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体课教学理念与实际落差的个案分析

时间:2022-08-16 05:57:38

高校公体课教学理念与实际落差的个案分析

摘要:本论文围绕教学理念与实际教学之间的关系,实际教学中又有哪些客观存在问题及困难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对教学理念进行深层次分析,了解教学理念对实际教学活动的主导作用,实际教学活动对教学理念的依赖性。(2)列出实际教学成果进行对比分析,学生期末体育考试成绩与教学大纲所制定的标准对比分析;体质健康测试的数据与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比分析。

(3)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可行建议。

关键词:公体课 教学理念 实际教学 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64-02

1 研究的意义

找出实际教学与教学理念之间存在落差的原因,针对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提高公体课教学质量,达到公体课教学的最终目标。

2 研究对象与步骤

2.1研究对象

本论文是以“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以下简称“南广”)公体课实际教学实际情况作为调查对象,以公体课教学理念与实际操作之间存在落差的原因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步骤

首先将研究对象的最终考核数据制成表格,然后与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数据表进行对比分析,最后结合所在单位实际教学环境,找出存在差异的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3 研究的结果与分析

3.1公体课教学理念的梳理

3.1.1公体课教学理论层面的梳理

现如今,学术界探讨最火、最热的公体课教学理念有以下几种:“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这些都是根据不断变化的高校公体课教学需要而产生的新型公体课教学理念,从而也指导着现阶段高校公体课教学的进行。高校公体课教学的需要不断变化,其缘由是因为高校公体课教学的主体对象不段变化。虽然目标人群只有“大学生”,但是随着年代的变化,“大学生”对“体育课”的理解和认识不断变化,自身个性与对“体育课”的态度不断变化,最后导致整体“大学生体育氛围”也不断变化。

3.1.2公体课教学操作层面的梳理

教学理念如何实施,如何把一种公体课教学理念科学的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就必须有相应科学的教学方法。比如: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强调“合作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等等。将学生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是一个突破,让学生自主性学习,自发性锻炼是高校公体课教学的必然走势。

3.1.3 公体课教学目标层面的梳理

公体课教学目标有“当代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作为参考,检测公体课教学是否达标,在中国高校还是通过“体育考试”以及“体质健康测试”来衡量。“体质健康测试”所有高校都一样,都是根据相关文件,给学生安排各项测试。体育考试则是根据各个高校自身条件,以及课程组织形式来制定自己的考试内容及考核标准。

3.2公体课教学的现实描述

3.2.1课程组织形式

“南广”体育课程组织形式,是使体育课与课外体育俱乐部活动、运动队训练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集中指导与区别对待相结合,学与个人练习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3.2.2考核办法

在考试的形式上做到多种多样形式并存:实践考试和理论考试结合,技术与能力考试结合;考试中除了技评与达标外,还增加了实用性的考核内容。在“南广”一大二的学生在每学年都有两次身体素质考核。第一学期素质考核内容为:男生1000米、女生800米,立定跳远。第二学期素质考核内容为:握力、男生引体向上、女生仰卧起坐。

3.2.3考核结果

第一,身体素质考核结果。数据统计包括大一学生共有144人,其中成绩有效人数为141人(2名男生,1名女生因身体状况申请免测)。将期末素质考试结果如下:1000米测试的70名男生中优秀比例为23.5%;良好比例为44.2%;及格比例为25.3%;不及格比例为4.4%。800米测试的71名女生中优秀比例为21.1%;良好比例为43.7%;及格比例为23.9%;不及格比例为11.3%。立定跳远测试的141名同学中优秀比例为23.4%;良好比例为44.7%;及格比例为23.4%;不及格比例为8.5%。

数据统计包括大二学生共有144人,其中成绩有效人数为140人(1名男生,3名女生因身体状况申请免测)。将期末素质考试结果制参与引体向上测试的71名男生中优秀比例为11.3%;良好比例为25.4%;及格比例为35.2%;不及格比例为28.1%。参与仰卧起坐测试的69名女生中优秀比例为26.1%;良好比例为47.2%;及格比例为27.9%;不及格比例为10.1%。参与握力测试的141名同学中优秀比例为16.4%;良好比例为48.6%;及格比例为23.4%;不及格比例为7.1%。

第二,专项考核结果。本人承担篮球课和排球课两个专项的体育课教学,有8个班级,4个篮球班、4个排球班。总上课人数为288,其中参与考试的学生人数为281(7名学生因身体状况申请免测)。篮球专项人数为142人,排球专项人数为139。男子篮球21人优秀占29.6%,25人良好占49.3%,12人及格占16.9%,3人不及格占4.2%。女子篮球13人优秀占18.3%,25人良好占35.2%,25人及格占35.2%,8人不及格占11.3%。男子排球12人优秀占17.1%,26人良好占37.1%,25人及格占35.7%,7人不及格占10.3%。女子排球25人优秀占36.2%,23人良好占33.3%,18人及格占26.1%,3人不及格占4.4%。

3.3公体课教学结果与相应标准对应比较

3.3.1素质考核对应比较

从数据分析中不难发现,大一学生的体测项目属于“中长跑”及“跳远”类,“中长跑”考核结果显示:男女生接近半数的同学都在“良好”这个等级上,而只有不足四分之一的同学达到了“优秀”,处于“及格”这等级的同学有四分之一之多,还有百分之十左右的同学“不及格”。其中“不及格”学生人数中,女生是男生的两倍多。从中可以发现学生的“耐力”,“心肺功能”普遍不强,有待于锻炼。“跳远”考核结果显示:接近半数同学都在“良好”范围内,“优秀”等级人数不足四分之一,“不及格”人数也接近十分之一。这说明学生的爆发力以及全身协调能力不强。大二学生的体测项目属于“力量”类,最为明显的是男生“引体向上”的测试结果,只有十分之一的学生达到“优秀”,而“不及格”学生人数超过了四分之一之多,说明男生的上肢力量太弱。女生“仰卧起坐”测试结果虽然达到“优秀”的学生人数超过了四分之一,但刚“及格”与“不及格”学生人数加起来超过了三分之一,这说明女生的“腰腹肌”力量大多数还是比较弱小。“握力”测试结果也说明了,大多数学生都处在“测试标准”中等往下的水平。

3.3.2专项测试对应比较

通过分析篮球专项考试成绩“优秀”的男生比例为29.6%,女生为18.3%;“良好”男生比例为“49.3%”女生为35.2%;“及格”男生比例为16.9%女生为35.2%;“不及格”男生比例为4.2%女生为11.3%。排球专项考试成绩“优秀”的男生比例为17.1%女生为36.2%;“良好”男生比例为37.1%女生为33.3%;“及格”男生比例为35.7%女生为26.1%;“不及格”男生比例为10.1%女生为4.4%。

3.4公体课教学理念与现实产生落差的原因分析

3.4.1公体课教学理念与现实产生落差理论层面的原因分析

第一,学校管理力度不够。首先校方没有制定出一个衡量标准,只是一味的测试与统计,没有下达一个学生身体素质的衡量标准。身体素质测试的结果对学生在学校几乎没有任何影响,这样学生都会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与其花时间辛苦的锻炼身体,还不如将时间放在自己的兴趣所在。

第二,学生心理方面。“南广”面向全国招生,属于“艺术类”院校,在大学这个自由的环境中,很难有学生能够在课余时间自发的,主动的投身到体育锻炼中。久而久之,体能素质必然下降。体育课最终成绩不仅仅只是专项技能考试分数,它是由多种方面综合在一起评算出来的分数,其中包括:平时考勤分,体能素质分,专项技能分以及理论试卷分。体育课想要“及格”、“不挂科”其实很容易。

3.4.2公体课教学理念与现实产生落差操作层面的原因分析

第一,场地少,器械更少。据统计,在“南广”共有室外篮球场22片,存在安全隐患可使用场地18片;室外排球场10片,可使用8片;室内羽毛球馆一个共有5片场地;室内乒乓球馆一个共有20张球桌;一个400米环形跑道的田径场;标准足球场一片;可使用单干8根。

第二,体育课课时少。虽然一学期体育课时为16次课,但是由于季节、天气的原因无法达到上满16次课的标准。上满16周满课次为144次课,根据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考勤表统计显示,因雨天导致无法正常上课次数为58次课,实际上课次数为86次课,平均到每个班级上课次数为9.5次课,这与标准满课时16次课少了近7次课。

3.4.3公体课教学理念与现实产生落差的其它原因分析

学生缺乏自觉、自主性。在对288名学生就“一星期花多长时间锻炼身体”这个问题调查后,得出以下结果:以“一个星期”为单位,课余自主参与体育锻炼5小时以上的仅仅只有7名,只占2.4%,而相反,一周锻炼1小时以下的学生却有102名之多,占比例为35.4%,这其中必定还包括从来没有锻炼过的学生。这个调查表虽然简单,但却真实的,反应了“南广”学生在平时身体锻炼中严重缺乏自觉性、自主性。

3.5公体课教学理念与现实产生落差的解决办法

3.5.1加强校方监督管理

“体测走向形式化”,“体测”最后的结果好与坏对学生个人来说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大一新生可能还会比较认真的去看待“体测”而到了高年级的学生经历过一次“形式化”体测之后,便会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去应付对他来说毫无意义的“体测”,这样不仅仅测试的结果不会真实,还会造成极度恶劣的影响。

3.5.2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习惯

学生锻炼的习惯养成。在“南广”大一新生在第一学期就要经历一次全由新生参加的“新生杯”全校篮球联赛,能够代表自己所在的院系去争得荣誉,本身就是一种莫大的动力。而在第二学期则又有新老生都可参与的“南广杯”篮球联赛,在这一学年两次的比赛的吸引下,有篮球技术基础的,在平时的练习中不仅仅提高自己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形成了一种氛围,可以带动身边同样有着篮球激情的同学一起投身到篮球运动中,从而达到了锻炼身体的最终目的。

4 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在“南广”面对上课班级学生人数过多这一情况,教学理念以及各种围绕理念而产生的教学方法无法实现与落实,教学工作开展极为困难。一学期一次的选课过于频繁,学生学习单个项目时间过短,无法做到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基础的巩固。“南广”因现阶段为建校初期,体育设施及场馆建设还不够完善。因场地器械因素,限制了教学工作的发挥。“南广”在学生体育考核方面管理力度不够,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导致了多数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不够重视。

4.2建议

将每学期选课制度改为每学年选课,延长学生单个项目学习的时间,在第二学期实行单项目分班教学,对应不同基础的学生,给予不同的教学类容。让各个阶段的学生都得到恰当的练习,从而整体提高学生的项目技术水平。针对“南广”学生的诸多特点,制定一套完善的关于体育课程管理规章制度,并落实到实处,从根源上让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重视起来。

参考文献:

[1]刘英梅,王美逸.健身课程与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J].体育学院学报,2001,20(2).

[2]王冬立.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我校体育课程模式[J].山东体育科技,2004,26(2).

[3]王宇.试论高校体育与终生体育[J].体育科技,2004,25(4).

[4]陈敏.“人本主义教育观”在高校体育课程中的渗透[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1,19(6).

[5]贾文伟. “以人为本”视阈下高校体育课程体系“轻向化”发展构想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11).

上一篇:探究如何养成正确的阅读理解方式 下一篇:中美合作办学下的教学管理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