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移能力,帮助你提高阅读

时间:2022-10-28 07:11:13

迁移能力,帮助你提高阅读

摘要:知识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及态度形成的影响。而高一学生最重要的迁移能力就是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即能在阅读复习教材时,将课文按文体或内容进行分类,并在每类中选取一两篇代表作,按考纲要求进行复习阅读;能在复习资料中选择一两篇同类文章,运用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思路进行阅读与解题,并在阅读训练中进一步强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关键词:知识迁移 训练 归纳 类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98-02

在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说,高中的语文课本学不学都无所谓,因为在高考中一点儿也考不到。这一看法完全是错误的。其实我们在课堂内,每天的潜移默化下,在课后的每天练习训练过程中,得到了许多知识迁移能力,才使我们在高考中获得解题的能力。

那么,什么是知识迁移能力呢?

知识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技能及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的获得及态度形成的影响。简单地说,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知识迁移能力就是将所学知识应用到新情境、解决新问题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素质和能力:对新情境的感知和处理能力,旧知识与新情境的链接能力,对新问题的认知和解决能力。我们平时所说的“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就是这个道理。

尽管高考现代文阅读材料的题目是千变万化的,从内容上来说是远离课本的,但“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考纲”对现代文阅读的能力要求。因此,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自己的迁移能力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我们高一学生来说,最重要的迁移能力就是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

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训练,就是阅读复习教材时,确立迁移意识,将课文按文体或内容进行分类,并在每类中选取一两篇代表作,按考纲要求进行复习阅读,主要是掌握基础知识和文体特点,学习阅读方法和思路,积累阅读经验。然后,在复习资料中选择一两篇同类文章,运用获得的知识、方法和思路进行阅读与解题,并在阅读训练中进一步强化获得的知识和经验。

例如:必修一第四专题第二板块“感悟自然”,主要引导学生体会并表达自然风物引起的人生感怀。所选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散文主要讲作者寄情于山水,从山水中获得了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感悟到了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真谛。坡是乐水,从“清风明月”中感到自己与万物合而为一了,柳宗元是乐山,是在“心凝形释”时与“万化”达到“冥合”的。我们了解了这一神蕴后,就不难理解柳宗元的其它“永州七记”了。

柳宗元的《钴潭西小丘记》,此文写的是小丘被废弃了,标价很低也售不出去,后来被自己及朋友买下,经过改造,小丘变得美丽了,价格也不断上涨,故而作者要写此文来庆贺小丘的际遇。实际上写小丘的遭遇就是写柳宗元自己的经历,写庆贺小丘实际上是抒发自己贬居生活的抑闷心情,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希望能得到朝廷重用的思想。柳宗元在这篇文章中完全把自己与小丘融合在一起了。但是从语言角度来看,柳宗元在这篇文章用词诘屈,学生若没有较厚的文学底蕴,是很难读懂此篇文章的。而学了“感悟自然”这一板块的两篇散文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和掌握柳宗元的《钴潭西小丘记》了。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课内到课外的迁移能力呢?

首先,以专题为单位进行归纳总结。

新编中学语文教材苏教版,每专题所选的文章都有一定的共性,结合单元知识进行概括,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来。就拿苏教版的必修一来说吧,共有四个专题:“向青春举杯”“获得教养的途径”“月是故乡明”“像山那样思考”。无论哪一个专题,所选的文章都体现了本专题相似的思想情感。

例如“月是故乡明”这一专题。

《想北平》作者老舍通过对北京的描绘,写出了作者心中的属于他的北京,表达了他对家乡北平的喜爱、怀念之情,结尾部分也流露出作者对整个华北危急的忧虑之感,充满了民族忧患意识,震撼人心。《乡土情结》中,柯灵以故园之思作为线索,由“小家”到“大家”,由“离家”到“归家”,将乡土情结升华为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前方》作者曹文轩从摄影作品引出联想,由离家想到人类的精神境遇,充满了悲悯之情和深刻的人文关怀具体。

于是我们归纳出这一专题散文的一个特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一个人的经验积累以及情感与性格都与家乡的自然风貌和文化积淀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说,故乡是一个人的根。正因为如此,人们对故乡都有一种割不断的特殊情感,它是人生的出发地,也是人精神的归宿。也因此,故乡常常被人们赋予了更多的意义,家、故乡、故土、家园、家国、归宿等等,有时指的是同一个意思。在比喻的意义上,它们往往指向人的价值取向与精神追求。通过归纳概括,使知识系统化、类型化、整体化、为迁移的进行做好了准备工作。

其次,分析类化能力的培养是迁移的最终环节。

通过联想,激活头脑中有关知识结构,回想起与之有关的旧有的知识经验,之后就是通过分析旧知识与新问题的相似点与相关处来解决问题,这个环节就是分析类化。

例如第四专题――第一板块,“谛听天籁”,其中《江南的冬景》一文运用四组对比,三幅美景和一个实践构成了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江南冬景的喜爱、向往之情。与此同时,我们在做散文《故都的秋》时,我们就可以依托《江南的冬景》一文的表达技巧及思想情感来解读《故都的秋》。

比如“首尾都提到江南的秋,这有什么作用?”毫无疑问,从内容上来说,就是把江南之秋与故都的秋形成对比,突出故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征,从而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故都的秋)的喜爱、向往之情。将已有经验应用到同类事物中去,以揭示新事物的意义、作用,从而把新事物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这类迁移中,有了高度概括的知识、经验,再有准确的联想,教师因势利导,新问题会迎刃而解。

同样,第三板块――“湖山沉思”,主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实践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所选的《像山那样思考》一文,主要是警告人们不要破坏生态平衡,否则将自食其恶果;呼唤人们要尊重自然,珍惜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在文中也流露出作者深深的忧患意识,希望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思考。了解了这一主题思想后,我们再去做《不见大雁》一文,就得心应手了。《不见大雁》一文的主题思想是“人类不要过度伤害自然,破坏了自然环境,就是自残,我们只有学会珍惜自然,才能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主题思想与《像山那样思考》这一篇文章完全吻合。

朱以撒的《背景》一文,寓意也与此相类似。作者以“天空、田野和山村”这些为背景,本应该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和谐自然的,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变化,自然环境、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所以作者在文末自然而然地流露出对“背景”的强烈关注和生存忧思,呼唤人们要保护自然,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而且我们也会发现,在高考的现代文阅读中,有许多篇章的主旨都与这一板块相融合的。比如,江苏卷《一幅烟雨牛鹭图》的第17题就是与此主旨密切相关的。

第17题,文章把“烟雨”称为牛鹭的活动背景,作者的用意是什么?这一题就是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方式古老的农耕文明所呈现出的自然和谐之美是值得人们留恋的,但是在现代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古老的农耕文明必将被替代,但只要我们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和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现代文明发展中也会呈现出这种自然和谐之美的。

浙江卷的《白鹤翔集的记忆》的主题也是与此主旨密切相关的。主要是写出了四十年前和四十年后的鹤池环境的变化,在这变化中让我们感受到自然风物的变迁,也让我们开始反思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我们产生对大自然的一种忧虑之感。最后,对所学文章定期做整体的归纳概括,从一专题括展到一册书再到全部课文,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知识网络。

总而言之,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探究新时期特色阅读教学的意义 下一篇:创意开头技巧、提升作文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