理念指导下,实用英语课程必须坚持“以实用为主、应用为目的”改革发展道路,确立以培养适用行业企业一线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体系。针对过去实用英语课程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所在的课题组曾进行了“三段式”的教学改革,此项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随着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入开展,存在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对此,笔者认为应该尝试“分级模块教学”模式下实用英语课程内涵建设和改革,以适应高等职业教育教学新形势的发展。

一、“分级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实用英语课程改革理论依据

美国著名的应用语言学家Stephen D. Krashen在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提出了“语言输入假说”(the Comprehensible Input Hypothesis)。i+1理论是其精髓,为英语分级教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1.Krashen的“i+1”理论。Krashen认为,人类只有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comprehensible input)时,才能习得语言。所谓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用公式表示就是i+1,其中,i表示语言学习者目前的水平,1表示略高于语言学习者现有水平的语言知识。如果语言输入远远超出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2,或者接近甚至低于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即i+0,那么学习者就不可能获得可理解性输入,不是太难了,理解不了,就是太容易掌握,学习不具有挑战性,这样就难以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只有充分理解含有“i+1”的语言输入,学习者便会在理解语言输入的同时,习得新的语言知识。

2.Krashen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与分级教学。Krashen的i+1理论集中体现了循序渐进观,强调学习的步骤、方法和学习的过程,强调在“过程”中获得“结果”,即让学习者获得大量的可理解性语言输入;Krashen的情感过滤假说提出降低情感焦虑,增强输入效果。Krashen强调注意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使输入变成吸入,从而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行内化处理,最后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这正是英语分级教学的理论基础。例如:对学生进行分级就是使i相当的学生分在同一级别的模块,使得对他们的语言输入尽可能等于1,这样会使所有的学生都学有所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其自信心。反之,按自然分班授课,势必造成教师对基础弱的学生“输入”的语言太难,远远超出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即i+2,就会使学生失去自信心,产生课堂学习焦虑,使输入难以通过,从而进行不了语言习得机制内化处理,最终导致学习的失败。同样,对尖子生而言,语言“输入”太简单,接近于甚至低于学生的现有水平,即i+0,学生得不到新的知识和技能,他们也会产生焦虑感和厌烦情绪,学习没有动力,导致整个教学失败。因此英语分级教学正好解决了这一难题。

二、“分级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实用英语课程改革

1.确立新的实用英语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实用性、职业性和选择性。实用英语课程改革,必须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既要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又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合理、科学地设置课程,力求体现实用性、应用性和选择性的特点。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大类。必修课程指实用英语精读课。必修课旨在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选修课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职业需求提供条件。

2.实施实用英语分级模块教学,建立弹性课程目标,使之对不同模块的实用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实用英语课程改革以Krashen的二语习得理论为基础,按照“分级教学、分类指导、按需教学”的原则,以统计学理论为分级方法,根据学生的英语高考成绩和入学时的英语水平测试成绩,以院、系中的专业为单位。将学生分为实用英语A、B、C三中班,每个教学班都有适合学生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模块,A班是强化提升模块,B班是循序渐进模块,C班是夯实基础模块。

分级模块教学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动态管理。每学期开学根据上一学期的A级考试成绩进行一次调整。在强化提升模块的实用英语A班中,A级考试合格的学生直接进入必选模块和任选模块的学习,不合格的学生则进入B班学习;在循序渐进模块的实用英语B班中,第一学期B级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则进入C班学习,第二学期A级考试合格的学生直接进入任选模块学习,不合格的学生进入C班学习;在夯实基础模块的实用英语C班中,第一学期结束后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升入B班学习,其他没有通过B级考试的学生继续在本模块学习,要求学生最终通过英语应用能力B级考试或本校期末考试。

3.建立规范的实用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保障实用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按照分级模块教学的要求,教材的选用符合不同模块的学生英语水平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坚持有利于学生发展、行业技能提高的原则,做到既有利于学生学会、又便于教师教会;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差异性;建立实用英语考试试题库、实用英语口语模拟训练系统、实用英语应用能力考试模拟训练系统,从而建立以教材为主体、以辅助教材和多媒体课件为补充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资源系统。

4.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行业英语能力,建立行业英语语言模拟训练基地,凸显行业英语口语技能训练,为学生今后就业提供坚实保障。在实用英语教学中逐步确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范型。加大听、说技能训练,注重培养学生一般语言交际和涉外业务口语交际能力。在教学模块一和教学模块二分别开设实用英语听说课。确保学生有足够的学时训练听力和口语,顺利通过全国英语应用能力口语考试,达到大面积提高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在实用英语教学中,始终坚持职业素质教育的培养方向,注重普通英语和行业英语教学的有机结合,以职业岗位技能训练为目标,建立行业英语语言模拟训练基地;从各专业的职业岗位能力出发,通过调研确定行业英语课程。

5.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构建“以人为本”的实用英语课程学业评价体系。首先,确立实用英语课程学业评价方式。实用英语课程学业评价是根据《基本要求》的目标和要求,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教学全过程和结果进行有效监控,特别是在评价过程中,尊重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尊重评价主体多元,评价方式多元。其次,确立实用英语课程学业评价内容和权重比例。实用英语课程学业评价内容包括必修模块课程和选修模块课程。模块课程的学业评价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评价是一种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的方式。在必修和选修模块课程的学业评价中,形成性评价占学业成绩的40%,其中包括:选择性反应评价(平时测验三次)占80%;表现性评价占20%。终结性评价是指对学生完成相应模块学习之后进行的水平性测试,是以考试的形式考查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占学业成绩的60%。

“分级模块教学”模式下的实用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是以二语习得理论为依据,以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为原则,以解决英语教学面临着的现实问题为着手点,通过深化实用英语课程内涵建设和改革,大幅度提高实用英语教学质量,实现高效教学,使实用英语课程切实肩负起为专业服务,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任务。

(作者单位:天津职业大学)

上一篇:浅析如何实现教学管理的科学化 下一篇:依托校园网络实施网球“双分”教学模式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