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解理论在英汉被动句互译中的应用

时间:2022-10-28 09:25:12

识解理论在英汉被动句互译中的应用

摘 要:从目前的研究来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研究焦点在于实用方面,大部分有关英汉对比研究的著作都会设专门章节阐述英汉被动句句式差异以及互译技巧。在一定程度上,译者一般是参考互译技巧,依靠直觉进行英汉被动句的翻译,却缺乏理论基础。本文将认知语言学中的识解理论作为解析英汉被动句互译的理论基础,从五个角度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然后从识解理论的两个重要角度即视角以及突显来分析英汉被动句互译,通过对译例的分析,探究英汉被动句互译的指导原则,帮助译者提高英汉被动句互译的质量。

关键词:识解 英汉被动句 互译 认知

一、引言

语言是形式与意义的结合体,在日常交际活动中,人们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传递所要表达的意思。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与人的认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语言并不直接反映外部的客观世界,而“是客观现实、社会文化、生理基础和认知能力共同的产物”。(赵艳芳,2001:20)语言的主要功能是传达意义,(Heine,1997:3)翻译本质上则是意义的语际转换。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翻译是一种认知活动,是译者在体验和认知原文的同时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将识解结果在译文中表达出来。识解理论观下,翻译实践中英汉被动句的不同翻译正是译者对原文的不同识解造成的。

古今中外对英汉被动句的研究成果颇多,英汉被动句互译也一直都是英汉对比研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从某个理论角度去研究英汉被动句互译的现象却不多见。因此本文希望把识解理论应用到英汉被动句互译中,为译者提供更多的指导原则和理论基础。

二、识解理论

Langacker将“识解”定义为“We have the ability to construe the same situation in many different ways”(我们能够用许多种不同方式来识解同一情境)。他认为人们对同一种情景有不同的识解,是取决于为详略度、辖域、背景、视角和突显这五个方面的。详略度是指作者对实体描述的详细程度和精细级别。详略程度越高越精细,读者的识解空间就越小,识解方式就越少,识解结果也就越单一;反之,详略程度越低,读者的识解空间就越广阔,识解方式和结果就越发多样。辖域指被激活的概念内容的配置,包括侧面和基体,与认知域相当。辖域可被表达式激活,为我们理解表达式提供了背景知识。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是在认知主体与客观世界互动的基础上日积月累下来的,每个人的阅历和人生背景不同,对同一情景的认知和识解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才有“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的说法。视角是指人们观察和描述事体所采取的角度和立场。观察事物的角度和立场的不同会对观察结果有不同的影响,也会对语言表达造成一定的影响。 古诗“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正是对视角最好的诠释。突显的形成原则是我们有确定注意力方向和焦点的认知能力。突显分为两类:侧面/基体和射体/界标。认知主体在识解过程中,关注的焦点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知结果。

三、识解理论下英汉被动句互译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着重从Langacker的识解理论中的视角和突显这两方面入手,来探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视角是处在一对多关系中,即一个事体对多个观察角度,而突显则相反,处在多对一的关系中,即作为整体的事体的多个部分对一个观察角度。

(一) 视角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

Langacker指出识解是体现在每一个表达中。翻译是对意义的重新构建,也是人类识解的一个过程。因此,识解的视角、突显以及其他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的翻译版本。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视角可以视作是观察者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联系。观察者选择的视角会直接影响他的理解和表达,因此当译者观察的视角不一样时,同一个版本的文章会被翻译成不同的译文。在视角中,心理扫描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在时间域和空间域中是与意象相连的。下面两个句子很好地阐释了空间域中视角的作用:“The two roads converge at the signpost”(两条岔路在路标那里汇为一条了) 和 “The two roads diverge at the signpost”(两条路在路标那里开始分岔)。上面两个句子其实描述的是同一个情境,但在第一个句子中,概念化者的意象途径是从外向内的,而后者则是从内向外的。在时间域中,心理扫描又分为概括扫描和序列扫描两种模式。 先看下面几组例子:

(1) Nixon was greatly impressed by Stassen’s firm handshake.

史铁生仅仅和他握手,尼克松对这一点印象很深刻。

在例句(1)中,原文是以视角的概括扫描模式来描述画面的,而译文中却是用的序列扫描模式。这正是作者和译者的视角不同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的视角会在语义和语法上均产生不同的结果,因此,译者在进行英汉被动句的翻译时应当仔细分析原文作者的视角,以保证译文与原文的一致性。

(2) Even when she kept silent, quarrels in her family were caused by her “impoliteness”.

即使她在家里老是保持沉默,她的这种“无理”态度也变成了父母争吵的由头。

在原句中,“quarrels in her family”(父母的争吵)是作者所想要表达的重点, 因此引起这个结果的原因就被作者放在了句末。原句中结果是作为视角而存在的,而译文中“她的这种‘无理’态度”却被放在了主语位置,这是因为中国人习惯了因果顺序,先因后果。因此,心理扫描在某些程度上决定了语言形式,即整个句子的结构。英语原句采用概括浏览模式,而中文译文则选择了序列浏览模式。以下这个例子也是很好的说明:

(3) Air that is cooled suddenly shrinks as some of the moisture is squeezed out, and clouds are formed.

突然冷却的空气,由于挤出了部分水分,体积收缩,就变成了云。

观察以下两个句子及其译文,我们不难发现,由于作者和译者采用的视角不同,因此对同一个情境的描述也不同。

(4) The mechanical energy can be changed back into electrical energy by a generator.

利用发电机,可以把机械能再变成电能。

(5) I was startled when the menu was brought, for the prices were a great deal higher than I had expected.

侍者送来了菜单,一看价钱,比我预想的高得多,我不禁吓了一跳。

在(5)的译文中,一方面添加了人称代词“侍者”;另一方面,原文中“I was startled”是在句首的,而对应的译文“不禁吓了一跳”却放到了句末。

在翻译无人称主语时,我们会添上“有人”、“人们”、“大家”等不定主语,或者根据上下文翻译成为“我们”、“本文”等,将被动句翻译成了主动句,因此就造成了两种语言用不同的视角来描述同一个情境的现象。例如:

(6) It is now understood that atoms can be further divided into smaller particles.

现在人们懂得,原子可以进一步分成更小的粒子。

(7) Common features of the innovative Siveillance system are briefly discussed.

本文简单介绍了Siveillance智能视频监控系统的新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了解了英汉语言的特点是有益于分析视角的。英语的特点是名词主位性强,习惯于用名词、形容词和介词。因此,从这个方面来讲,英语比汉语要“安静”。而汉语则相反,汉语更多地使用动词、副词、动词短语和重复使用动词。因此,汉语更活跃一些。例如:

(8) The police’s extremely quick arrival and carefully examination of the stolen shop brought about speedy catch of the suspect.

警察迅速来到案发现场,并仔细检查了被偷的商铺,因此很快就抓住了嫌疑人。

(二) 突显下英汉被动句的互译

突显是识解理论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其与句子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展示人们在翻译中的识解过程。接下来将会从射体/界标,即图形/背景方面来详细探讨突显在英汉被动句翻译中的应用。在英汉被动句的翻译中,译者应该剖析原文的图形/背景的关系,传达原文的突显。以下面英语原文及其两种中文译本(王振国,李艳琳,2008)为例:

原文:

1. My father had particularly large hands; 2.oil often was pounded into his palms, his figures, filling every crease and fold; 3.buddy, as he was called, would scrub with soap, but the oil wouldn't give; 4.his hands were covered with scars, healing cuts, freshly blackened nails; 5.the cuts were of the sort and size that would send me, and most likely you as well, to the emergency room for stitches; 6.for buddy, they were commonplace.

译文一:

1.我父亲的那双手出奇的大;2.他的掌心、十指,乃至双手的每条纹路都经常沾满了机油;3.老哥――大家都这么叫他――老用肥皂使劲儿洗手,不过机油可没有那么容易洗掉;4.他的手上满是伤疤和正在愈合的伤口,还有受伤后变黑的指甲;5.那些伤口的严重程度会让包括我在内的大多数人冲到急诊室去缝上几针;6.可对老哥来说,这些全都不足挂齿。

在本版本中,只有第2句中原文的图形由“oil”变成了“他的掌心、十指,乃至双手的每条纹路”,其他图形几乎没有变动。

译文二:

1.大家都称父亲为“大哥”;2.父亲的一双大手,真是大得出奇;3.常常沾满了机油,甚至连掌纹、指甲缝里都是;4.父亲总是用肥皂使劲地搓洗双手――机油可不容易洗掉了;5.父亲的手伤痕累累,旧疤没掉,又添新伤,指甲常常是青的青,紫的紫;6.有时,父亲的手伤得很重,伤口大得吓人,要是换了我或别人,肯定跑到急诊去缝针了;7.可父亲从来就没往心里去过。

在本译文的第1句中,原本的图形由“he(他)”变成了“大家”;第2句中的由“My father(我的父亲) ”变成了“父亲的一双大手”;第3句中由“oil(油)”变成了“一双大手”;第5句中,译文中添加了一个新的图形“指甲”;第6句中,又添加了“父亲的手”和“我或别人” ;第7句中,则由“They(他们) ” 变成了“父亲”。

根据对两个版本译文与原文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第二个版本在图形/背景组织中传达了更多的图像,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习惯和文本结构。第一个版本的译文保持了原文的图形/背景组织,所以读者需要进行认知切换。在阅读译文一时,不难发现其句子1和句子3对目标读者来说十分别扭,没有很好地传达原文作者想表达的意思。

一个句子中图形和背景的位置是与人们的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紧密联系的。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汉语属于话题突显语言,而英语是主语突显语言,这就导致人们在观察同一个情境时得出不同的角度。当我们判断一个句子中的元素时,不同国家的人们会选择不同的元素作为图形。以汉语句子为例:

(10) 有人告诉她,嫉妒是她失败的根源。

She was told her jealousy was the cause of he failure.

在(10)中,中文是主动态的。人被放在突显的位置,成为施事者或图形。当将汉语翻译为英语时,我们更倾向于使用上文的翻译,而不是“Somebody told her that her jealousy was the cause of her failure” 。因为汉语中的受事者或背景在英语中更为突显,经常要翻译成施事者或图形。因此,在英语中,图形通常是放在句首突显出来,而中文则相反。

四、结语

认知语言学的识解理论在英汉被动句互译中的应用为人们研究英汉被动句提供了新的理论视野与广阔的发展空间。本文基于识解理论的视角机制和突显机制对英汉被动句的互译做了初步的探讨,旨在帮助译者提高英汉被动句互译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Heine,Bernd.Cognitive Foundation[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7.

[2] Langacker,R.W.Foundation of Cognitive Grammar,Vd 1:Theoretical Prerequisites[M].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 刘宓庆.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社,2006.

[4] 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5] 熊学亮,王志军.被动句认知解读一二[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3(3).

[6] 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作者单位:上海理工大学外语学院)

上一篇:王夫之“现量”说的美学内涵 下一篇:建筑摄影:展现建筑精神与生命力的瞬间与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