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外德育活动的背景、立场与原则

时间:2022-10-28 02:05:47

校外德育活动的背景、立场与原则

摘要:校外教育是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时空”的教育,更具道德教育的直接性、实践性和发展性。校外德育活动要积极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德育新问题、社会发展带来的德育新局面、文化发展带来的德育新挑战,坚持儿童立场,确立主体性、统筹性、实践性等基本原则。

关键词:校外德育活动;时代背景;儿童立场;基本原则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3)08-0051-03

校外教育是学生在“课余”和“学校以外广阔时空”的教育。与校内教育相比,校外教育在教育主体、教育途径上都有所不同:在教育主体上,校内教育以教师为主,而校外教育主要由社会各界人士承担;在教育途径上,校内教育更多的是通过课堂来实施,而校外教育更多的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活动的方式来实现。校外组织的各类教育活动,更具道德教育的直接性、实践性和发展性,使少年儿童通过自主的德育活动和情境交往,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行为,思想理念转化为行为方式,从而在活动过程中实现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一、校外德育活动的时代背景

任何德育都是时代的德育,都烙着时代的印记,时代背景和社会形势是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原则制定与贯彻的重要依据。为此,我们在定位校外德育活动教育时必须坚持“三面对”:

1.面对经济发展带来的德育新问题

当下,复杂多样的经济现象,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创造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一方面,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对少年儿童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其中也包括一些负面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只讲个人利益,不讲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只顾个人需要,不顾他人需要;只要个人自由,不要组织纪律;为了个人私利,制假售假,坑害人民,损害国家。个人私欲的膨胀会渗透到道德生活之中,如果这种利己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演绎成一种普遍的生活方式,泛滥于社会的每个角落,会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特别是少年儿童会受到极大的伤害。因此,校外德育活动必须面对市场经济环境对少年儿童道德发展的正负面双重作用,充分发挥应有的教育功效,积极引导,科学疏导,因势利导,使少年儿童逐步形成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2.面对社会发展带来的德育新局面

在越来越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学生的视野更开阔,道德判断更自由、多元,但由于少年儿童判断力不强,意志力薄弱,易受不良价值观的侵蚀,多元价值观会让学生的思想过于多样化,不利于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遍布大街小巷的不健康广告,非法经营的网吧、游戏机房,小摊贩出售的非法出版物等,都给学生的道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学校教育追求正面的思想教育,以培养学生优良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根本目标,而在学生难分良莠、难辨善恶的情况下,不良社会教育环境有意无意地影响着学生,侵蚀着学生,使一些不明事理的学生逐渐产生对立情绪,拒斥甚至对抗学校教育。

同时,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下,少年儿童民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公正要求日益高涨,对德育活动不但有较高的参与热情,更有自主选择的强烈愿望。针对这一现实,校外德育活动需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让学生的道德热情得以释放,帮助少年儿童在活动中不断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逐步培养自己的民主意识、法治观念,增强是非判断能力。

3.面对文化发展带来的德育新挑战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本地吸引了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务工人员。随着外来人员的涌入,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各种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吸收,使本地区的文化现象纷繁多样、复杂多变。这种文化环境对少年儿童的思想品德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不仅是深刻的,而且是多向的。针对当前丰富、多元、复杂的现实文化环境,校外德育活动应根据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丰富活动的文化内涵,创新活动的组织形态,既让学生乐于参与和接受,又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陶冶情操,怡情励志,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积极向上的生活追求。

二、校外德育活动的儿童立场

校外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形式,有很强的时代性、社会性、实践性、趣味性等,具有鲜明的个性。但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校外教育在本质上是教育的一种,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因而也同样受到教育学、心理学所揭示的教育一般规律的制约。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这种内在的共性与个性的辩证关系,正是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实施的基本依据。而要正确把握校内教育与校外教育两者的辩证关系,使校外德育活动教育原则既符合教育规律,又能充分彰显校外教育的特殊性,就必须首先对校内教育和校外教育共同的服务对象——当代少年儿童的思想道德方面的新特点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调查研究表明,少年儿童思想道德新特点主要体现在发展方向上的两重性和品质上的多元性。

1.思想活跃,但取向多样,缺乏自控力

当代少年儿童思想解放,见多识广,能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看待问题,思考问题,个性化地提出解决问题的主见;能不拘一格地展示自己,张扬自己。开放的社会环境又为少年儿童打开了眼界,提供了更多的自我选择的实践机会,使他们的主体意识明显增强,他们不再一味地接受道德灌输,渴望得到尊重,进行平等交流,让自己的独立思考获得应有的重视。但在多元复杂的外部环境下,受自己思维能力、个性品质等基础素质的限制,他们往往又会放任自己,片面甚至一味地求新求异。这种自我意识的泛化往往会让他们固执己见,在行为上背离必要的规范要求,甚至失去自我控制,产生极端言行。

2.尚真厌虚,但注重个人发展,看重现实利益

少年儿童充满童真童趣,加上现代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相对宽松,使得他们的心灵得到自由舒展,求真求实,厌恶虚假,敢想敢说敢为,评人论事不畏惧不迷信名人权威。但由于独生子女的特殊成长环境、市场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媒体宣传的误导,加上自身阅历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往往倾向于从个人的需要和现实的利益出发去判断是非,决定取舍,从而易入认识误区。

三、校外德育活动的基本原则

鉴于以上的分析,校外德育活动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立足“发展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发挥人的力量”的“四发”教育功能,正确把握尊重意愿与适度引领、个别教育与集体培养、教育多样性与教育统一性的辩证关系,切实贯彻以下三大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校外德育活动作为实践活动,具有两重性结构:一方面,其根本指向是人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另一方面,它也使人获得改变、适应外部世界的品性、素质、技能等。目前,学校教育存在着较严重的外在化倾向,即主要关注人如何凭借知识、技能去认识和支配外部事物,使教育价值表现为人之外的各种物质利益和效率,并进而表现为能体现这种利益和效率的考试分数和荣誉认证。针对这一现实,校外德育活动必须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性成长,让活动回归少年儿童的自我完善和全面发展,以实现校外德育活动真正意义上发展人的价值。

事实告诉我们,校外德育活动如果离开了主体性原则,那么道德就会变成只是面向客体世界的一个调节器,它外在于人,是与人相对立的异己物,这样的德育活动不能深入少年儿童的心灵,去激起他们的道德需要,丰富和发展他们的道德品性。我校的少年军校从一开始就把育人放在首位,坚决避开单纯军事训练的误区,强调凭借少年军校的特殊组织形式,着力培养少年儿童的思想觉悟、爱国主义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质和生理心理素质、文明的行为习惯等,取得了明显的人性教化效果。从内化角度看,学生在做人的意识、道理、准则等方面的认知和认同上有了较大发展;从外化角度看,学生办事的能力、做事的态度、成事的效率都大有长进。

2.统筹性原则

校外德育活动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要着力做好以下统筹工作:第一,校外德育各类活动的统筹。各类活动要按照一定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达到两个“统一”,即:各种校外德育活动基本指向要统一,校外德育要在各类培训、文化活动中统一贯穿。第二,学校、社会、家庭三者的统筹。不但三者的校外德育活动要合理设置,而且三者要有机结合,互相匹配。第三,校外德育与校内德育的统筹。校内德育与校外德育虽各有特点,但两者存在着很大的互补性、衔接性。随着道德教育外在化倾向的出现,道德边缘化问题也相当严重,所以必须克服德育“软化”现象,加强德育活动的设计和操作,注重德育在各学科教学的渗透,并通过校内德育延伸到校外德育活动,用校外德育活动反哺到校内德育,使两者融合生长,合力生成。我校少年军校作为一种特色德育活动,始终置于学校整体德育框架里运作,做到“特色而不特殊,花秀而不独枝”,并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与地方部队、社会各界、家长协调实施,从而确保了少年军校常办常新,持续发展。

3.实践性原则

道德不只是抽象的道德知识,更是存在于生活中的道德实践,道德知识的学习必有道德实践的支撑。这就需要在校外德育活动中强调实践性原则,让学生在成功的道德实践中理解、感悟、认同道德知识。只有不断地尝试实践,才能有助于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促成自己德性的发展和生成。我们不但在少年军校活动中促成、肯定每一位少年儿童在道德实践中的进步,而且由此辐射到学习、生活等每一个领域。例如,为了帮助学生养成品行合格、技能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的行为品质,结合少年军校教育,我校把一到六年级分别命名为先锋营、雷锋营、红之营、鹰之营、卫士营,每个班级又设为连,有乐学连、扬帆连、和谐连、立志连、集结连、互助连、勤学连、奋进连等。结合学生平时的道德实践现状,开展优秀连队、敏学军事娃、技能军事娃、文明军事娃等评选,真正让学生在不断的实践中固化道德知识,内化道德理念,并将之外化为实实在在的道德行为。

上一篇:美国课外家教辅导及其启示 下一篇:围绕人才培养强化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