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5 04:47:04

分级教学法论文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篇

繁荣的现代教育培育出了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形成了现代教学法丛林。无论是传统教学法还是由现代教学理念、教学技术催生出来的新型教学法,各种教学法都具有其独到之处。对各种教学法优缺点的评价不能脱离具体教学内容、现实教学条件约束和教学对象自身状况一概而论,更不能为了单纯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盲目推行看似新颖、活泼、现代化的教学法而全然不顾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许多传统教学法在几千年的教育实践中被反复运用,依然生机勃勃,例如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导,指引学生学习的讲授法。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涌现出来的网络教学,以教学基地为依托的实践教学,以及各有偏重的研究性教学、互动式教学等众多现代教学法,因其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习活动参与度,启发学生思考以及学习时间、学习进度安排灵活性上的种种优势,受到了教师与学生的广泛欢迎。随着教学方法的多样化,教学活动中还出现了各种教学法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态势,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同时运用了几种教学法,实现各种教学法的优势互补。但仅就教学法本身而言无法判断其好坏,也无法保障教学目标实现。适宜的教学法就是好的教学法。为此应从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出发,以教学目标实现的效果作为判断教学法优劣的标准。早到两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观点,认为教师应根据教学对象特性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笔者提出的融会式分级教学法,正是顺应了现代高等教育“厚基础,宽口径”的要求,以“因材施教”法为基础加以变通,其教学特色集中体现在分级与融会两个方面。一是分级。所谓分级是指教学中根据教学对象知识背景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以及学习推进层次性要求而采取的层级式教学法。硕士研究生阶段的教学对象是已完成了本科学习任务并通过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较为成熟的大学生。这些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积累了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在知识掌握的全面性、严谨性上还有待深化,学科知识的运用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还有待培养。因此,硕士研究生教育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这就决定了该阶段的教学既要向学生教授更多前沿理论知识,又要给学生留下足够的思考与探索空间。为满足市场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和向更高一级科研领域输送合格人才的需要,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的教学目标存在明显差异。从学科知识角度上看,科学硕士的学科知识、科研能力要求较高,属于学术型人才遴选,以及为更高一级科研工作做知识与能力准备的阶段。专业硕士则偏重于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偏重于学生综合素质、专业能力的培养,是为劳动力市场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中高级管理人才的阶段。为达到上述不同的教学目标,采取分级式教学法能更为有效地突出教学重点,更为合理地选取教学形式、考核方式,教学效果的评估也将更为客观、合理。二是融会。这主要体现在知识学习与运用的交融性、学生各方面能力的相互支撑性以及学生未来发展的互通性三个方面。知识的交融性是指学科基础理论知识是实践运用的基础,没有扎实的基础,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就谈不上知识的运用,即使是运用也时常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情况稍有变化就不知如何处理,因此,基础知识的学习仍就是研究生阶段的教学重点。但与本科阶段相比,研究生阶段将更加注重对学科知识来源的探究,通过来源追溯加深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并在知识的发展变迁中触摸知识的运用,在学与用的交融中实现学与用的互动,以学助用,以用促学、促创新。现代高等教育强调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包含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表达能力、交流沟通能力等。学习能力是学生日后从事科研工作、实际管理工作的首要能力,同时也是表达能力与交流沟通能力提升的基石。具备较强学习能力的学生不仅能较快地寻找到学习重点,系统掌握学科知识,实现自我学习,而且还能利用其较强的学习能力提高语言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积累总结经验,实现交流沟通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现代科研与管理工作并不是截然分割开来的。科研工作需要实际管理案例的支持,管理工作需要科研成果的指导,研究生在未来工作中都会涉及到,因此学生必需同时具备一定的科研素质和管理能力。融会式教学法通过专业知识的分级与融会,多种教学形式交融,可以为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拓宽学生未来就业可能性。

二、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设计与构建

了解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新生专业背景、学科知识掌握情况是实施融会式分级教学的起点。跨专业甚至是跨学科的硕士研究生是近些年来研究生招生中较为普遍的现象。海南大学目前全日制农业推广硕士中几乎没有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经管类其它专业的学生,还有一半是非经管类的跨学科学生;科学硕士的这种情况要好于专业硕士,但学生的跨专业率也几乎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多数学生只学习过经济管理的一般知识,而从未接触过农林经济管理知识。根据学生这一实际情况,为达到培养目标,设计并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体系就成为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核心。

(一)教学内容体系构建

首先将农业经济管理硕士宏观经济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个层次,明确各个教学层次的关系与目标,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选择指标,选择具体教学内容,完成教学内容体系的构建。硬核、主干和外延三方面的关系从下至上来看,处于下层的知识是学习上层内容的基础。例如,硬核是学习主干的基础,主干是学习外延的台阶,并且硬核处于最下方,是“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必备内容。从上至下看则是,外延是主干内容的具体化,是对硬核的拓展,而主干将在学习中固化为硬核,成为进一步学习的阶梯。此外,上述三方面教学内容虽然存在着一定的层次性,但不是简单的逐级向上关系,而是在相互支撑的同时,彼此之间相互促进,使理论学习和实际运用能够顺利地进入到下一个更高级的层次。下面分别就三个层次内容的构建目标和依据展开具体论述。具体来说,硬核包含知识与能力两项。知识是进行专业学术研究必需的专有知识。能力则是指专业分析能力,具体指是否能从基本假设出发,瞄准论证目标,通过分步骤严格推导论证,得到最终结果的分析能力,同时还包含了对研究问题进行发散式思考的才能。因此,硬核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从专业知识层面出发确定农林经济管理硕士必备的专业知识;二是从研究与应用能力出发的综合分析能力与逻辑推导能力,是超越了专业知识范畴的通用能力。所以就专业知识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的硬核教学内容明显有别于其它专业;但就能力而言,农林经济管理硕士与其它专业的硕士极为相似。学生在掌握了硬核内容中属于知识部分的内容之后,就可以进行主干学习了。从专业知识角度上看,主干具有明显的课程属性,表现为不同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中级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的确定依据:一是处于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位置,是学习该课程其它内容的起点;二是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在当前的专业研究领域中被广泛使用;三是能反映研究领域的主流发展方向,具有极强的生命力,是专业研究领域中最有可能取得新突破的研究点;四是与当前宏观经济领域中突显出来的主要经济矛盾密切相关,倍受关注。确定了主干教学内容,硬核中所要求的能力培养就有了可以依托的平台。通过向学生讲解模型构建的出发点、过程及目标,使学生了解并掌握问题论证的顺序性、逻辑性与规律性。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对学术问题严谨论证的思维习惯,提升其理论模型发散式探讨的能力,在探讨中发现并拓展方向。外延由于完成时间较灵活,考核形式较宽松,通常被误认为是最不重要的教学内容。事实上,在对外延的重要性进行合理评价之前,应先明确外延的教学目标。经济学在经管类硕士生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已毋庸置疑,当前许多不同专业的研究生都要学习该课程,形成了在同一经济学课堂汇集了许多不同专业的经管类硕士生的局面。但各个专业甚至具体到每个学生需求的具体知识不同,这就决定了外延学习的多目标性。从大的方向上讲,一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原本抽象的理论模型生动化、具体化,学生能接触到与自己研究方向密切相关的运用实例。二是通过外延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科研工作展开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论证本专业学术问题的能力。三是通过大量学术性论文的阅读与具体案例剖析,使学生形成查阅参考文献的习惯,在阅读中发掘学科研究热点与空白,熟悉规范性科研学术论文的撰写格式,提高写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及教学内容确定

明确了各层次教学要达到的目标,下一步就是要将教学内容选择指标具体化,并确定每一层次的具体教学内容。考虑到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专业背景与培养目标的不同,指标确定与具体教学内容选取也将有所不同。首先,硬核的基础性特征决定了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的硬核选取指标极为相似,都集中在基础假设、分析工具与分析方法三个方面。所不同的是,科学硕士大多具有一定的专业教育背景,硬核的选取重在知识深化,专业硕士重在学科基础知识构建。具体来说,专业硕士的基础理论学习是要使其养成从专业假设出发,按照专业思路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成为名副其实的专业人员;科学硕士则是要进一步深化理论基础知识。尽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假设与初级并无根本不同,但受层次上的限制,初级经济学中的假设往往直接给出,较为武断,有关理论与事实不相吻合的现象也没有给予全面系统的解释,使得学生常对理论是否有价值产生疑问。为使经济问题的探讨能在更为客观、合理的基础上展开,需要对已学假设进行更为全面、深入的探讨,例如经济人假设合理性的问题。基础性分析工具是贯穿“中级宏观经济学”始终,并被大量反复使用的工具。没有这一基础性工具就无法系统准确地学习中级经济学的理论模型。考虑到专业硕士与科学硕士知识储备上的差距,专业硕士的学习重点是基础技术学习,以运用为目的学习分析工具,不做系统理论探讨。科学硕士则要进一步深化高等数学知识,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函数极值的存在性、唯一性和稳定性问题的讨论与求解,理解动态均衡的内涵与求解方法。在分析方法上,无论哪类研究生都要掌握从合理的假设前提出发,通过科学逻辑推导得到结论的推理论证法,科学硕士出于研究上的需要还应做到各种分析方法的灵活运用。依照分级要求,两类硕士研究生的主干选择指标不同,科学硕士以研究中的使用频率、学科发展方向作为选择指标;专业硕士则以基础模型、体现专业性、实用性作为选择指标。选择指标确定后,两类硕士“中级宏观经济学”的主干内容就明朗化了。例如,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索罗-斯旺模型不仅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开端,而且是理解其它增长模型的基础,在中级宏观经济学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同时该模型还具有极强的包容性,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宏观经济问题的实证研究中,有着大量丰富的模型运用案例,所以该模型应列为宏观经济学主干教学内容。再如,市场非完全性、技术与知识的外溢性与非递减增长等,都是近些年来宏观经济研究取得突破的方向,经典的新古典模型未能涵盖上述内容,AK模型则对其中的一些进行了高度概括,所以对AK模型的解析是科学硕士另一主干教学内容。相比之下,专业硕士的主干学习是为了构建学科框架,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管理能力,因此,主干内容以一般性的宏观知识为主,重在知识的实际应用,这样宏观供需模型、管理政策、农业与工业化专题、“三农”专题便成为了专业硕士的主干内容。外延较硬核和主干而言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可随专业研究热点、研究技术、实际经济运行以及学生学习状况调整。科学硕士的选择指标是模型加深、运用拓展和热点追踪。根据这三项指标确定的教学内容,一是与基础模型密切相关的经典论文原文精读,如索罗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罗默的《内生经济增长》。通过经典论文原文阅读,学生可以直接接触到世界一流的创新型研究成果,经典原文中提供的大量信息以及语言上的要求也是学生的必学内容。二是国内外优秀专业杂志论文选读。研究生阶段可以把重点放在国内优秀杂志阅读上,避免要求过高而学生无法实现的问题,但论文阅读要达到一定的数量,才能实现了解国内研究动态的目的。文章的选取要把握好与主干模型相关,体现主干模型变化与运用的原则,同时要与学生专业相关,体现专业研究热点的原则。专业硕士的外延包括获取当前农林经济数据,了解当前农林经济管理状况及具体管理案例等内容。学生通过数据文献查询,熟悉掌握数据来源、数据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培养自己日后实际工作中对数据的敏感性与重视度。管理案例剖析是专业硕士重要的外延内容,通过对不同农业生产组织形式的对比分析,掌握各种运营模式的发展演变、管理绩效,探寻不同管理模型、运营方式的适用空间,做到学以致用。

三、融会式分级教学法的实施与考核

(一)组织实施

“中级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性决定了该课程仍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但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可采取灵活的教学方式,以内容定方式,以方式促内容。具体来说,就是要综合考虑各层次教学内容的目标、学生学习能力和各种教学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教学内容、教学阶段采用最为适宜的教学方式。对于硬核中较为稳定、规范化的内容,如基础性数学知识,仍以老师课堂讲授为主,并结合一定的课后习题式作业。目前研究生阶段课后习题式作业几乎是一片空白,这种现象往往基于这样一种认识: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教师和学生都应集中精力做科研,而研究生已具备相当的自学能力,不需要再进行费时、费力而又刻板的课后习题练习。殊不知,这违背了万丈高楼平地起的原则,没有硬核支撑的研究将难以维系,更谈不上什么创新,何况研究生还处于积累专业知识的阶段,课后习题是掌握知识所必需的。硬核中属于能力的内容则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相结合,如课堂讲授、课堂讨论、互动和学生课后阅读等。因为能力是多维的,单一教学方式不可能实现培养多维能力的目的,能力的评价也需要具体问题支撑,缺乏客观评价标准,也没有现成程序可以遵循。为构建学生坚实的综合能力硬核,分阶段采用多样化教学方式可达到更好的效果。例如,第一阶段以课堂教学法完成研究思路、分析方法的讲解;第二阶段由学生完成课后阅读、相关作业,并要求将学习成果书面化;第三阶段针对学生提交的书面化学习成果进行课堂或课后的师生互动,保证整个教学都围绕着提高能力展开。主干内容的学时数最多,教学场所也主要在课堂这一较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感觉的场所中展开。为充分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学生能自行阅读掌握的主干内容可采用提问引导学生理解的教学方式,活跃教学气氛,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同时还可根据学生在课堂中暴露出的不足,合理安排后续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可引导、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实现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营造更为活泼的课堂氛围。外延教学形式最为灵活,通常采取学生课后阅读、自学和完成一定课后作业、研究任务的方式。从学生的角度上看,外延内容的学习主要集中在课外,容易产生外延学习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错误印象。事实上,外延之所以采取课外自学的方式,是因为通过前期的课堂教学,学生已经可以脱离教师的指导,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现在需要的是个人在课外拓展性学习,针对研究课题选择性学习。应当指出的是,外延教学不是完全放任学生不管,及时督促、检查是促进外延学习所必需的,因此,要安排学生进行课堂文献解读、案例剖析,并在期终考试中设置一定的外延内容检查学生是否完成了外延学习任务。

(二)考核

硕士研究生在掌握学科知识之外还应具备多方面的能力。科学硕士与专业硕士发展方向不同考核方式也应有所差别。现有考核方式在评价学生能力上各有优势与不足。根据融会式分级教学思想,有效的考核方法是充分利用各种考核法的长处,优势互补,对学生能力进行综合评定。试卷考核作为最常用的课堂考核法,在多样化考核中不能或缺。通过试卷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并给予客观评价。科学硕士的试卷考核重在考查理论知识掌握情况,专业硕士则是知识的运用,分数权重上科学硕士要大。此外,还有重在即时考查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应变能力、口头表达能力与课后学习完成情况的其它课堂考核方式。例如,根据教学内容安排的随机提问,专题发言、讨论,这些考核方式淡化了考核的紧张气氛,赋予了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可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情况、参与度、发言质量等完成学生综合能力评判。这种形式的课堂考核占总成绩的比重一般要小于试卷考核,但专业硕士的比重可以较高。课后考核以专题写作为主。为保证写作质量,题目应设计得较为具体,确保能在较短时间内完成。题目通常由教师设定,也可采取学生根据各自研究方向,先提交题目,教师审核后再定写作题目的方式。由试卷、课堂评定、课后写作三部份考查构成的能力分级考核体系,操作上较为简便,时间上较易控制,且整合了三方面考核结果的最终成绩也能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真实综合素质。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篇分析法;大班;大学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3-0211-02

一、引言

近年高校持续扩招使大学英语课学生人数激增,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大班授课。以笔者任教的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为例,从 2004 届本科生起,本校大学英语系开始实行分级大班教学体制。该体制不同于以往传统的小班教学,教师往往将词汇、句法等微观层面作为教学重难点,而语篇教学模式的运用旨在强调整体语篇理解的宏观层面。语篇分析教学法则强调外语教学要从整体语篇层面实现信息交流。实践证明:将语篇分析模式应用于大学英语大班教学,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且有益于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

二、大学大班英语教学的现状

大班英语教学较传统的小班教学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 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笔者结合亲身教学实践及走访本校部分教师学生,总结了其中主要存在的几个问题:

(一)笔者所在院校大学英语系实行的是分级教学,虽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学生基础参差不齐带来的难以学难度和进度的问题,但由于班级人数多,教师很难做到关注每名学生,从而无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二)语言教学关键在于师生、生生间有足够机会互相交流,进而制造练习机会,发现问题和相互学习的机会。 而在大班大学英语教学中,很多英语交际教学法方面的教学活动因为大班人数限制而不便开展,教师难以通过多样性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气氛,最终导致许多英语课堂教学手段单一,课堂气氛不活跃;

(三)分级教学大班学生来自于几个专业,甚至几个学院,不同院系的教学周长度和社会实践时间难以统一,直接影响教师对班级的日常管理,加之师生交流少,更谈不上全面熟悉班上的学生;

(四)中学英语教学及传统大学英语小班教学均偏重词汇学习和句型分析,对于整篇文章结构和内容理解相对较少要求,学生养成了在旧的模式中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努力适应新学习模式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

三、语篇分析教学法

语篇分析,是对超出单句长度的语言段落进行的语言分析,研究交际中的口头或书面语言,涉及语言与语境间的关系。Harris 认为语言是由连贯的篇章形式表现的,而并非杂乱无章的语句;Halliday也指出判断一系列句子是否构成篇章取决于句内和句间的逻辑性。

语篇分析教学法和以词汇和句子结构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有明显差异。传统教学法停留在解决一些词、句理解的语言障碍等语篇表层信息上,而语篇是作者思想、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的综合表现形式,若忽视上下文信息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整个语篇就会支离破碎,难以达到正确理解整篇文章的目的。 语篇分析教学法则是以文章的语篇意义、结构和信息为中心开展的课堂教学,旨在引导学生利用基础知识和背景知识从宏观上理解语篇主要信息及其内在逻辑,培养学生把握文章总体脉络的能力。它注重语言形式,也注重文章的文化背景,更注重语言功能。

四、语篇分析教学法在大学大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一)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的导入对于篇章理解有重要作用。 因此学生除了具备一定的英语语言知识,还需了解英语国家人们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 联系相关文化背景知识,有助于学生对即将学习或处理的语言材料有心理及语言上的准备,从而对大学英语听力、阅读、翻译、写作等材料做出正确的整体反馈与评价,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听力教学

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运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理论。 例如听力语篇中常考查代词的指代内容,学生若无法辨别代词的具体所指,对整个听力语篇的理解则往往会出现偏差。如果教师运用语篇衔接中的照应理论,使学生通过短暂记忆辨识出对话或短文中的代词所指内容,那么就可以轻松理解所听材料中的长难句了。

在听力教学中还应重视语篇的关系结构。 关系结构主要分为:顺序关系结构、层次关系结构、连环关系结构、平衡关系结构四大类。 顺序关系结构指语篇中各句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排列,教师应指导学生利用所听序数词如first,second,finally等理清所听材料的顺序。 层次关系结构中的句子层层积累又上下呼应,教师可引导学生发现所听对话或短文往往由几个围绕同一主题展开的有层次的句子组成。 连环关系结构和顺序结构有相似之处,都是从一点谈到另一点,但顺序结构是按一个方向发展,而连环结构可能曲线发展。 平衡关系结构指从正反两方分析,前后呼应。 以上四种关系结构的把握对学生理解所听语篇中心思想起着重要作用。

(三)阅读教学

泛读,又称快速阅读,是对篇章的浅层理解。 荷兰语言学家范・迪吉克把语篇分为叙述总结构、论证总结构和试验报告总结构三种语篇模式。大学英语教材选材虽话题广泛,但体裁还是记叙文、议论文和说明文最常见。在教学中,教师应针对不同的篇章体裁使用有针对性的分析方法。记叙文可按时间顺序或情节发展顺序提出问题进行分析;论说文则按论点、论据、论证的递进层次进行分析。具体操作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运用略读或寻读技巧,带着教材课后问题,再加上教师针对文章内容设置的附加问题,进行快速阅读,达到使学生对语篇的概要及结构进行宏观把握的目的。

精读是对篇章进行深层次的阅读理解。大学英语课文是教材专家精选的典型性语言示范对象,文中字里行间大部分存在着意义或结构上的联系。教师在分析课文时,首先应引导学生通过研究句子和段落间的连接词,体会语篇中的递进、转折、因果、条件和例证等各种逻辑关系。这些连接词不仅使篇章语义通顺、结构紧凑,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正确把握篇章写作意图和思路,进而提高写作技巧。不过不是所有语篇中各种逻辑关系都有明显的连接成分,这种情况被称为零形式或意合的隐性衔接。

读后活动。对文章进行泛读精读了解主要语言点后,为加深理解篇章、巩固所学内容,教师可让学生通过角色表演、复述课文、讨论、辩论等读后活动进行教学效果反馈,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语,强化了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最后再结合语篇的题材,布置相关话题对学生进行输出式训练―写作。

(四)翻译教学

传统翻译法认为翻译重在转换的对等或等值,采纳了从局部到整体的翻译策略,从词、短语、分句、全句到段落及全文,但未强调语言的文化交际功。而语篇分析翻译法认为意义并非由语言结构本身决定,而是由整个语篇所决定的,涉及语言体系以外的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等各种制约因素,采取从整体到局部的策略,注重语言的语境、交际功能和文化属性。

(五)议论文写作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分析英汉议论文语篇的异同来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对议论文范文语篇结构的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篇章布局和段落结构的认识, 还有利于学生写出具有统一性和连贯性的段落和文章。英汉议论文的成分虽然都是引论、本论和结论, 但由于东西方历史文化背景、语言和思维模式的差异,写作模式必然不同。英语议论文一般采用演绎法来论证观点,篇章结构呈线性特征;对比之下,中文议论文常采取归纳法来阐明观点,篇章结构呈用螺旋型或间接性特征。因此,学生写的英语议论文常体现出重暗示、重含蓄、重整体的曲折委婉的汉语思维模式:语篇常先避开主题,从宽泛的时间和空间入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在一定的引言或铺垫后才引出主题,甚至期待读者推断出含而不露的主题。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写好英语议论文的重要前提是培养学生英语语篇思维模式。

如何来引导学生树立用英语语篇思维模式进行写作的意识呢?教师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英语议论文课文或写作范文进行语篇分析。首先从语篇的基础―段落进行分析。典型的英语段落一般由主题句、支撑句和结尾句构成。主题句概括全段中心思想;支撑句用具体细节、事例而非套话对主题句进行描述、说明与论证;结尾句是再次强调段落主旨或总结段落主旨的句子。英语段落的统一性则是指支撑句要围绕段落主题句来紧密展开,不写与主题无关的句子。连贯性指上下文各句安排的逻辑性,即过渡是否自然流畅。在写作训练方面,对衔接与连贯手段的了解和掌握可以确保段落内部及段落之间整体性的表达,从而使文章浑然一体。

五、语篇分析教学法的局限性

语篇分析要和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分析相结合。语篇教学是相对于传统教学中的语言分析,即词汇、句子分析而言的。 传统的大学英语课上,教师脱离篇章语境单独讲解词汇用法,词汇学习与篇章理解严重脱节,考核时也往往仅以学生掌握的单词量为基准,结果是学生掌握单词的效率低下,实际运用起来更力不从心。但如果大学英语课堂上全都采用语篇分析教学法也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因为词汇、语法和句型等毕竟是英语语言的基础,如果只注重语篇的宏观分析而忽视基本功,不利于语言技能的平衡发展,因此比较可取的方法是将两者结合。

语篇分析教学法将整个语篇视为整体,提倡在句中讲词、在段中讲句、在篇中讲段,使学生既能掌握语言知识,又理解了语篇。一个单词在不同句子中意义可能不同,在不同的语篇中的交际功能也可能不同,只有在具体语境中考察词汇,才能确定其真正含义。因此教师要把词汇教学提高到篇章层次上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词汇的同时建立篇章观。此外,教师还可以在分析语篇后,让学生围绕主题利用所学的词汇展开讨论或进行翻译、写作训练,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新词汇,也强化了语言应用能力。

六、结论

在当今很多高校采用大班英语教学模式的背景下,探索有效的教学模式、提高大班英语教学质量是每位英语教师的职责。经过实践,笔者认为语篇教学法正是适合大班教学的一种模式。通过语篇分析,教师能训练学生迅速、准确地理解语篇的基本内容和中心思想,把握语篇结构,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技能,分析、归纳、综合和推理能力,进而最终提高语言交际能力有着深远影响。

参考文献:

[1]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2]朱永生.试论语篇连贯的内部条件(上)[J].现代外语,1996.

[3]张德禄.语篇内部衔接的原则[J].外语学院学报,2001.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3篇

一、课堂研讨式教学及应用

讲授式教学法也称LBL式教学法(Lecture-Based-Learning),是传统的以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任务是接收信息[1]。LBL式教学方法让学生长期处于被动地位,对能力的提升、个性的发展、主动地思考形成局限,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研讨式教学法类同于西方普遍采用的PBL式教学法。

(Problem-Based-Learning),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指导下自己提出问题、讨论问题、拟定研究课题、解决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利于其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2-4]。在《非金属矿深加工》课程教学中,研讨式教学包括课堂研讨及课程论文撰写。将班里所有学生随机分成2~3人一组,选定一位组长,负责研讨材料准备的进度监督和组内同学问题反馈等工作。给学生布置课堂研讨主题,主题数量是学生组数的1.3倍以上,以供学生能自主选定研讨主题;并要求以研讨主题为内容,撰写一篇课程论文,公布课程论文的撰写格式、论文提纲与字数、参考文献等要求,组内学生要求撰写的课堂论文内容不相同。各研讨小组分工合作,查阅文献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每位学生撰写不少于5000字的课程论文,同一小组内同学将内容整合,并整理出PPT,随机抽查小组中同学于课堂上汇报,汇报内容需接受教师和其他同学的质疑、研讨、点评,形成小组研讨的共同成果与PPT汇报成绩。研讨后指导教师要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点评,包括PPT制作、语言表达能力、回答问题能力、文献归纳总结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提出存在的问题与取得的成绩。课程论文按综述性科研论文的要求撰写,经指导教师批改后,将不同学生存在的问题归类分析,于课堂讨论中指出问题,并以自己撰写的综述性论文为例,向学生展示规范学术论文撰写方法与要求。研讨式教学的成绩由学生PPT课堂汇报和课程论文撰写来综合评定。

二、案例教学研究及应用

案例教学(Case-Based-Method)在管理、财经类专业的课堂教学应用较为普遍,但是近年来,案例教学已拓宽到工科教学过程中[5,6]。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案例教学有着独有的优势,因而受到重视,在工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所占比例逐渐扩大。在《非金属矿深加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以“高岭土矿的深加工与应用”作为案例教学贯穿始终,讲授粉体的粒度特征性时,以超细高岭土粉为例描述其平径粒径、粒度分布、累积分布曲线等知识点;讲授超细粉碎与精细分级时,以高岭土矿深加工为例,讲述国内外当前用于高岭土超细粉碎的工艺与设备,微米或亚微米级高岭土粉体的精细分级方法与设备;讲授非金属矿化学提纯时,以不同性质的高岭土为例,讲述高岭土漂白及燃烧提纯工艺与设备;讲授粉体的表面改性时,根据高岭土作为填料、复合功能材料等应用,讲述高岭土的有机表面改性技术与设备,无机包覆改性及矿物基微米――纳米复合材料加工技术。通过案例教学的实施,以一种非金属矿的深加工为例,就可将非金属矿深加工的多个单元操作技术组合起来,便于学生理解。案例教学能够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有利于师生的交流和活跃课堂气氛。

三、比较教学法的应用

《非金属矿深加工》课程与《破碎磨矿》和《化学选矿》等矿物加工专业课的部分知识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这几门课程时,对有些概念与知识点会混淆起来,影响到知识点的精确掌握。比较教学法可以化解这些教学难点,“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可以帮助学生辨析教学内容的异同,把握对象间的区别,分化和澄清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非金属矿深加工》的教学过程中,表1中所列知识点或概念可以通过比较教学法来明晰,使学生更易掌握这些知识点,区分出相近的知识在非金属矿深加工和金属矿的选矿加工中差异。

四、课程考核方法改革

本课程实施教学改革的亮点是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权重,鼓励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加强投入。本课程将期末考试成绩的权重从70%降至50%,增加研讨课PPT汇报成绩占10%,课程论文占10%。考虑到研讨式教学改革是以小组方式进行,要求每个小组提供一份共同每分钟的研讨PPT,并以依据汇报表现与内容质量为确定PPT汇报成绩,此部分成绩小组内所有学生相同。本次研究型教学改革中,根据教学进度设置了相应问题,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可确保每位学生被提问2次,课堂上学生回答教师提问的表现被记为一项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5%。表2是教学改革前后《非金属矿深加工》课程的考核权重比较。

我们的教学实践表明,《非金属矿深加工》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对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及其在汇报表达、团队合作等方面能力,均取了好的教学改革预期效果。此次教学改革中,推动了课程考核方法的革新,提高学生平时成绩的权,促使学生加强平时学习投入,学生对专业内容的掌握更为深入具体。当然,今后还需强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特别是在提高研究型教学水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及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平,唐先玲,杜玲玲.PBL与LBL相结合在眼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中的运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6).

[2]渠芳,连承波.讲授式教学法与研讨式教学法在石油地质专业本科毕业设计中的应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9).

[3]王迎,超耿凡,张成林,等.《隧道工程》课程的研讨式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4,(15).

[4]吴彩斌,邱廷省,石贵明,余新阳,陈江安.项目驱动下研讨式教学改革研究――以《粉体工程》课程为例[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2015,36(4).

[5]王华荣.以案例教学推动大学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11,(4).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4篇

1.1分级教学应面向实际应用

“学以致用”是学习的根本目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施自然也不例外。作者在从事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与这个目标还有相当距离。学完Word2003,在毕业论文制作和排版时还是难以应付;学完计算机硬件组成后,个人想组装一台兼容机还是搞不清需要配置并合理选择哪些硬件。此类问题,举不胜举。如何解决以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呢?作者认为要面向应用展开教学,让学生体会到所学知识能够有效解决日常生活、学习中的问题,这反过来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在分级教学中较多的采用案例式教学法。例如在讲解Word2003时,选取的案例就是毕业论文的制作。讲解内容分为两个部分:一是Word常规操作,二是高级功能与应用。可以预先准备好一篇毕业论文。首先讲解字符、段落与页面格式设置的基本方法,插入图片并实现图文混排的方法,表格的插入与使用等常规操作。将教学计划中所要求的知识点和技能尽可能融入到文档的制作中去。其次讲解高级操作,包括页眉与页脚的设置,目录的插入,以及样式的使用等。以上操作同样是结合文档的制作来讲解。这样,在讲解的内容结束后,一篇样式美观的论文也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老师和学生共同体会学以致用的乐趣。

1.2教师自身专业素质的提升

为了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但是就目前而言,一方面高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工作量很大。在这样的前提下,他们想要获得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修并不容易。但从另一方面来讲,信息技术正以飞快的速度改变着我们的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与其他技术相比,信息技术的发展要快得多。因此,作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应当有更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充实自己。作为教师自身业务素质的提高,作者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即纵深方向和横向的知识。对于纵深方向,我们认为指的主要是扎实的计算机专业理论知识。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研究方向选择深入研究。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根据授课学生专业,尽量选择与其专业相关的信息技术并传授给他们。俗话说,老师拥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碗水。教师的自身业务素质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性要素。对于横向知识,要求教师能够紧随技术市场的发展状况和发展方向。例如,大学生常常被亲属,或朋友要求去帮助装一台兼容机。此时如果教师能够对当前技术市场的发展非常熟悉,在授课时给学生讲解相关内容,如各种不同型号CPU的特性和优缺点,挑选内存、硬盘和显卡的注意事项,兼容机各主要部件之间如何做到性能最优配置,满足用户的工作和娱乐需要,等等。而这些知识的获取,就需要教师紧跟技术市场的动态,以保证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且能够学以致用的。

1.3全校计算机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为了更好的实现计算机基础课分级教学,进而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学生的个性化要求,同时可以兼顾学生的兴趣,我们开设了一系列计算机公共选修课来供学生选择。包括《Matlab与工程计算》、《3DMAX》、《VB程序设计语言》、《Flas设计》等课程。以这样的方式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学习机会,不断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当然,我们也会根据学生专业的实际需要和学生的兴趣,以及教师个人所擅长的方向对所开设选修课的科目进行调整。

2结语

分级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施是近年来教学改革的一个新方向和新突破。在这种模式下,学生的个性化和专业优势得到了很好的发挥,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和因材施教的思想。尽管目前分级教学模式还存在着诸多问题,许多新情况还在不断出现,但这些都将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提供经验和总结。接下来,我们会进一步针对分级教学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的应用进行研究与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改革探索

根据教育部“1+X”培养要求,许多本科院校都将大学计算机基础作为大学一年级新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它的主要内容通常包括关于计算机系统的概述、Windows操作系统的介绍、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常用的工具软件、数据库系统的简介、简单网页设计与制作以及计算机编程语言的学习等方面。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帮助他们把以往的基本知识结合成完善的知识网,还是衡量一个国家整体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就目前教学情况来看,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效果一直不容乐观。作为针对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其授课对象包含文、理、艺术类等多学科学生,难免知识体系与思维习惯有所不同。同时,随着当前计算机教育的普及不够均衡,许多来自城市的学生在中小学时就已开设过相应的计算机课程,因此入学时就已经能够比较熟练地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技能。而来自农村的一些学生,特别是来自西部欠发达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入学时才刚刚接触计算机。针对这样的现象,开展课程的分级教学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对策。

二、分级教学法的改革实施1充分了解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掌握情况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分级教学就是指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要坚持因材施教,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以及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在课程开展之前就需要明确了解学生的基础能力和技能掌握情况。然后可根据他们的能力进行合理地分班,为分级教学的顺利开展做好铺垫。

2选取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注重多种教学方法的融合

由于近年来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兴起,导致很多教师和学生只是为了取得证书而学习,没有明确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目的和意义,在理论课堂上一味地进行考试相关知识点的灌输,实践操作时也只注重考点的训练,而教师对于考试大纲之外的知识点只是随意带过或根本不讲。这难免导致课堂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缺失,教学效果差。而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级教学就能够有效地改善这种情况。也就是要逐步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细化计算机基础知识,坚持理论联系实践,才是保证有效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比如,针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班级,在讲解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应用时,可采用项目驱动式的教学方法,如在“word软件的使用”这个知识点上,可以安排一个学“毕业论文的排版”小项目,给出学生一个未排版的论文以及排版要求,让学生自己寻求解决的办法,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字体、字号设置,文章的分段、分节,页码设置、目录生成、项目编号等相关知识点的应用,让他们体会到知识运用的乐趣和项目完成的成就感。而针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班级,在对同样的知识点“word软件的使用”讲解上,就应采用实例教学法,在详细介绍其中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时,就应当及时举出相应的实例进行演示,从而使学生更为直观具体地体会到所授知识,提高学习兴趣。

3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为了保证分级教学的顺利实现,就需要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能力素养,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和主要内容,不仅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适时进行更为深入地进修,在生活中也应时常注重应用实例的搜集,紧密结合社会实际完善和充实教学内容。同时,要多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坚持创新,采用多角度、多层次的方式进行教学,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诉求,改变呆板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而言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分级教学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要求,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做到因材施教,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势。

参考文献:

索兴梅,曹永存,王辉,等.民族院校民考民类学生《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调查与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90―93.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6篇

[论文摘要]从语言学与心理学角度论述交际教学法理论基础及其特点,探讨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交际法教学法的策略。

一、引言

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外语教学法发展的历史主要经历了语法翻译法、直接法、听说法、视听法、认知法与交际法。交际法产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欧共同体国家,中心是英国,是目前国际上经过实践证明较为可行的教授第二语言的教学方法。约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交际教学法传入我国,对我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大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正确理解交际教学法的特点、理论依据、教学策略对用好交际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

二、交际法理论基础及其特点

(一)交际法的语言学理论基础:交际能力与功能语言学理论

交际教学法的基本原则与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发展的特点在本质上是一致的,这主要是由交际法的理论基础决定。而以下两个理论可以说是交际法赖以建立的支点:一是Dell Hymes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理论。他认为,语言能力是一种处世的能力,即使用语言的能力。交际能力是指一个人对潜在的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运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合乎语法;(2)适合性;(3)得体性;(4)实际操作性。Hymes的交际能力理论在外语教学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二是M.A.K.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理论。Halliday提出系统语言学可用于分析句子以上的语言单位话语分析,开辟了语言研究的新天地。他认为,语言是表达意义的体系,不是产生结构的体系。他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提出语言具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基于语言学理论基础的交际法,强调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着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

(二)交际法的心理学理论基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在过去的廿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即作为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西方逐渐流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将建构主义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交际教学法中,学生是语言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外语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显然,在这种场合,教师、学生、教材和媒体等四要素与传统外语教学相比,各自有完全不同的作用,彼此之间有完全不同的关系。但是这些作用与关系也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确的,因而成为教学活动进程的另外一种稳定结构形式,即基于建构主义的交际法教学模式。

(三)交际法有与其它教学法不同的特点

1.交际法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学生能够在不同的交际场合运用所学语言与不同的对象进行有效得体的交际。

2.交际法强调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应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讲解语法知识,而是扮演学生学习促进者(learning facilitator),同时在不同的场合还扮演不同的角色,如导演(director)、咨询者(counselor)、参与者(participant)等。

3.交际法强调语言的流利性(fluency),忽略语言的准确性(accuracy)。课堂上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开口说话以培养交际能力,而不需要急于纠正学生出现语言错误,以免影响学生的思路和积极性。

4.交际法以交际活动为课堂主要方式,选用的材料具有真实性, 根据人们处理这些真实材料的行为方式提供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有双人活动(pair work)、小组活动(group work)、班级活动(class activity)、角色扮演(role play)、短剧(short play)、讲故事(story telling)、采访(interview)、交流活动(interchange activities)等,让学生在真实自然的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知识。

5.交际法重视对目的语(target language)国家文化的学习,同时注意介绍中西文化差异和培养跨文化交际知识,以便进行有效且恰当的口头或书面交际,避免受本国文化的影响,在交际过程中出现理解的误差或差异。

交际法教学是以上教学理论和教学原则为切入点,依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使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适时地、恰到好处地去适应和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真正作到使教法、学法、记法融为一体,使每一个学生学有所得,增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的一种有效方法。

三、大学英语交际法教学策略

交际法教学模式是一种极具活力的教学模式,特别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学对象已经具备一定英语基础知识,更加有利于采用这种教学模式。交际法教学的有效实施可以参考以下教学计划所制定的策略。

(一)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

交际法教学的安排,是一切从社会需求出发,视学生不同的交际需要来确定各教学环节的轻重缓慢,它以培养学生的外语应用能力为教学重心,并注意把握这一教学重心与其他教学环节的有机联系。教学大纲中的许多要素(口语、语法、功能、话题、听力、语音、词汇等)应该为交际能力而设置,其目的是为给学生更好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语言材料,输入文化信息,为培养实际运用语言能力打下了基础。教学的目标应力图造就出“能力型”的人材,以适应社会的各种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英语教材在选材上也更要注意具有时代感、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尽量给教学过程的交际化提供有利的条件。

(二)根据学生交际语言环境制定教学计划

在实施交际法教学模式时,应首先考虑的是对学生的目前语言环境及其将来的交际环境的考察来规划教学。教学目的的确定应该建立在对学生的交际需要的调查基础上的,新生进校后,先进行分级测试,按成绩边班,根据学生的交际需要而制定教学计划,阐明培养的目标,并列出需要达到各种交际能力的项目和要求,对学生实行因材施教,分级教学,分级管理,使教学内容和方法相协调。

(三)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交际法

以学生为中心推行交际法,可以寓活泼生动的交际活动于教学之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掌握英语,达到英语交流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现代化多媒体技术,如录音、录像、VCD、电脑、幻灯机、计算机软件、制作课件等不同的形式和辅助手段来操作语言教学,寓教于乐、乐中有学,以听、说、看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

在授课的方式上,讲求实效,分级教学 ,小班上课。所谓分级教学,就是根据新生的高考成绩和入学的分级测试摸底成绩,打破系和班的界限,按成绩高低重新编班授课方式,将英语教学分为不同级别。学生在每级学习结束后,根据本级测试成绩决定能否升上高一级继续学习,成绩优异者,可以申请跳级。同时,可将英语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各阶段相对独立,各有重点,又相互衔接,循序渐进。第一阶段,主要抓好语言共核教学,打好语言基础,培养基本的语言技能突出听力技能和口语技能的培养。第二阶段,培养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加强实用交际能力的训练和培养;第三阶段,培养实用写作和翻译能力,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切实提高学生英语的应用能力。

四、结论

目前,大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应用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基于交际能力、功能语言学理论与建构主义的交际法教学模式符合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这一外语教育目的的要求。以学生为中心制定交际法教学计划,以培养学生英语交际能力为目的来制定教学策略是交际法教学成功的关键,值得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探讨。

参考文献:

[1] H. Douglas Brown. Teaching by Principles: An Interac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Pedagogy existing [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11).

[2] 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7).

[3] 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6).

[4] 夏纪梅,现代外语课程设计理论与实践[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3(4).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7篇

一、合作教学法概述

(一)合作教学法的含义

合作教学法主要利用各小组的分工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互相支持去完成学习;并利用小组本位的评核及各组间的比赛,营造团队比赛的气氛,以增进学习效果,使学习机会更为平等,学习动机更为强烈。

(二)合作教学法的策略

1.小组成绩分工法

简称STAD,是典型的合作教学,其原理是将学生分成4―5人一组,尽量使每一组的学生结构具有最大的差异,其差异结构类似于整个班级的结构。采用演讲法或讨论法学习,以学生过去的成绩为基准,每人进步成绩均可为团体加分。各组练习中的表现,最优的与最优的比,差的与差的比,构成不同的分阵。

2.小组游戏比赛法

简称TGT,与STAD类似。学生也分成5人左右小组,每组均为异质性小组,并有每周一次的竞赛。教学的程序,先由教师讲述第一节课,然后分给工作单。同一组的成员共同进行学习,并随时举行评量,以确定各组员以学习精熟。在小组练习之后,有学末竞赛。采用能力分级法;各组同程度的成员互为比赛对手。不论哪一级的选手,凡得第一名的均赢得相同的分数。TGT的教学策略与STAD主要差异是以学艺竞赛代替考试。

3.团体研究

薛伦(Sharan,1976)所提出,将教学分为几个主题,并将全班分为多个小组分别负责这些主题,而每一小组成员再针对该组主题进行分工。每一小组准备其所负责的主主题并向全班同学报告。学生成绩以小组报告质量和其他相关的团体表现为依据。本法所强调的是分工合作与共同分享团体努力的成果。

4.拼图式教学

由阿伦逊(Aronson,1978)设计。将教材分成若干小题,负责相同小题的各组代表先成立专家组,共同研讨该小题至精熟。然后各自回到自己的组,负责将研讨的内容教给同组其他同学。

(三)合作式教学法的优缺点

1.优点

通过合作式教学有利于增进同学间的感情,加强合作,发挥个人的专长,提高工作效率。

2.缺点

有时候大家的意见分歧太多,争论不休,小组无法统一意见。另外小组讨论时,有时会有不愿分担责任的同伴,甚至推卸其责任,造成团体目标无法完成,影响团队的成绩。

二、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教学现状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作为国贸专业学生的一门基础必修课,主要讲授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的基础知识,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需要进一步改革的地方。

1.教材普遍存在滞后性

国际贸易原理教材中古典和新古典贸易理论部分所占的篇幅较大,对现实意义更强的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只作了简单的论述,一些新的理论没有及时补充进去;教学重点不能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度不够,不利于培养学生对理论的应用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基础薄弱

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作为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先修课程,这些课程尽管在教学计划都有安排,但是学生的掌握情况并不理想,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势必会影响到国际贸易原理课程的教学效果。

3.教学方式以教师“满堂灌”为主

目前,很多高校在国际贸易原理过程中主要采用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实现教学一体化,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理论与实际脱节较为严重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长期以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过分依赖教材,偏重理论教学,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三、合作式教学在国际贸易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一)深化教学方法改革

不断开展教学研究,系统总结教学成果,突出能力培养核心,深化教学方法改革,更多采用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课堂设计,加强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方法的运用,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1.开设研讨课与自主学习课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大班讲授,小班讨论”的授课方式,研讨课采用“课外准备、课堂讨论、师生互动”的方式。大班课学生人数控制在100―120人之间,小班讨论课学生人数控制在30人左右,每个小班分成5个小组,每组6名左右学生。小组长的选举需要由学生民主推选,这样既可以保证每个学生都有参与发言的机会,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比如在讲授比较优势理论时,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谈谈对“比较优势陷阱”的认识,对我国应如何发挥现有的比较优势,如何创造新的比较优势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在讲授产业内贸易理论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时可以让学生进行分组学习,就哪个理论更适合目前的中国展开讨论。

2.结合案例进行合作式教学 国际贸易原理课程是国贸专业学生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为了避免讨论变成纸上谈兵,在开展合作式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入现实案例教学,通过指导学生针对案例讨论,提高学生的专业敏感度。

3.增加课程小

论文 在开课初期,教师对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部分留若干题目,学生选题开题,并撰写课程小论文。这样做,有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了学生的学习借鉴能力,锻炼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评判能力、论文写作能力、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增设课前外经贸新闻环节

每节课课前留出5分钟由各小组轮流播报外经贸新闻,不仅可以拓展学社国内的专业视野、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达表达能力,调动学生关心国际经贸大事的热情。

(二)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国际贸易理论新动态、学科前沿知识及学生课程能力培养新要求,编写《国际贸易》教材。强调理论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每章配备案例和能力素质训练设计;增加了贸易救济措施、原产地、普惠制等当代国际贸易中较为突出的实践性知识、工作过程性知识。结合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编写《国际贸易原理案例集》,理论教学与应用训练密切结合,强化案例的时代性、适用性。

(三)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8篇

【关键词】听说 读写 梯度 情境教学

【Abstract】In the curriculum of the English Department in China’s universities, intensive reading occupies a central position among courses of language skills. This practice of putt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bov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goes against the nature of language as well as the law of L2 acquisition.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for us to place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 their rightful places, and introduce a new course named “integrated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e purpose of this course is to take over some of the important functions of intensive reading so as to base nurture of students’ all-round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on listening and speaking instead of on reading and writing.

【Key words】listening and speaking; reading and writing; grading; situational teaching

一、引言

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思想的指引下,我国西北地区的铁路和公路网日渐发达,内蒙古自治区对境外的进出口贸易量逐年增大,这就催生了对实用型外语人才的迫切需求。作为一所私立高等院校,内蒙古师范大学鸿德学院紧跟当前形势,确立的办学特色就是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实用型大学本科毕业生。为了使自己的学生国际化,鸿德学院聘用了多于公立院校的外籍教师,引进了外国留学生,设立了硬件齐全的英语角和跨文化交流机制,鼓励全校的中外学生在校园内多多进行交流。外语系作为培养外语人才的地方,更是站在了这一趋势的潮头。通过交流活动,教师们发现,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使外语系学生的读写和思维能力胜过了口语交际能力,在与外教和留学生的交流活动中显得过于腼腆、内敛,难以打破交流障碍。这就促使大家开始自我反思,重新审视了系内长期以来一直沿用的英语教学法体系,发现目前的教学法体系虽已摒弃了传统的语法翻译法,并大量借鉴了新的外语教学法理论,但仍存在一些固有的问题,根源是偏重培养学者型人才,忽视培养实用型人才,这是中国几千年传统教育思想的遗留。为了纠偏,外语系领导组织了一个教师团队,仔细分析了教学大纲、课程设置、教材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分析对策的基础上决定提纲携领,先从课程设置入手进行英语教学改革,加大听说的比重。我被指派为这个团队的负责人,以下就是我们这个团队在加大听说比重这个教改问题上所做探讨的要点。

二、传统教学中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鸿德学院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国内其它同类院校相似,经过了反复论证并长期在使用中调整,大体是符合第二语言教学规律和学生现状的。但我们认为,要想培养出能够用英语口语流利交流的人才,必须打破精读课重心偏大的做法。长期以来,我国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语言技能课一般分为听力、口语、泛读、精读、语法、写作和翻译等课程,虽然有的学校把听力和口语并作一门课称为“听说课”,或加上视频改成“视听说课”,或把泛读课称作阅读课,或把泛读和和精读并作一门课称为“综合英语”等,其实都是在这个思维框架内进行的具体划分,但无论怎样划分,其主要特点都是以精读课为中心,让其它课程或为精读课奠定基础,或强化精读课的效果。一般来说,其它课程只负责培养单一技能,精读课才是把所学各项技能综合起来的核心课程。这样一来,其它课程的考试成绩都不能反映学生对英语的全面运用能力,只有精读课的考试成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英语语言技能。这就使得学生重视精读课成绩,教师重视精读课教学技巧,教学管理人员重视精读课的师资配备。

在这一课程设置框架内,精读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呢?顾名思义,“精”的意思是“精细地”,而“读”的意思是学英语从“阅读”入手,因此在精读课上,教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本内课文的每一句话,通过讲解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句中的所有词汇、句法和语篇内容,再通过穿插句型或情景练习(口头+笔头)的方式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准确少错地表达思想,用英语进行人际交流。大体上看,精读课上的这些常规做法是符合第二语言习得规律的,而设置一门课程来综合学生所掌握的单一语言技能这种做法无疑也是正确的。既然这样,我们为什么还要改革呢?答案是问题就出在这个“读”字上。

众所周知,学习一门新的语言,首先是接收,然后才是表达。有了接收和积累才能表达。无论是接收还是表达,都有两个渠道,接收的渠道是听和读,表达则通过说和写来实现。听和说构成了一条输入输出渠道,而读和写则是另一套循环通路。听说与读写之间的关系历来是语言学的一个重要话题。以精读课为重心的做法遵循的是读写高于听说的原则,而这一原则受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挑战,被认为是不符合语言自身规律和语言习得规律,因此是错误的。根据当代语言学的理论和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我们决定把读写为重心改为以听说为重心,但不盲目增加听说的课时或课型,而是设置一门与精读课对等的听说课,在该课上综合学生所获得的所有单一语言技能,培养既熟练又准确的英语运用能力。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英语运用能力将不会过度依赖眼睛和手写,而是直接通过耳朵和嘴巴来进行交流,完全符合新形势下国家和内蒙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我们暂定这门课程为“听说综合课”,并于2016年春季学期开始了这门课程的试点,预计需要两年的周期,对象涉及一、二年级的所有班级,每周8课时。如果听说综合课的试验成功了,下一步是改革还是取消精读课,有待于一个新的研究课题来加以分析、论证。

三、正确理解听说与读写的关系

长久以来,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语言专家都认为读写高于听说,这种想法是有其历史根源的。英国语言学家Wilkins 早在1972年就指出了这种认识的几个形成原因。首先就是读和写是有文化和社会地位的象征,所以人们自动地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其次是多数社会积淀的思想精华都是以书面形式呈现的(历史记载、宗教/哲理论述和文学作品),这使得人们崇尚书本和阅读。再者,书面记载不会瞬间即逝,能永久保留一个民族的重大记忆,以传承后代,这就使得文字显得十分有价值。此外,研究语言的学者、教师和学生都是具有书写能力的社会阶层,从维护自身地位的目的出发,往往倾向于强调读写优于听说。我们可以看出,以上的所有原因都涉及社会价值观,却与语言本质和二语习得理论无关。

后来,总的社会形势有所改变。工业革命和造纸印刷业的发达使多数人都有了受教育的机会,因此读写不再是社会高层的象征。平等和民主思想的传播使得人们摒弃了文绉绉的书面语而追求口语的亲切感。一些白手起家成功人士的出现向世人说明成功不仅靠书本知识。在这一社会背景下,又浮现了当代语言学家的新发现。

索绪尔以后的当代西方语言学家几乎都认为听说比读写更重要,胡壮麟等专家(1988)概括了他们提到的两个主要原因。第一,历史上任何一个部落和民族的发展史都证明是先拥有口语,后发明文字,甚至有的部落一直都没有文字,只有口语,这说明口语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而文字却不然。第二,儿童对母语的掌握都是从父母教的口语起步的,而不是首先学会学校的书面语。根据我们的观察,还有另外一个原因。语言,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都在不断变化着,由于这些变化十分细微,我们觉察不到。在历史长河中,书面语的变化趋势是越来越向口语靠拢,这就说明本质上书面语是以口语为蓝本的,而不是口语以书面语为标尺来塑造自身,所以哪个是本哪个是末一目了然。这里提到的三个原因都清楚地表明,把读写放在听说之上,无论是从语言本身的规律还是从语言认知的角度来看都是本末倒置,我们有必要在日常外语教学中矫正这一关系。

四、一项课程设置层面的改革设想

根据我们的设想,听说综合课是一门代替精读课部分功能的课程。既然如此,这门课就必须与传统的听说课有明显区别。传统的听说课上一般是由听力短段来设定场景,借助学生的想象力来进行后续练习,这些活动往往围绕话题(topic)和语场(field)展开,比如,学生听一段关于看电影的对话后,进行全班发言或小组讨论,评论自己最喜欢的电影。从这样的安排可以看出,这门课对英语词汇和句法结构的循序渐进学习规律不予考虑,只注重语言的功能和特定场合的意思表达,不管学生是否已掌握相关词汇或具备处理复杂句型的能力,突出流利程度而放低对学生语言标准化的要求。而听说综合课则不能按这样的课程标准来设计课堂活动。在听说综合课上,学生不仅要提高听力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而且要把在听说、泛读、语法、翻译课上学到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加以综合运用,不仅能够针对所听到的内容做出比较规范的英语回应,能力提高后能做小型即兴讲演,而且能够在课后让自己在英语知识和技能方面的提高体现在读、写和英汉、汉英互译等方面。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们首先要有一个比较科学的教学法体系。

经过对一些主要教学法体系的分析研究,我们选定了在英国1930到1960年间比较流行的一种英语教学法,这种教学法被称为“情境口语教学法”,由于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至今仍有学校在应用。这一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Harold Palmer(1940)和A.S.Hornby(1950)。上世纪常见到的英国编撰的课本Access to English(Coles& Lord, 1975)和Kernel Lessons Plus(O’Neill, 1973)就体现了这一教学法体系。遵循这一教学法体系所设定的大纲通常建立在三个主要原则基础之上:(1)选择性(在选择教材和安排进度时首选词频最高的常用词,并根据所含语法现象的难易度来选择句法难度适宜的语料);(2)梯度(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循序渐进地安排语言教学内容);(3)最佳呈现方式(注重场景的制造和教具的巧妙使用)。我们认为,这其中的选择性和梯度至关重要,是使听力综合课接过部分精读课功能并区别于传统听说课的关键,是把语言知识转化为运用、又把不规范的即兴话语行为转化为内化的标准英语之最有效方法。当然,在采用这一教学方法的同时,我们也适当做了与时俱进的调整。比如,当今多媒体设备的运用使我们在场景生成和气氛营造方面比上个世纪有了很大的优势,省去了很多做教具的功夫和费用,又能达到生动的效果。

Richards 和 Rodgers(2000)总结概括了情境口语教学法的主要特点,如下:

(1)语言教学起始于口语教学,听说输入语料先于文字输入。

(2)课堂所用语言一律为目标语。

(3)新的语言点全部通过生活场景引进并重复练习。

(4)严格筛选词汇,以保证其覆盖最基本的生活内容。

(5)语法现象分级,先教容易的,后教复杂的。

(6)学生打下足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之后才开始进行阅读和写作。

他们认为,这些特点中最重要的就是第(3)点,因为这表明这种教学方法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步,加入了功能的成分,因为情境的展示就是为了突出语言的功能。

西方的外语教育专家在评估英语教W法时往往从三个方面入手,即理论依托、设计和过程。现在让我们从这三个角度来看一看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将意味着什么。从理论角度来看,情境口语教学法建立在听说重于读写的认识基础之上,同时它遵循Halliday (1964)的语言结构必须与功能相结合的原则,将强调语境的功能主义思路与拆分语言成分的结构主义理论融为一体。在教学手法上采用归纳法,即学生通过场景来体会生词词义,而不是让教师解释词义。从设计角度来看,运用这种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听说读写这四项基本的实用语言技能并注重规范语言的使用。以学生能说为首要目的,能写为次要目的。这种教学法指导下的大纲应该体现结构主义语言学派的思想,不以话题和语场为焦点组织课堂活动,而以语言现象的难易度循序渐进。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多用PPT、实物、表演和手势等来烘托场景,学生初级阶段多做例句重复和替换练习,高级阶段则可自由表述。教师角色除了组织课堂活动、帮助尴尬学生、纠正错误、出题判卷外,主要是用自己的话为学生提供语言范例和描述必要的场景。初级阶段学生的任务主要是通过听、模仿、回答问题和回应教师的指令来吸收内化语言规则。教材的作用仅仅是为教学提供一个大致的进展方向,由教师来决定主要按教材的步骤推进还是多用其它补充材料。这样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重要性,也对我们参与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我们决心不负众望。从过程角度来看,这门课程将延续两学年。整体进程是从教师对词汇和语言结构的控制发展到学生自主运用词汇和句法结构;从句型操练过渡到自如表述。课堂上从易到难的一连串活动应该是听(接收)、集体模仿、个别模仿、教师正音、创造性运用句型、教师鼓励参与、替换练习、问答练习、教师纠错等。这一系列原则和方法我们每一个参与项目的教师目前都已谙熟在心,大家正跃跃欲试地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和做出新的发现。

五、结语

本论文为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动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号:NGJGH2016135)中系列论文成果之一。这些系列论文的分工是,本论文负从宏观上阐释项目选题背景及研究内容,因此我从理论上和落实角度说明了我们对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的总体设想。其它随后陆续发表的论文将主要是具体的教学改革试验介绍和对其效果的量化研究。待到本之日,我们的听说综合课教学改革可能已经步入常轨,届时会有新的发现或提出更多值得思索的问题。希望对此项研究有兴趣的区内外同行们与我们联系,互相切磋,共同努力,以便为我国和内蒙古自治区培养实用型英语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Hornby,A.S.The Situational Approach in Language Teaching[J].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1950(4):98-104,121-128,150-156.

[2]Palmer,H.E.The Teaching of Oral English[M].London: Longman,1940.

[3]Richards,Jack C.&Theodore S.Rod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4]Wilkins,D.A.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 Edward Arnold,1972.

[5]胡壮麟,刘润清,李延福.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

[6]张岚.混合学习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2.

【基金项目】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课题:本科英语专业用听说带读写的教学改革研究(NGJGH2016135)阶段性成果。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9篇

【论文摘要】本文就近十年来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状况做了一番梳理,认为目前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的重点依旧沿袭着以前的研究内容,同时也出现了新的研究热点。本文在对这些内容进行梳理的同时,指出其取得的进步与不足,希望对今后的语音教学研究有所帮助。

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的重要性决定了语音教学是第二语言教学的基础,是掌握听说读写技能和交际能力的前提(刘?2002)。语音教学贯穿于整个汉语教学的始终,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语音教学已经从传统的自下而上、以音素和音节发音为主的教学发展到自上而下、以节奏和语调为主的教学,进而发展到目前两者结合的综合性教学。语音教学的目标不再僵硬地强求地道的本族人发音,而更趋向理性化。

本文将对近十年来我国对外汉语语音研究和语音教学研究做一番梳理,并指出当前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近十年对外汉语语音研究及语音教学的主要内容

(一)对汉语语音本体各要素的研究

汉语语音要素主要包括声韵调、儿化、轻声、变调等,学术界及对外汉语教学界对这些知识的关注依旧是最多的。

1.关于声母和韵母的研究及教学,早期的研究成果已有很多,主要是通过汉语与学生母语的对比来确定学生学习的难点以此来指导教学,现在的研究内容也是围绕这些方面展开。

2.声调是整个语音教学中学生最难掌握的部分,外国学生的“洋腔洋调”问题主要是对汉语声调掌握不好而产生的,因此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给予了极大的关注。上世纪的声调及声调教学研究中,其重点多放在声调的难点及难度顺序及汉语声调与学生语言中相关内容的比较,如与泰语声调、英语语调的对比。而近十年的研究重点已转向方法的研究,即怎样在教学中更好地教授声调,很多方法都被证明在一定程度上是切实可行的,如音乐教学法(蒋以亮1999);传统的歌诀教学法(陈延河2003);声调语调对比教学法(关键2000)等。研究方法上,过去分析声调习惯采用传统音韵学的“调类”概念,使用四声等音韵学名称,对学生的发音做经验的概括。现在主要用先进的设备及软件对声音进行更精确细微的观察和测量。这样可以深入分析声调的各种声学特征(包括时长、音高、音强)及其与声韵母的关系,以及不同连续的动态声调的变化表现。目前所见到的用于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声调研究的手段主要有录音分析法和听辨标注分析法(池扬琴2005)。

3 .轻声、儿化、变调等研究

这类研究基本都是围绕教学展开,对这些语音现象进行分级分层次的处理,确立哪些必须教,哪些可教可不教,哪些先教,哪些后教等,这较之以往的研究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实际直接。

(二)关于语音的认知研究逐渐增多

这类研究主要围绕几个方面展开:留学生语音意识的培养及语音短时记忆的研究,这能够比较准确地确定外国学生习得汉语语音的重难点及其原因,以及教师的哪些教学能促进其语音及语音意识的发展。高小丽、刘瑜等人的研究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对汉语语音教学而言,这种认知方面的研究可以使我们对留学生语音能力的发展有更明确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对外汉语语音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对语音教学现状、对策的研究

针对一直以来语音教学不甚理想的状况,近十年来很多研究者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从教师、教材、学生、汉语本身的特点等多方面进行研究,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及改革的设想,如张宝林2005,柴俊星2005等。这些研究都给今后的语音研究及语音教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依据及方向。

二、 几点争议

(一)汉语语音教学的“标准”

汉语语音教学的“标准”是什么——这是个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语音教学的过程与结果。汉语语音难学,尤其是声调及一些特殊的音变现象,这是为大家所公认的。为了减少留学生的“畏难”心理,降低学习难度,很多人提出对外国人的语音教学可以降低标准,理由是很多中国人所说的汉语也并不是标准的普通话,但并不会影响交际(王汉卫(2002)。而刘?(2002)对语音教学的标准问题也曾做过论述,二语教学,不论学习者带有何种学习目的,都应严格要求学好语音。

两种观点其实并无太大冲突,刘先生认为应该从一开始就要对学生严格要求,这样才能首先养成一种良好语音学习意识,对以后的学习才会有帮助。而王汉卫的观点则是针对于教学的具体实施,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哪些是难学的,哪些是一定的偏误又不会影响交际的。这样的安排能有效地指导教师的教学,安排教学进度。不可否认,教师应该以高标准来要求学生,但实际中这些语音偏误又很难突破,所以进行适当的安排折中也不失为一种有效地教学方法。

(二)《汉语拼音方案》与对外汉语语音教学

《汉语拼音方案》是目前最为完备及最为有效的外国人学习汉语及汉语语音的工具,很多人已有论述,但同时也给语音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扰,主要表现在:1.有些音位(音素)的标注与国际音标有所出入,如《方案》采用拉丁字母中浊辅音字母b、d、g表示汉语中不送气清塞音。2汉语拼音的拼写规则与实际读音有差异,如用字母o跟唇音声母拼出来的读音。对此,学术界曾有过争论。我们认为要充分发挥《汉语拼音方案》的优越性,没有必要去改变它,至于它所带来的问题,教师需要灵活变通。

三、研究特点

(一) 外汉语语音研究逐渐从从经验型描述向科学研究型转变。

研究中实证研究和实验研究相结合,更多的采用语音学、音系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语音的认知研究也逐渐增多,第二语言的语音知觉、知觉与发音的关系成为语音偏误分析之后的新热点,这些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经验式研究的局面,使外国学生汉语语音习得研究的方法更加科学、严紧,结论也更可靠,为对外汉语语音教学提供了理论指导。

(二) 关于语音教学法的研究成为这一时期语音研究的主流。

纵观这些论文,我们发现基本上每一篇都涉及到了语音教学法的论述,这与目前全世界学习汉语的大潮是息息相关的,而且这些方法都是很多一线教师在实践中得出的,因此具有很大的实用性。

(三) 受西方语音教学法的研究较大

不论是实证研究还是认知研究,在研究的方法上都一定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理论,这一方面显示出对外汉语教学界已开始用新的理论和方法为自己的研究服务,同时也表明我们自己在研究理论及方法上的相对薄弱。

四、不足及展望

(一) 在研究的广度及深度上依旧没有太大突破。

这表现在这些论文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原有的成果上,声韵调的研究依旧是研究的主体,虽然出现了几篇关于认知的论文,但其数量还是远远不够的。在研究的深度上亦是如此,如关于声调的研究及教学,关注的仍然是机械练习与有意义练习的结合,在语流中培养学生正确的声调意识等方面。但同时很多研究者都已注意到了学生母语的语调、节奏等对汉语声调学习的负迁移,而多数论文只是简单的将其进行一个是升是降的比较,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挖掘。我们认为,学生“洋腔洋调”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与语调、节奏有很大关系,也许从这方面入手能发现更好解问题的突破口。

(二) 经验性的描述多,实证研究依旧较少。

前文我们提到过实验音系学的引入给对外汉语的语音研究及语音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这方面的实证研究却是远远不够的。虽然很多论文提出了很多的语音教学的方法,但这些方法也只是基于自己小范围的教学经验而得出的,能不能大范围的推广,也需要实证研究的支持。

(三)目前,多媒体技术已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广泛应用,如何利用先进的仪器设备来提高语音教学的质量也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刘?《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2]池扬琴《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述评》[j].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

[3]王理嘉《儿化规范综述》,[j].语言文字应用,2005(3)

[4]高小丽《外国留学生汉语语音意识发展研究》2001 北京语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张宝林《语音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5(6)

[6]周芳《对外汉语语音研究及语音教学研究综述》[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6(2)

分级教学法论文范文第10篇

关键词: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数字化教学

一、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成果主要内容

构建做乐赛实操英语训练法新模式。在英语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教学目标及内容要求通过精讲多练语法和教学大纲规定内容,采取音标实记、词缀扩充词量、互动、情景、数字化、自控自调、问答式、多媒体等丰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趣,由被动填鸭式教学变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以实操训练为主的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教师为主导的做乐赛新的教学模式。

⑴做做看看:先让学生自己看看,做做,通过实操训练对所学内容心中有数,会多少,差距在哪里,问题在哪里,重点在哪里,在初次摸底中在老师的问题引导下,让学生对自己有正确地评价。

以《新视野读写教程1》做乐赛为例

首先给学生们3分钟时间看看,预习我要考的生词或要讲授的内容。

看看,以班级自然座序分出若干小组。选出小组长。

做做:老师给学生听写第一单元生词10个。然后让学生们自己看看一词10分,一共100分,自己评定打出分来。老师看看学生们错误比较集中的难点,错在哪里,针对性的指导考卷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困难。同时监督学生们对自己的评判是否认真公平。真正的100分学生可以解答很多其他学生存在的问题,也给其他同学以示范的作用。抄袭不诚实的学生没有这个能力和勇气,下次不敢抄100分了。然后,以讨论式,问答式等因材施教,让好学生充分发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有问题的学生能够及时搞懂弄通。也给快乐学习提出了现实问题。

⑵快乐学习:针对学生自己发现看到的问题,有目的,有针对性的,通过问答式、讨论式、讲解式、互动、多媒体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动脑思考。

生词基本上存在读音不准,拼写不正确两大问题。我们教会学生用拼音文字的方法实际拼写单词,力争做到对规则发音词听音会写,见词会读。因此关键在正确拼读单词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通过构词法规则,加强此法技巧训练,学生们可以通过构词法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倍增记忆很多单词。也为恰当用词的常见考题的解答奠定了基础。

再就是我们极力要求将所学到的新知以数字化形式反映在课后作业中,一是对课堂所学内容掌握了多少有了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学生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互相学习,了解知识点的情况,也可以及时的查缺补漏。同时也是课后巩固新知的一种数字量化监督管理模式,很多学生反映良好,当然懒惰的学生自然都是成绩较差的学生。天道酬勤。上课听讲,多学,多记,自然多收获。

⑶赛赛比比:通过讲解、分析学生存在的问题,再赛赛。一是实操训练检查评价学生自己当堂课的效果,体现真实再现。二是能及时反馈教与学后还存在的问题,实践说明努力就有收获,树立信心,学有所长,不劳无获。把握今朝,立在当下。课上十分钟,课下是三年。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个班的做乐赛前后的成绩。做做是讲解实操训练前的第一次摸底成绩。赛赛是我们做做发现问题,经过讲解,教学后,又一次比赛的成绩,内容一样,可比性更强了。

我们可以明显的看到生词学习的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前,12临床6班2012年12月12日94人到课。满分的只有4人,90分以上的优秀学生只有16人;做乐赛后测试结果是满分的43人,满分率占实收人数的45.7%增加了10倍,优秀学生达到59人,占应收人数的63.8%;而且不及格率有31人减少了7倍,剩到4人,未交卷人由8人减少一半到4人。我们也让学生们把自己两次一套题的感受写在试卷背后,一起分享收获的快乐。很多同学激动的写到:轻松进步,愉快学习,终于见到100分了,进步太大了,很棒,有效,值得推广......等等感言真实肺腑。

12口腔班12月13日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训练后,英语课文的学习成绩90分以上优秀率也达到了62%。

12针推班学生12月13日下午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训练中练习题前后的检测结果。这个是前后考题不一样的结果。优秀学生由8人,增加到31人,其中27人达到满分。而且没有不及格的学生。

2.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形式:

⑴通过英语音标、构词法做乐赛实记单词,让学生们体会到拼音文字的神韵,通过掌握英语词法的应用规律,恰当准确的选用单词,按词法自由构词。创造性的学习操练英语单词应用问题,变机械被动无耐的单词记忆为听音会写、见词会读的做乐赛模式开心学习法。

⑵通过30小时左右的语法句型结构的做乐赛操练,使学生们能够掌握语言规律,举一反三,自如造句。不用机械地背记课文,减负、轻松、主动、自觉地学用语言。

⑶通过问答、互动、因材施教等做乐赛实操教学管理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知识学用情况,及时指导改进教学过程中不足,查缺补漏,因材施教。具体、实际现实的解决做乐赛操练运用所学知识的重难点问题。

⑷通过数字化做乐赛实操、监督、检查教学,让学生们将每节课所学知识课后梳理累计计算。即能调动学生上课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们及时了解到自己不足,还能通过课下有目标的互帮互助学习,自然形成不同的互助小组,积极创造性地研究探讨式学习。真正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实操训练,实现培养高技能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目的。

⑸通过情景教学做乐赛,将所学的英语情景片段,让学生们大胆尝试去以小组形式做乐赛表演出来,我们近千张情景表演做乐赛照片实现了学生学以致用听、说、译实操做乐赛训练技能提高,并使学生体会到自如表达内心思想感情的语言魅力。不同小组在做乐赛实操英语的训练中设技、理解、表达、历练自己,还给学生---超男超女实现梦想的大舞台,既实操英语训练,又培养临场应变能力,激发学趣,具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

⑹通过自控自调的课堂管理做乐赛模式,鼓励学生克服困难,踏实求学,以感恩之心回馈于家长,老师,学校的厚重。培养学生自强、自尊、自爱、自立的集体主义荣誉感,以及对家庭、班级、学校具有的责任感。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实操英语的训练中感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的道理。

⑺通过多媒体先进的教学条件和环境,设计出精美的课件,给学生以时代感,前瞻性的,具体的,形象的现代化知识、理念,充分享受图文并茂的优质教学资源,为学生们做乐赛实操英语训练的形式及内容的创新与完善创造更好的条件,也给学生们留下了更多发挥展示自我的空间和舞台。

3.学院大力推广做乐赛。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通过多年的实操英语教学与我院董事长台湾取经支持推广的做乐赛教学模式相结合,如虎添翼,效果俱佳。不仅适用于我院高职高专统招学生的英语教学,对于试本的学生和基础差些的五年一贯的学生们都适用,具有广泛的适用性。

4.符合教研教改要求。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在教改项目研究的基础上,渴望能申报省级研究项目并得到领导们的重视,尽快推广使用,让更多现代学子,尽受到其的魅力,快马扬鞭,收获快乐,全面发展。

5.发表省级以上相关论文及调研报告多篇。

2006.03:发表《英语教学法与实际运用》---省级刊物《工会论坛》第12卷第3期,山东省优秀期刊(ISSN1008-6153;CN37-1288/D)P94

2006.04:发表《多媒体辅助教学在英语听力教学模式上的应用》---省级刊物《山东省青年干部管理学院学报》第四期(ISSN 1008-7605;CN 37-1288/D)P138)

2012.05:《Talking about the Method of Practicing English》----省级优秀刊物《商情》全国经济、教育类核心期刊6月刊第23期(CN13-1370/F;ISSN1673-4041)P108

2012.06:《实操英语教学法》—省级刊物《东京文学》第5期(ISSN 1003-5346;CN41-1052/1)P406

2012.11:发表《高职高专统招学生英语教学现状调研报告》---《东盟-博览》2012第11期(学术期刊CN45-1335/F;ISSN1673-0380)P80

二、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特点

1.实用型:强调实操英语教学,通过多种方式,在操练中使学生掌握、应用、检验和提高成绩。锻炼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的教学主体,实现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目标。保持原班级编制不变,不增加课时,不增加师资,不给教学管理增加分级难度。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反映教育教学规律,具有独创性、新颖性、实用性,对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产生明显效果的教育教学方案。

2.定位准确:着重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实际应用能力。

面向所有高职高专学生甚至是所有英语学习者都是立竿见影的良好学习方法。在教学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良好效果并经过实践检验对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培养目标直接产生显著效益。

3.目标明确:着力促进学生语言应用能力及可持续发展。做--先行后知;乐--寓教于乐;赛--争强好胜。以学生为主,教师为主导,培养锻炼学生学习、工作、竞争时的应变能力。

三、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合乎学院教科研成果要求

紧密联系社会主义建设实际,主动进行教育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方面改革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特别提出:

1.实施改造调整专业结构的方案--将英语语法教学由浅入深,从名词、形容词、数词等常规教学顺序,改整以实操教学需要和重难点突出为原则的教学思路,引进学校的最新教学理念,在“做乐赛”中让学生们体会语言的精髓与魅力。

2.制定整体优化的教学计划----此法从实际出发,按知识结构所需,通过音标读音实记单词法、词根构词法、语法通、师生互动法、情景教学、数字化笔记作业监督法、因材施教、鼓励学生自控自调克服为难、主动积极参与教学、问答式、多媒体等灵活教学方法,深化课程体系和内容的改革,进行科学、高效、优质的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教学组织管理。

3.开展高水平教育研究和有成效的教育评估,培育良好学风,实行现代化科学管理,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探究式学习等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4.方法科学:着眼听、说、读、写、译能力培养和对语音、词汇、语法和句型结构的数字化、多媒体、情景等做乐赛实操英语教学法教育教学方式相结合。强调实操训练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做乐赛的模式及时评价教与学的效果,重难点掌握情况。教学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增强了。

上一篇:英语写作教学论文范文 下一篇:思想政治理论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