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时间:2022-10-28 04:51:29

浅谈人的主体性与客体性的作用对思想政治工作的影响

论文关键词:人 主体性 客体性 思想政治工作

论文摘要: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的工作,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实际工作中,在注重主体作用发挥的同时,必须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并有效促使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高度统一,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有力地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作为做人工作,必须研究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问题,只有促使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的高度统一,才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把工作做好。

1 人的主体作用和主体作用的发挥

所谓主体,就是指具有意识、思维、精神属性的,与实践对象和认识对象相对应的人。人是主体表现在3个方面:第一,人是实践的主体。实践活动本质上是人的对象性活动,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的实践;第二,人是认识的主体。在实践过程中,人通过大脑意识作用反映客观实在,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并进一步运用这种认识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实践;第三,人是社会的主体。一切社会关系都是人类共同活动的结果,没有人也就没有人类社会。人的这种主体地位,预示着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归根到底取决于人民群众主体作用能否得到发挥以及发挥的程度。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首先,必须使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同不断提高人民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结合起来。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包括3个相互密不可分的内容。一是运用自然发展规律控制、改造自然;二是运用社会发展规律控制、改造社会;三是运用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改造自身,不断自我完善。相应地,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也就存在于3个方面:第一是运用自然发展规律对自然的控制和改造程度;第二是运用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的控制和改造程度;第三是运用人类自身发展规律改造自身和自我完善的程度。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能力的大小直接由这3个“程度”的高低决定。因而提高人民群众实践能力的途径便是不断加深这3个“程度”,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也就只能围绕如何加深这3个“程度”来制定。

其次,必须完善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注重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能力。人们的认识能力取决于许多方面的因素,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有三,即觉悟程度、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这3种因素本身又有多方面内容。因此,提高人民群众的认识能力不能只抓住这些因素中的某个方面,而必须顾及决定认识能力的各种因素。过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为主要职能,而没有重视决定人们认识能力的其他因素,这就极大限制了人民群众认识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提高人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尽管是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职能,但从长远的和发展生产力的角度看,还要有帮助人们提高知识水平的职能,帮助人们提高认知能力的职能。使人民群众既有较好的政治觉悟, 又有很高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在正确认识事物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再次,必须增强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人民群众发挥主体作用的自觉性。人是社会的主体,决定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的主人。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就离不开增强人民群众自觉性。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自觉性就是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有的人主体作用能很好发挥,有的人则不能,其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前一种人有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而后一种人没有。有了强烈的主人翁责任感,也就有了发挥主体作用的自觉性。因此,提高人们的主人翁责任感,应该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2 充分尊重人的客体性

人在把外在客观事物作为自己的客体的同时,还将自身作为自己实践和认识的对象。马克思也说:“人作为自然的、肉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存在物”[1]。因而人具有客体性。人的客体性表现为受动性、自身规律性、可认识性和可改造性,开展思想政治工作要尊重人的客体性,既不能采取武断和粗暴的方法,也不能片面夸大人的客体性而取消思想政治工作。

首先,必须依据人的客体性,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进行思想工作。所谓根据人的客体性,就是必须运用客观世界的发展规律,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只有自觉遵循和运用人们思想发展的规律,才能使工作具有科学性;只有针对对象的特点,才能使工作具有针对性,收到应有效果。在现实中,人们都身处一定的生产环境或工作环境,其喜怒哀乐、情绪起伏、思想变化大多与他们的生产活动、工作过程、生活条件相联系;只有深入到不同对象的生产活动、工作过程和生活环境中去,才能找到引起思想问题的真正原因和解决办法。

其次,人们必须承认自己的受动性,自觉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人的受动性存在于4个方面:①每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人的作用,都是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关心、帮助和教育下成长起来的;②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自然的限制;③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历史的和现实的条件制约;④每个人的思想也受到历史的、现实的和他人的影响。人们要想摆脱不良影响,就不能没有思想政治教育。就整个人类而言,尽管人类发展的总趋势是从受自然、社会和自身的限制走向不断摆脱这些限制的过程,但是各种制约性因素对人类的限制不可能自行消除。这些制约性因素的限制要依靠自觉的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具体任务之一就是努力消除和遏制各种限制因素,推进人类健康发展的进程。

3 有效促使主体性和客体性高度统一,开展好思想政治工作

在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关系问题上,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的关系,两者是密不可分的。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有效促使主体性和客体性统一,具体地说有两个方面要求:①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统一。主体性和客体性相统一使得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之间存在着同样的相互统一关系。指出:“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要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的关系”[2]。思想政治工作的直接目的是改造人的主观世界,最终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任务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完成,而且只有将两者统一起来才能实现主观和客观的相互转化。②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人的主体性和客体性是相互转化的,这种相互转化以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正确运用为基础。人们对客观规律认识得愈是深刻,运用得愈是正确,人们就越自由,也就越能实现主、客体性的相互转化。这要求思想政治工作对人们进行严格、系统的理论教育,教育人们充分认识和正确对待事物和人类自身发展规律。但是,对人们进行理论教育只给主、客体性的转化提供了基础,促成这种转化的则是实践。

实践教育能解决理论教育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起着理论教育所不起到的作用。因此还必须在理论教育的同时对人们进行实践教育。实践是主、客体性相互转化的桥梁,实践教育直接将人的主观世界同客观世界联结起来,可以对人们产生更为深刻持久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167.

[2]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272.

上一篇:中国经济转轨中劳动力流动模型 下一篇:电视叙事声画一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