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文水岳村子探析

时间:2022-10-28 06:50:56

山西文水岳村子探析

文水岳村子是我国历史文化艺术瑰宝、艺术珍品号称山西锣鼓一绝。在全国多次大型活动中获得了多项荣誉。2002年春节赴深圳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深圳分会场表演获 “特别奖”;2004春节在深圳为主席视察锦绣中华表演受到嘉奖,同年10月赴香港为海内外同胞演出名震华亚,最近还与美国加州达成协议演出一月之久,在国际舞台演出受到各界人士的好评与赞许;200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已完成中央电视七台和国务院对外拍摄的《岳村子》专题片全球发行。

一、起源

据岳村古稀老人岳爱慧讲: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这里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旱灾,为了摆脱这一自然灾害岳村人把不同形制,不同音响的打击乐器巧妙的组合起来,独创了名为《雷公闪电》的子演奏形式,参加十八村组成的浩荡队伍,到百里之遥的汾阳县石室山接麻衣仙姑,偶遇甘霖为仙姑庆功!

从《汾州府志》、《碑记》、《文水县志》及老艺人的口述等资料中看出唐时就有麻姑庙,到明朝嘉靖年间(1522-1566)仙姑威灵甚高,这样的时间更符合,《汾州府志》和《文水县志》所记载的时间,同时与岳村古稀老人岳爱慧所讲相吻合。当时祈雨活动声势之大,形式之多,鼓乐声声,舞姿翩翩,呈现出一派龙腾虎跃的热闹场面。在这盛大的民间巡游中,当数灵巧多变的“岳村子”和神奇的“桥头大鼓”把欢腾的乐海顿时推向了高潮。在文水民间便流传下这样一句民谣“岳村子,桥头鼓,要看红火请麻姑”,古老的劳动人民用自己朴实的方式来表达当时祈雨的神圣与崇拜。

二、文水岳村子的艺术特征

(一)鼓、铙、钹表演形式

悠悠子,声声情!何为子?因何得名?在谈论中众说纷纭,其中最具说服力的有两中解释。其一:因其独特的演奏乐器――小钹,当地人称为“子”而得名。其二:因击打小钹发出的声音“呱呱呱”而得名。因岳村子源于祈雨,而其乐器能发出雨点落地之音,我个人认为第二种解释更能表明其意。

1、雷公鼓

文水岳村子因主奏的古谱《雷公闪电》名传于世“冬龙巴”的隆隆大鼓好似大自然有远而近的响雷、炸雷、余雷好似雷公行正,由弱至强“大鼓”俗称“雷公鼓”其发音为自然界中的“雷声”。大槌中击鼓面时,声音如同炸雷般惊人,小槌边击鼓边声音好似自然界中的响雷,鼓槌划磨鼓钉声似余雷。鼓在打击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位,是打击乐器之首,从鼓心到鼓边可以发出不同的音高,音色各异。

2、天人合一的铙

在文水岳村子的乐器中大铙是主要乐器之一,俗称“铙儿”,大铙的表现力最引人注目,每到一处都受到各界人士的惊叹与赞赏,在表演中,向上抛2到4米,艺高者可达4到6米,不偏不摆,稳落手中,其乐点仍在节奏之中,发出的声响好似大自然中的风声,在文水岳村子演奏时其铙的手法多采用“擦击”、“抛击”,它的声音好似大自然中的风声和闪电。大铙向空中抛起所发出的奇妙声响,仿佛是一道闪电撕裂长空形成人天对接的壮观画卷,充分体现了传说中的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一特色让所有看到过的观众都惊叹不已!

3、喜庆如雨的钹

钹古称“铜钹”“铜盘”民间叫做“镲”有大钹、小钹之分。大钹发音浑厚潇洒,俗称钹儿,它具有雄壮、强大、扩散的音响特点;小钹清脆嘹亮,又名“小镲”因其演奏发出声“呱呱呱”当地人称之为“子”。形状与大钹相同,略小,直径约四五寸(12厘米-15厘米左右),子无固定音高,音色清脆、明亮。经双手紧握捂击,发出迅疾的节奏XXXX XXX XXXX X,好似倾盆大雨的雨点,淅淅沥沥坠入黄土之中,子从上而下退击发出的声响好似那漫漫细雨轻轻落地,双手左右控击声好似风行中的雨声,小钹在演奏中发出的声响好似天公作美,以赐恩惠,突而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滋润万物,烘托出久旱逢雨狂欢喜悦的气氛!

(二)艺术功能

文水岳村子最早的功能就是祈雨,作为当地祭祀祈雨文化的主要载体它是不可缺少的龙头队伍,因此古老的祭祀祈雨文化与民间迎祀麻衣仙姑的活动巧妙的触为一体,统称一脉,这也是岳村子流传至今的最重之最的理由之一。

文水岳村子的另一功能是迎宾赛事:一代女皇武则天,在唐显庆五年(660年)正月,回乡省亲,在并州(今太原)举行了规模盛大的赏赐和祭奠,文水老百姓为表示对她的崇敬和欢迎之情,曾携岳村子赴并演奏礼迎,则天女皇观后大加赞赏!至今文水岳村子还保留着这一古老的传统,如在春节、正月十五等举国欢庆的日子,他们依旧把那份喜悦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他们还积极参加国内外比赛获得多种荣誉及赞赏!

(三)文水岳村子的动作与服饰

1、风格迥异的动作

队列队形的变化,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观,从单一的、静止的成为现在丰富的队形,立体的造型。效果无论从哪个角度都能给观众美的享受,使观众融入其中更是陶醉于其中!文水岳村子的先辈们为了更好的继承和发展,他们不仅在队形上有了赏心悦目的变化而且在原来单一的击法上也加入了花样,有平击、错击、扬击、抛击、擦击、挽击、边击……要求演员作到松膀活腕,身体要随节奏上下起伏,舞动,胯部左右要摆动,双腿自然分开,膝关节要松弛。这样全身感到轻松,节奏也易掌握。在这些击法中最令观众惊叹不已的当数大铙的抛击,直接向空中抛起大铙4到6米之高,像离弦的箭向空中划出一道光,而后又似磁铁之力迅速的回到表演者的手中,这样的绝活都是村里最强壮最年轻的男子来完成的。

2、人员、服饰的变化

在文水岳村子队伍中曾经有这样一种说法:“岳村子去祈雨,只能男来不能女”虽然只是当时的一种规定但我们从中也不难看出以下两点:(1)对祈雨的神圣,对仙姑的崇敬,对大自然雨水的渴求。(2)在封建文化的大背景下,男尊女卑的思想,折射到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生活在当时的人们对这些信条惟命是从,他们是绝对不会冒犯神灵,更绝对不会和自己的封建思想提出质疑,所以在文水岳村子接麻衣仙姑的祈雨活动中是绝对、坚决不可以用女子来承担活动中的任何一个角色的。

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人们思想的改变,在这个传男不传女的队伍中也增添了新的血液――加入了女子。女子的加入让整个队伍顿时活跃了,轻盈了,欢快了,既刚又柔,正所谓细腻处,轻如鸿羽,灵似新燕;粗犷处,猛浪若奔,龙虎相争。刚柔相济,豪放典雅。所有的衣着都是用树叶来制作的,女子上阵绝不能因为服饰而成为岳村子独一无二的败笔,服装的主体还是树叶,女子上身做成小马甲,下身做成叶裙,手腕,脚腕都裹一圈树叶作为装饰,而且在其手、脚腕处都佩带铃铛,在男子赤臂袒胸的基础上在加上一个项圈,此时的队伍既不失祈雨的虔诚更不失舞者风范,这样的阵容符合现代人们的欣赏水平,在祈雨文化的大背景下独特的服饰,无疑又是所有民间艺术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总之,文水岳村子作为一个艺术企业来讲,它就应该有它的文化内涵,有它的艺术风格,有它的品牌价值,有它的先进管理体制和模式,有它的宣传手段和平台,有它独特的演出场地和空间,有它的历史地位和发展方向,这样的企业规模宏大,综合性强,可信度高,良性的发展促进着社会的进步与文明的传承,相信通过各个部门的努力文水岳村子一定可以在历史的潮流中乘风破浪,在艺术的海洋中独领!

参考文献:

[1] 文水县志: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1994年5月(晋)新等字6号第二十二编 文化

[2] 李耳著.《老子》/(春秋):陕西旅游出版社,2002年12月.

[3] 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ISBN7-80667-445-4

[4] 王宁宁.江东,杜晓青.中国舞蹈史[M].文艺出版社,1998,(1) .

(作者单位:吕梁高等专科学校艺术系 )

上一篇:新时期中国手风琴发展状况研究 下一篇:说说戏曲打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