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地理活动的深层思考

时间:2022-10-28 03:41:31

关于地理活动的深层思考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以学生自主参与、合作探究为特征的地理活动因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而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但在地理活动的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和谐的音符,请看下面几个来自课堂地理活动的实例:

1.活动浅层化。在教学《地球公转》时,一位老师随机叫了两个学生分别扮演太阳和地球,在讲台旁演示地球绕日公转,一个学生拉着另一个同学的手转圈,全班哄堂大笑。这种简单知识点,对高中生来说,显得浅层化、低幼化,不能为“活动”而“活动”。

2.活动超越学生认知水平。在《农业与地理环境》的教学中,一位老师设计了这样的情境活动:假如你是某市市长,你打算如何合理规划某市的城郊农业?虽然老师提供了某市的简图,也帮助学生分析了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但由于学生阅历有限,课上并未出现老师预想中的思想碰撞,学生无法呈现本来就不是一个人或几个人短时间内能完成的农业规划方案。

3.活动偏离教学重点。在《海底地形的成因》的教学中,有位老师设计的专题讨论是:“魏格纳提出大陆漂移说的理论依据是什么?”有学生说是魏格纳卧病在床看地图,突发奇想;有学生说不是卧病在床,而是魏格纳长期潜心研究的结果。这一讨论竟然花去了10多分钟的课堂宝贵时间,与教学重点一点儿不相干。

至于拓展延伸性的活动脱离教学内容,地理活动成为个别人表演的舞台,成为缺乏地理学科特点的班会课、个人才艺展示等等,也不鲜见。

出现这样的误区,主要原因是一些老师对地理活动缺少深层次的思考,以为实施新课程就是一味增加学生的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收获不多,教学绩效较差。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开展地理活动?本文似从地理活动的原则及有效形式三个方面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一、地理活动的原则

作为地理教学的课程呈现形态的地理活动,设计时要遵循科学性、有机性、针对性、综合性的原则,组织实施时应遵循自主性、开放性、参与性、互动性的原则,活动的效果方面则需体现有效性和发展性。

所谓科学性主要是指:地理活动的目标应该是课程目标的细化,应体现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活动内容要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认知特点,不能超越或滞后于学生的需求。缺乏地理学科特点的活动实际上不能算是地理活动,因为它背离了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

有机性是指活动内容要与学生当前的学习内容融为一体,可以是当前学习内容的组成部分,也可以是当前学习内容的拓展或深化;二是指地理活动应与地理的其它教学形态有机融合。比如教学《大陆漂移说》时组织讨论“魏格纳是否在生病时提出了这一假说”,便割裂了活动与学习内容的有机联系。

针对性至少有五层含义:活动要针对地理学习的重点、难点,是对重点难点的突破和解读;活动应针对学生学习的薄弱环节;活动要针对学生自身的思想现状;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心理需求;活动应基于可能的教学资源。教学实际中,缺乏针对性的地理活动是经常出现的,它使活动失去了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前面提及的《大陆漂移说》的专题讨论偏离了学习重点,《城郊农业的规划》的情境活动则没有针对学生的认识实际。

综合性是指地理活动可以跟其它学科学习内容及社会生活有机结合,从而拓宽地理学习和运用的范围;二是指地理活动可以将地理知识、地理技能的掌握运用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融为一体;三是指地理活动培养的地理能力是综合的、多维的。需要指出的是,强调地理活动综合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地理学习的主线,否则就不是地理活动了。

在地理活动的组织实施方面,自主性主要指学生是地理活动的主体,活动应以学生自主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为主;开放性既指地理活动的空间是开放的、形式是开放的,也指活动的内容是开放的、参与是开放的;参与性既指学生要主动参与到地理活动中,也指学生在地理活动中应全面合作、共同提高;互动性既指生生互动,也含师生互动,它要求老师在活动中与学生平等对话,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本文开头提及的一些活动设计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因此就很难出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参与、开放和互动,活动的效果可想而知。

地理活动的效果应体现学习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发展性,要处理好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的辩证关系,要从学生地理素养提高的角度考虑效益问题。活动成果包括显性成果和隐性成果两方面,我们要重视显性成果,更要重视学生的活动体验、方法积累、反思总结等隐性成果的作用。只有这样,地理活动才可能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地理活动的若干有效形式

有效的地理活动应该是与当前学习内容相契合、与学生已有知识相适应、体现正确的价值取向、科学合理地利用相关资源、符合学生心理且为学生所乐意参与的。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多姿多彩的地理活动的有效形式,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类:

1.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活动。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活动包括专题讨论、演讲、辩论等形式。这类活动外在形式上重视语言的有声表达,其内涵则着眼于地理素养的提高。开展这类活动,要求学生能个性化解读专题讨论的论题或演讲、辩论的主题,主动收集与学习有关的材料,掌握演讲与辩论的技巧……这类活动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有机设计,如结合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内容,有选择性地开展演讲、辩论活动;学习《地球的宇宙环境》可组织讨论“天宫一号空间站对我国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学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可组织讨论“城市化建设与耕地保护之间矛盾的问题”;或者结合教材中设计的语言表达活动(如鲁教版必修三第二单元《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中“人口增长的极限”乐观派与悲观派的不同观点,组织班级辩论会等)。教师要与学生一起,积极发掘教材中和生活实践中的各种语言表达类活动题材。

2.以综合表达为主的活动。以综合表达为主的活动包括课件制作活动、班级地理主题班会、小论文竞赛等。这类活动绝不是简单的娱乐或休闲活动,也不是随意摘抄一段文字,而是地理教学内容深化的一种方式,是多方面地理能力的综合实践。开展这类活动,确立鲜明的主题是关键,通过活动要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目的。这样的活动,学生参与面广,每个学生都能参加,在活动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组织学生充分交流合作,分享活动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这类活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可以有较多的运用,如举办“我与环境保护”、“海岸变迁与人类生存”等主题班会;至于学习课件的制作,应用范围更广,大多数课文都可以设计这方面的活动。

3.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以社会实践为主的活动包括野外实习、社会调查、研究性学习等,是地理学习综合性、开放性的体现。这类活动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等。组织这类活动,首先要组织学生认真研读案例文本,从案例文本的解读中获得感性知识;其次应组织学生收集并学习与活动有关的理论知识,获得理性认识;第三要指导学生去寻找、发现、分析社会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第四是设计方案,组织实施;最后应指导学生认真总结反思,形成成果。这类活动在地理教学实践中运用广泛,如结合必修一各单元开展野外考察,结合必修二、三的教学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也可从地理教学的角度结合“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类为主的活动可以是综合性的,也可以是单一性的。

4.以尝试创新为主的活动。以尝试创新为主的活动包括地理科技制作、环境污染的调查与监测、气象预测与评价、定向越野、旅游线路的开发与设计、地理评论等。这类活动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结合得很紧,是创造性很强的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灵感思维、综合思维很有作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常常是地理课堂教学的直接延伸和拓展。在这类活动中,学生除了要学习有关知识和技巧外,还要学会交流合作,学会尊重他人,学会成果共享。这类活动可以与课堂教学紧密结合,也可以课后安排;可以和学生社团活动相融合,也可以由“学生学习共同体”承担。

地理教学是生动活泼的,地理活动更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只要我们认真领会新课程理念,认真研究、实践,就可以在地理活动的校本化建设方面走出自己的路子,完善地理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为学生的学习尤其是地理学习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上一篇:广西沿海农村初中校外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 下一篇:音乐课堂情感教育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