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

时间:2022-10-27 10:35:56

交际语言测试中的真实性

【摘要】本文对真实性的内涵及其特征进行了分析,评述了真实性研究方面的两大类观点,并初步探讨了真实性在测试中的实现问题。

【关键词】交际语言测试;真实性;内涵

一.真实性的内涵

真实性是交际语言测试区别于传统测试的一大标志。但长期以来,学界对真实性的定义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真实性”即不通过语言能力的中介表现就能测量考生的语言能力;另一些人将“真实性”定义为与现实生活的相似程度,等等,虽然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也有种种缺陷。为弥补其中的不足,Bachman和Palmer将真实性与具体的交际法英语教学和考试的操作要求结合起来,认为真实性是“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相比以前的各种提法,更容易从实际操作的层面把握真实性。测试界把真实性分解为输入的真实性(如测试文本、测试任务)、输出的真实性和情景的真实性。可以说这些是考察真实性这一概念的几个方面。

(一) 文本的真实性

Morrow将文本的真实性定义为“现实中由真实的说话人或作者为真实的听众或读者说的或写的、用于传达某中真实信息的文本”。Nunan等则认为,真实的文本是专门为本族语言使用者创作、而不是专为语言教学创作的文本。

(二) 任务的真实性

Bachman和Palmer曾指出,真实性是“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在这里提出了测试任务与现实中语言交际任务要保持高度相似。这也是实现测试真实性的必然要求。因此Canale等认为可以使用运用测试和直接测试来解决该问题。但如何确定需要参照模拟的目标语使用任务的范围和特征,以及确定测试任务与使用任务的对应关系,成为保持任务的真实性在操作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三) 输出的真实性

输出的真实性是指考生在测试情景下输出的语言是否符合目标语的语法、语用规范以及流利程度。其受到任务的真实性与文本的真实性(合称输入的真实性)的影响,也受到题目题型的影响:具体来说,作文、口试等主观题型输入真实性比选择题等客观题型要大,其输出的真实性也就相应地比客观题型要大。

三、真实性的两个特征

(一) 真实性是主观的

由于测试的过程本质上讲是一个出题者与受试者互动的过程,因而必然牵扯到测试任务对谁而言是真实的这一问题。从这个方面看,无论是对出题者还是受试者而言,真实性无疑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出题者对测试中输入的真实性的选取,是根据自己的主观判断进行的。同时,不同的受试者对考试内容、题型、语料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试题设计者的主观判断与受试者的主观理解,两者构成了这一主观性的两方面。

(二) 真实性是相对的

真实性作为“某一测试任务的特征与目的语使用任务的特征一致性的程度”,表明其衡量的是真实程度高低的问题。将任何语篇从它所产生的特定情景中移入测试中,必然有损它的真实性;而且测试任务只是对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任务的模拟而非再现,因此不可能是完全真实的。从这个意义上讲,真实性无疑是相对的而非绝对的。另外,不同的个体对真实性的认同程度绝不相同。真实性的这种个体差异性也决定了真实性是相对的。

四、真实性的两种研究观点

(一) 真实生活观

真实生活观将测试行为模仿某个非测试行为的逼真程度作为考点。主要强调测试的可接受性及其对测试行为和测试使用的影响,即卷面效度;测试行为预测将来非测试行为的准确度,即预测效度。这其中包含了三条基本原则:测试对象即真实生活行为;真实性的标准即真实生活行为本身;卷面效度、内容相关性和预测效度足以证明测试的整体效度。

(二) 交互能力观

交互能力观把如下两种观点相结合:①语言能力是一种智力能力;②测量语言能力应测量考生的交际语言使用能力。因此交互能力观主张利用影响测试行为的诸多因素的理论框架来编写包括语言使用特征的测试,强调语言使用者、语境和语篇之间的交互作用。这样,研究者的注意力就从真实生活观下如何从非测试行为中取样以保持样品的真实性,转移到了选择合适的方法以确保测试对象与测试环境、语篇之间交互作用下测试效度的真实性。

五、真实性在测试中的实现

交际式语言测试原则上要求把语言作为一套行为来检验,而语言运用在实际情况下又错综复杂,要科学地通过测试来说明受试者的语言水平,在操作上就必然先对语言运用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统计和分析,再按语言运用的各种主要形式在实际中总的语言运用中所占比例,来进行测试输入成分的设计。同时,交际语言测试评分由外语教师或命题人担任,对受试者的分数解释以测试语言运用和准则语言运用的相似性为根据。可见,对真实性的特别注重,成为交际式语言测试的最重要的方面之一。

参考文献

[1]Anastasi A. Psychological Testing (5th edition ).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1982.

[2]Bachman L.F. 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3]Bachman L.F, Palmer A.S. 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

[4]Breen M. “Authenticity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Applied Linguistics,1985,(1): 47-60.

[5]Carroll B.J. Testing 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0.

[6]Lewknowicz J.A. Authenticity in Language Testing, 1988.

Morrow K.“Evaluating Communicative Tests”. Anivan S. eds. Current Developments in Language Testing. Singapore:SEAMEO Regional Language Center, 1991: 111-118.

[7]Nunan D. 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9.

[8]韩宝成 “L.F.Bachman的语言测试理论模式,”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1): 55-60

上一篇:四川慈善志愿者速写(之一) 下一篇:香港LDS慈善协会捐赠物资追踪