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时间:2022-10-27 11:43:51

浅析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

摘 要:平等民事主体间发生的财产关系纠纷、人身关系纠纷,常常要通过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都将获得一个胜诉或败诉的明确结论,而对法官则意味着必须对诉讼争议的事实作出权威的判断。法官的判断取决于举证责任分配问题。因此,举证责任的分配决定着当事人的法律后果。

关键词:证明责任;证明责任分配;法律要件

中图分类号:D92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0-0111-02

证明责任一词,在我国的法律中并未出现过,只有《行政诉讼法》第32条明确提到了“举证责任”的概念,但是该条文没有解释举证责任概念所包含的意思。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规定》)第二条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对举证责任的内涵作了全新的表述:“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该表述第一次比较完整地阐述了举证责任的含义,目前在我国,多数学者认为举证责任和证明责任是通用的,本文采用这种说法。

在证明责任理论中,比认识证明责任更重要也更具有实际意义的是该责任的分配。民事诉讼的核心问题是该责任的分配问题。

一、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含义

目前,我国民事证明责任分配的规定只在民事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有简要的规定,这些规定还是过于原则、过于笼统,而在我国司法实践过程中因为出现的问题过多,往往法律难以适用法律实践。实际上就是我国立法出现了欠缺。从德国、法国、美国的证明责任分配的立法例上看,他们不单单在程序法上作相关的规定,有的国家在实体法上也作相应的规定,例如德国:根据德国的法律规定,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原告对请求权发生的(包括消极的)事实构成要件承担证明责任,被告对权力消灭规范、权限阻却规范和权力延缓规范承担证明责任。关于具体的划分由实体法决定。因此,在德国的实体法如《民法典》、《环境责任法》中都有相关的规定。这些规定包括法定证明责任规则、类推的证明责任以及证明的原则(包括危险领域分配证明责任问题、根据盖然性分配证明责任问题)等。而我国无论在诉讼法上还是实体法上都没有完整意义上的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并且在我国实体法中规定的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还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尤其是我国的实体法,其中属于证明责任规范的条文为数甚少。

在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证明责任是指谁主张、谁举证的责任问题,是当事人在法院主动提供相关的证据来证明自己主张的过程。如果当事人举证不能,将要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该责任的分配就是在事前通过法律形式将可能在案件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举证问题,事先通过法律的形式加以确认、加以固定,不管谁来执法,谁来审理案件,此类案件都要按照这个分配制度来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而这里我们提到的举证责任不是用来确立原告的,在民事诉讼中,不管原告还是被告只要有主张就要针对自己的主张提供相应的举证责任。

二、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的价值

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与刑事诉讼、行政诉讼中证明责任分配不同。行政诉讼是被告的行政机关负有举证责任。在行政诉讼中行政机关永远处于被告的地位,而且对原告提出的主张,被告行政机关要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所搜集到的所有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否则将承担不利的后果。这是因为在行政案件中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处于弱势地位,处于管理和被管理的地位。而民事诉讼的当事人的法律地位是平等的,除了上述的举证责任之外,还存在不告不理的原则,当然这个原则和行政诉讼是完全一致的。

民事诉讼相对于其他两大诉讼,情况更为复杂,有的案件以原告举证为主;有的案件以被告举证为主;有的案件原被告都附有相对比较相等的举证责任。案件的不同,举证责任有所不同。

首先,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法律公平的体现。

民事案件具有复杂性、多样性的特点。从做兼职律师的经验上看,所接触到的同样性质的案件,案件完全相同或者接近相同的案件,基本上没有遇到过,都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别。所以没有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保证,法官在审理案件过程中利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虽然不把黑的说成白的,但有可能将黄的说成橙的。因此在民事诉讼中,虽然是原告提出诉讼请求的一方,但是并不能所有的证据都由原告提供,因为有些证据原告不能提供或者说是无法提供的,应当由被告来提供,即被告应当负担一定的证明责任,这也是法律公平原则的一个体现。例如:某甲在一次海难中丧生,生前甲、乙共同和丙公司签订过一份承包合同。合同约定:甲乙共同承包丙公司的公交客车一辆,车辆由乙方驾驶,承包金按月缴纳,具体在每月月底前由乙方在当月收入中拿出5000元交给丙方,剩余收入在乙方扣除自己的工资、油款、修车费等相关费用后乙方和丙方平均分配。风险抵押金乙方和丙方各出10万元通过乙方交给丙方,丙方只给乙方出具了收到20万元风险抵押金的收据。甲妻江某在甲丧生一年且三方的承包合同到期后,其向法院提讼,要求乙方将丙公司返还的风险抵押金10万元予以返还,并给付一年中的利润。就本案而言,抛开江某的主体资格是否适格的问题,就举证责任分配来说,虽然是江某提起的诉讼,但是江某应当提供的证据根据我国法律的原则,应当是承包合同。乙方应当提供的证据是已经给付利润的证据或者一年中无利润的证据。至于丙方已经返还风险抵押金的证据或者由乙方提供,乙方若以未收到为由进行抗辩,那么原告就得申请法院去调取相关的证据。因此,就本案而言证据都由原告提供显然有失公平,确立健全的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能够体现法律的公平性。

其次,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具有指引作用。

证明责任的分配,关系到原被告双方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去收集相关的证据,只有事先有明确的规定存在,当事人才会对诉讼案件的结果有明确的预期,而不是处在一种不确定的状态当中。因此,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确立,可以加强当事人的证据意识,而且也为当事人是否提讼以及如何进行攻击和防御指明了方向。

再次,民事诉讼证明责任分配制度可以抵御腐败,在司法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我国现有的证明责任分配制度中没有一个完善的可供遵循的证明责任分配规则,审判人员往往依靠经验和直觉分配证明责任,影响司法的稳定性和严肃性,同时对证据裁量权过大,也容易滋生腐败。司法腐败中最常见的腐败行为就是自由裁量权的腐败行为。法官自由裁量权是指法官在司法活动中合法合理地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力。在我国司法实践中,法官在法律规定不严密有漏洞的地方,故意不当或违法行使权力,造成处理结果偏离了法律的公正的现象很多。而且这种腐败行为的隐蔽性较强,很难被发现,当然也是不易查处的,这就给法官谋私利提供了机会,当然也侵害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三、民事诉讼举证责任倒置的含义及应用价值

在民事诉讼中,除了一般性的证明责任分配原则外,还存在着证明责任倒置的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情况。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及科技进步,各种新型的危险事项日益增多,而受伤害的一方,除了能够证明自己受到伤害之外,很难提供侵权行为人的相关证据。如:某市一路段,冬天晚上下班高峰期,连续有十四辆车行使到该路段时,轮胎被路面上突起的马葫芦盖刮破,此时司机们报案后只能证明受损失的事实,但是无法证明路段的管理人、路段是否在施工过程中、施工是否结束、承包方的情况以及是否作出明显的标志等。而这些往往需要被告来提供。因此,类似的案件如:医疗纠纷等,要求受害人提供证据才能获得损害赔偿常常不能得以实现,受害人的权益很难保障。因此,举证责任倒置制度的作用日益重要,适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证明责任倒置是证明责任分配一般原则的例外,是指法律基于对受害人的保护等原因考虑,通常应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通常是原告)对其主张提供证据,但是,因为这类案件的特殊性,由相对方来承担这个举证责任。如果相对方不能就此举证证明,则要承担不利后果。比如,劳动争议案件,劳动者提出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公司未付加班费,那么作为被申请人或者被告的公司,就应当举证证明工作的时间和是否超过法定工作时间,如果超过法定工作时间是否已付加班费,如果公司不能提供相关证据,将承担不利后果。证明责任倒置是相对于法律要件分类说而言的,在法律要件分类说产生之初,证明责任倒置还是个鲜见的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型案件越来越多,需要倒置证明责任的情形与日俱增,后来出现的危险领域说等所谓现代的证明责任分配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所以,在其他的证明责任分配学说下,是不存在针对原则的“倒置”现象的。

证明责任的倒置的运用不仅关系到诉讼权利实现的问题,更关系到实体权利的实现,所以与证明责任分配制度的其他规定一样,不论在证据法上还是实体法中均具有重要的地位。证明责任倒置以立法的明确规定为前提,如果没有立法明确规定,就应视为适用证明责任的一般分配原则。当然,立法规定证明责任倒置,也应当有理论上的依据。这些依据主要包括,第一,举证难易;第二,保护弱者。

参考文献:

[1]单云涛.民事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研究(上)[J].政法论坛,1992,(2).

[2]单云涛.民事举证责任若干问题研究(下)[J].政法论坛,1992,(3).

[3]李浩.民事举证责任研究[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

[4]樊崇义.证据法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5]罗森贝克,施瓦布,戈特瓦尔德.德国民事诉讼法[M].李大雪,译.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上一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及策略探析 下一篇:浅谈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