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时间:2022-10-28 06:37:42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的研究

当前,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还主要是以教师为主的讲授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没有把学生当成课堂教学的主人,忽视了学生的的存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使学生的思维模式简单雷同,个性张扬受到压抑。教师的积极主动性也很难得到发挥,影响了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

随着主体教育思想在教育界地深入,许多教师已在自主学习研究方面作了一些探索,自主学习的研究得到广泛的关注。福建省中小学“指导——自主学习”教改实验,上海中小学研究型课程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何克抗教授在现代建构主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主导——主体”的教学模式等等。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有以下积极意义:

①可以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选择的机会,学生对教学进度可以提出建议,学生与教师一起设计教学方案,学生对教学过程可以适当调控,同时参与教学结果的评价。

②可以使课堂充满活力。好的教学气氛的前提条件是互动、民主。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实现了教学中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有利于满足学生的表现欲、发展欲,激发他们的学习激情,从而使师生都体会到教学是一种人生的良好享受。

③有利于形成和谐的教学人际关系,增进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合作,主体型课堂教学设法使学生主体参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有利于他们的人际交往。

④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高质量的教学需要承赖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共同作用,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是它们二者谐振的有效机制。非智力因素是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保障,传统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忽视了非智力因素的充分调动。事实表明,只有当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动机,当他们的认知和情感都融入教学而实现自觉、自主地学习时,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育效果。

⑤有利于增强教学的社会性,促使学生形成强烈的责任感,形成良好的合群性,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社交技能。

主体参与型课堂教学方法步骤:

1 课前导学

目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引导课前预习、带着问题进入课堂。

载体:导学提纲教学案一体化个体二次备课优化各种教学要素(主要是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

1.1 创设问题情境。

1.1.1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要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当天所要解决的问题上来,帮助学生对教学目标的知识体系作必要的知识准备和心理准备。通过问题情境的设计来促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并带有明确的指向性。

1.1.2创设问题情境应达到以下要求:

①使大多数学生通过所创设的问题情境集中注意力,使学习得以顺利开始。

②明确教学主题,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领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

③学生对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状态价值,得到明确的意识信号,形成一种价值倾向,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自觉性。

④为了适应不同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智能水平,创设问题情境就要给学生比较充裕的时间。

⑤创设问题情境的工作不但在学习过程中的前期要予以重视,而且在教学的全过程中都需要加强,只是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中表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已。

1.1.3 创设问题情境应着力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做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问题意识是指问题成为学生感知和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问题意识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问题意识还可以激发学生勇于探索、创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没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不可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更不可能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和创造思维。

1.1.4 如何进行课前问题设置(课堂问题设置)。

①课前问题设置应紧扣大纲、教材和课程标准及高考命题改革方向,紧扣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基本技能、基本能力、基本态度和办法。

②课前问题设置要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基础,要针对学生的不同的学习能力和水平,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设计出的问题要包含多种水平的层次,适合不同水平学生的要求,不要太易也不要太难。

③课前问题设置要便于课堂上展开“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教学。设置出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能启发学生去思考探求。同时便于在课堂上讨论,以便在师生之间进行多次质疑、讨论、交流和评价。

④课前问题设置要新而有趣,特别要反映出最新的科研成果,实际应用背景和有价值的史料。

1.2 激发学习动机——非智力因素的核心。

1.2.1 激发学习动机,应达到下列要求:

①学生在情境体验和教师的诱导下,表现出具有情绪感受色彩的集中注意,并因主观奋发而导致活动的力度增加。

②学生在奋发的学习状态中对学习材料的区分和选择将变得易于进行。他们会对学习材料作出有意义还是无意义,重要还是次要的判断。这时学习的行为的方向和目标就具有决定的意义。这时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学习目标的激励,以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③学生表现出强烈的学习意向(认知内驱力)。

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认知需要上升为情感需要。

1.2.2 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

①动机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要达到学习是学生的必需的目的。

②唤醒学习需要,激发求知欲。

a. 教师可利用各种环境因素来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关键唤醒学生对活动本身的好奇心来唤醒其认知需要。

上一篇:快乐教学 让课堂“活”起来 下一篇: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