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问”法快速定位高考古代诗歌题题干

时间:2022-10-28 02:05:17

“三问”法快速定位高考古代诗歌题题干

古代诗歌鉴赏题答题之所以出现“答非所问”、“画蛇添足”、“无中生有”等失误,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考生审题马虎所致。其实,审题不是一件难事,针对高考出题情况,我们可以把高考题归为“写什么”、“怎么写”、“为何写”三个问题。

“三问”对应高考考试说明及考题形式示意图如下:

示意图解读:

一、考查诗歌写作对象及诗歌内容,可归纳为“写什么”的问题。

设题形式:

1.写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时还要求用小标题拟写画面)

2.运用了那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的?

3.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

应对策略:

解决此类问题,说明清楚对象、内容就行,不必言及其他,否则就会失去应得分数。如2008全国卷――海南、宁夏第(1)题:请简单描述一下李世南画的扇面中应有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答案就应当这样拟写:有条小溪从两山之间流出,树林里树叶飘落,一个人抱着瓮在路上(或在溪边),山谷那边隐约露出寺庙。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失误指津:

答题时不扣题干,或者凭一己之见、穿凿附会,自然就会犯画蛇添足、无中生有等毛病。如(2006全国2)(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答: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这样答题简洁到位,但有的考生答题时拟写了以下答案:

“生动鲜活的田园风光,写出作者对……的喜爱之情。”

――管中窥豹,违背题旨

“运用对比反衬手法,通过对农民辛劳生活的感叹,抒发了怜悯农民的思想感情。”

――画蛇添足,脱离题干

“如此动人画面使诗人流连忘返,进而产生了归隐田园之情。”

――先入为主,无中生有

二、考查诗歌“表达技巧”、“字词含义”、“诗眼”、“炼字”、“诗人风格”,可归纳为“怎样写”的问题。

设题形式:

1.“诗眼”是什么?说明理由。

2.有人说此诗某句写得妙,你是否赞同,说明理由。或某词可否换为某词?请简述理由。

3.本诗使用的表现手法是什么?或这首诗的某句在艺术手法上有什么特点?

……

应对策略:

解决此类问题,一般要从修辞、写作技法、表达技巧、炼字等方面作答,在答题时,修辞、技法、技巧要明确地提出,即“技法、手法先行”。这往往是此类试题的得分点,那种“千呼万唤不出来”的答题,缺乏归纳,游离于字表,往往容易丢分。如:(2007山东卷)(2)“马后桃花马前雪”一句在艺术表现上有什么特点?请作简要分析。

答题时就应当说清楚“渲染”、“铺垫”、“对比”、“借代”等采分信息,这样既利于抓住实质,分析深刻,又易于用语简洁,扣住题干。

失误指津:

(2007山东卷)(2)

“桃花”是家乡景物,“雪”是边关景物,写出出征战士思家

(缺乏归纳) (拔高回答)

报国的矛盾心理。

改:“马后桃花”指代与家人团聚的温馨,属虚写,“马前雪”指代身处边关的清冷,属实写,以实写虚,突出了出征将士(或作者)思想情感。

三、考查“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可归纳为“为何写”的问题。

设题形式:

1.抒发(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情怀)?

2.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体现出诗人什么思想?

3.向往什么生活?或从什么中看出诗人的什么向往(追求)

……

应对策略:

面对此类题,应当做到答点具体,切不可流于表面,只做字面理解,不进行深入分析。具体做法是:

1.认真审视作品,特别注意意象意境的理解分析,准确把握住作品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观点态度。在答题时可通过作品中的信息元素(意象、意境、作品年代背景、诗人所处时代、诗歌后的小注等)来分析。

2.答题应当由浅层到深层,切忌评语式答题,切忌流于表层或者一步到位直奔结论。一般来说,诗歌题的主观题解读评分,表层理解分值较低于深层理解分值,只答出一个方面得分会更低,语言表述也会占一定的分值。

3.答题应当关注原诗相关信息(意象、意境、作品年代背景、诗人所处时代、诗歌后的小注等),切忌舍文本而外骛,先入为主,附会穿凿。

上一篇:点击中考图表题 下一篇:委婉语的功能及翻译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