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心脏病患者进了医院越治越重

时间:2022-10-28 02:51:05

为什么心脏病患者进了医院越治越重

一位63岁的潘姓男性病人就诊,从脉象看,他的心脏病至少有10年以上的病史。病人告诉我,他在1993年四十多岁时心脏出现早搏,开始有心慌的感觉,之后每年的中秋节前后都要住院治疗半个月左右。曾服用异搏定、心律平、心得安以及速效救心丸等治疗,病情始终得不到有效控制,并逐年加重,年龄不到50岁就不得不申请提前退了岗。2012年11月,早搏、房颤频发,心慌有频死感,无法入睡。24小时动态心电诊断显示:“频发性室性早搏20425次,成对出现2跳,有时呈三连律”。

这位心脏病患者的病程经历非常具有代表性,近二十余年的服药治疗,心脏从早期的偶发性早搏,到今天24小时2万余次频发房颤。为什么会“越治越重”?想起了在去年两会期间因心脏病猝死的杭州市市长,以及前年也是因心脏病突发猝死的沈飞集团董事长罗阳,应该说他们二人都拥有良好的医疗条件,我个人认为,他们的猝死不应该仅仅归因于表面上的超负荷工作,我们更应该结合目前临床上心脏病治疗的现状,对现代医学关于心脏病的诊断、治疗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深刻反思。

“心得安”真的能让病人心安?

“心得安”是治疗心脏早搏、心率失常的代表药,属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它通过阻断心肌的β受体,抑制心脏收缩与房室传导,达到减慢控制心率的目的。记得在1996年左右,我的一位50多岁的同事心脏出现早搏,鉴于他的年龄我认为病因是更年期内分泌失调,所以建议他服用改善内分泌的中药。但他拒绝了我的建议,他说他正在服用“心得安”效果很好。我告诉他,两个月后他的早搏或许还会出现。结果两个月后他的早搏真的又重新出现,这让他坚定地服用起我给他开的一种中成药“肾气丸”。如今他已经70有余了,但还被单位返聘,与前面提到的潘先生过早离岗相比,他的健康状况显然要好很多。

早搏和心动过速是心脏功能开始下降或异常的最常见的早期症状之一,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治疗手段就是以“心得安”、“心律平”等为代表药物的物理性方法强制性减慢心率,常用的药还有“倍他乐克”。这种治疗有一个很大的缺陷,服用后容易产生药物依赖,需要终生服药,不可突然停药,否则容易造成病情加重。类似的药物很多病人已经坚持服用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时间,但健康状况并没有多大的好转。我个人认为,这种依赖药物维持“正常”生理生化指标的疗法不应该称为治病,疾病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治疗应该是在停服药物后相当一段时间(至少1个月以上),病情不反复。2012年11月2日一位39岁女性陪母亲看病,期间请我也为她诊脉。我发现她早搏频繁并伴有房颤。她告诉我,她心脏早搏、二连律已近十年,24小时心电监测早搏6000余次,多方治疗无效后无奈已放弃了治疗。根据她的脉象,我当即让她服用了我配制好的汤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服药后即刻她的脉象就有显著的变化,早搏、房颤基本消失。惊叹之中让我们医患都感受到了中药的神奇!连续服药一个月后,她的睡眠明显改善,早搏显著减少,从频发变为偶发。12月6日起再服药一个月。去年3月23日,也就是停服中药2个半月后再诊,早搏全无,并无复发。这与“心得安”类的治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对于早期的心脏早搏、心率不齐等,我给大家推荐非处方中成药“桂附地黄丸”,按说明书服用,30~60天为一个治疗周期。

心脏支架、搭桥手术真能根治冠心病?

经常会遇到心脏做过支架或搭过桥的病人,很多人依旧摆脱不了心脏病患者的帽子,心脏病的各种症状或多或少依然存在着,他们的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也不高。同事的父亲在做过心脏支架2年后突发心脏病猝死;一位59岁的女性病人在做心脏支架1年后因肝癌去世,而做心脏支架后必服的药物“波立维”,对肝脏有较严重的毒副作用。2011年8月,接诊了一位家住山师大55岁的刘姓男病人,5个月前他在济南某知名医院做了心脏搭桥手术,从大腿上取下血管,在心脏上搭了四个“桥”。手术的创伤和痛苦且不说,就在手术的4个月后,7月份开始他再次发生心绞痛,发作时心前区“像撕心裂肺”地痛,不可忍受!“连喘气都痛”,每天发作7~8次,眼看着病人痛得大汗淋漓,医生却束手无策,各种药物都无法控制。无奈之下医生曾建议使用“杜冷丁”,一种极易成瘾的具有强烈止痛效果的。心脏造影显示,所搭的四个血管又几乎被堵上了。北京的专家认为手术搭桥的数量不够,建议再次开胸手术,但风险极大。无奈之中病人找到了我。脉象显示,病人的心肌的收缩功能极弱,已到心功能衰竭的状态。“急则治其标”,我首先给病人服上了快速改善和提高心脏功能的中药。奇迹出现了,病人自述“当晚就睡上了一个安稳觉”,随后的一周,心绞痛发作的程度和频率逐渐减轻,一个月后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无剧烈疼痛出现。随后,我又给他服用了改善和提高肾脏功能的中药,并在一年后依次停服了“拜阿司匹林”和“波立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血液粘稠度的增加,心脏冠状血管淤阻,我认为病根在肾脏功能的下降和不足。肾脏是人体最大的排泄器官,是血液的净化器、清道夫。人体代谢所产生的“垃圾”毒素大部分需要经过肾脏的“过滤”清除。肾脏功能提高了,血液“干净”了,流动性改善了,血管就不容易堵塞!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一条污水沟,沟中必然有淤泥沉积,日久水道就会被阻塞,而这淤泥则是来自污水,是污水的沉降物。要疏通水道,治本之策是净化水质,将污水中的沉降物过滤出去。“拜阿司匹林”和“波立维”都属血小板聚集抑制剂,是通过减少血小板凝集来达到防止血栓形成的目的。“拜阿司匹林”绝大多数的老年人都在服用,特别是心脏病患者。该类药的使用听起来很有道理,但据我脉象观察效果甚微,是典型的治标不治本,且该药还有一定的胃肠刺激症状,它的疗效远不如中成药“桂附地黄丸”,建议大家一试。其实,生活中很多病人把服药当成了每日必做的程序,即使感觉不出疗效也在一味地按医嘱机械地坚持服用。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身体感觉,无效就应该坚决彻底地抛弃它,要知道“迷信科学比不懂科学所造成的危害更大”。

心脏支架或搭桥手术是一种典型的物理疗法,血液的“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搭再多的“桥”最终还会被堵上。这位搭了四个“桥”的病人再次淤阻后,有专家说该手术的医生“经验不足”,应该多搭几个。其实搭再多的“桥”也改变不了最终的结果,只是发生堵塞时间的早晚而已。最终这位刘姓病人并没有再次手术,经过我一年多的中药调理后他的心脏病已基本康复,生活恢复正常,甚至可以骑电动车行三四十公里去上班,因为考虑到心脏造影剂对肾脏的毒副作用,我没有建议病人去医院做相关复查以确定治疗效果。

比上述刘姓病人病情还严重的潍坊一位72岁的姜姓病人就更幸运一些。老人早在1992年时就出现心脏不适,常年服用“拜阿司匹林”和“复方丹参片”,但20多年来病情还是逐年加重,严重时走几步就气喘,浑身无力。他于2012年8月下旬突发心肌梗死,经全力抢救终于把他从九死一生的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心脏冠状血管造影结果异常严重: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回旋支可见80~95弥漫性狭窄。医生说这种情况必需做心脏搭桥手术,而且潍坊、济南的医院都做不了,建议恢复1个月后去北京阜外医院。就在病人恢复期间,偶然获知我的信息,于8月底开始接受我的中药治疗。服药半个月后病情逐渐得到缓解,3月26日也就是服用中药治疗7个月后再诊,病人自觉身体已完全康复,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睡眠好、饮食好,自我感觉好!”全家人包括曾参与抢救他的医生都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奇迹时常在我手中发生,也常让我陷入深思和忧虑。许许多多的心脏病患者在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服用着“复方丹参滴丸”、“速效救心丸”、“心可舒”、 “拜阿司匹林”、“倍他乐克”等诸多扩张血管、降低血小板聚集、减慢心率、降血压等等形形的药物,但治疗的结果病情还是日益加重,甚或避免不了心脏猝死的恶果!差之毫厘,谬以千里。面对心脏病如此的医疗现状,对于服用的这些药物,这种治疗方法,这种治疗理论,难道不需要我们反思?(作者系山东省体育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

上一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下一篇: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课堂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